《關于龍芯粉絲對芯片設計的常見認識誤區(qū)》
選自【圖吧雜談】為什么IPC或同頻性能代表不了芯片設計水平?評論區(qū)
感覺龍芯粉絲似乎都有幾個認知誤區(qū)。
一是高估了指令集的難度。其實設計一款新的指令集難度不大,難的是構建基于該指令集的生態(tài),riscv從11年開始推出,到現(xiàn)在這么多年了這么多投入才算有點起色,所以對于實力比龍芯更強的那些公司而言,他們?yōu)槭裁礇]有推出自己的指令集,往往不是因為不能,而是沒必要,因為構建生態(tài)的難度太大。
第二是混淆了指令集與架構的區(qū)別,指令集是指令集,架構是架構,指令集相當于語法,最后寫的作文內(nèi)容才是架構,同樣使用英文,有人的作文寫得好,有人寫出來的就是流水賬,這才是內(nèi)功。
第三是對芯片的評價指標存在誤區(qū)。同頻性能只是眾多評價指標當中的一個,做架構講的是tradeoff,ppa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ipc追上i3是好事,但是面積呢?功耗呢?
第四承接第三點,完全將主頻上不去歸結為工藝的原因,其實是不對的,主頻跟工藝節(jié)點相關,但是設計不行再好的工藝頻率還是上不去,同樣只要設計優(yōu)秀,工藝差一點頻率還是能上的去,所以龍芯將追求頻率視為為錯誤方向,所以更愿意拿同頻性能這一指標說事,這一觀點是不可取的,還是那句話,幾者之間還是要看設計師的tradeoff。
第五是龍芯粉太高估龍芯的實力了,為什么會有授權華為,讓華為這種巨頭跟著龍芯走或者試圖達成華為做手機端,龍芯做pc端這種默契,華為圖啥?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