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多數(shù)經驗,是在失敗和錯誤中學習累積起來的
Children have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

鍛煉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做決定。
給孩子帶來無法承受的壓力,對孩子的成長毫無裨益。
平行游戲階段是從單獨游戲到社交類游戲的過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F(xiàn)象。
天底下沒有從不說謊的孩子。
在孩子心理發(fā)展早期,說謊是正常的,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謊。
主管情緒部分發(fā)展得很快,孩子喜怒哀樂各種情緒一點兒不少,但主管理智(理性分析、決策、抑制沖動)部分發(fā)展很慢,要到20歲以后才發(fā)育成熟。
要求幾歲的孩子嚴謹自律、懂事講理,和孩子剛學會走路就要求他完成5公里越野一樣,都屬于拔苗助長,危害極大。
人類不像小馬,生下來就會跑;不像小老鼠,出生一周就能自己找吃的。
人類寶寶生下來只會吃奶、哭和睡覺。
人類最主要的生存優(yōu)勢——強大的大腦,需要漫長時間才能發(fā)育成熟,學習是促進大腦發(fā)育的必要手段。
在瞎玩、亂玩的過程中,孩子的大腦在迅速發(fā)育,對世界的認識體系在快速搭建。
不會有完美的人生,也不該奢望有完美的孩子。
當孩子呱呱落地時,一無所知,一無所能,怎么就慢慢長成了個淘氣鬼?怎么就變成了一個穩(wěn)重、負責、努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餐飲圈有個不成文的經驗,是在開餐廳前要了解顧客的預期是什么。
場景不同,客戶的心理預期不同。
宴請貴賓,環(huán)境須高雅,顧客會對很多細節(jié)特別挑剔。
只要能提供不一樣的東西,顧客立刻就會感覺很不一樣。
老板并不關心跟他好不好,而是能不能幫他賺到錢。
打工者思維,永遠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不到全局。
一個不關心主菜的甜點師,注定要失敗。
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效能是做正確的事。

人的印象是很難改變的,一旦別人覺得不靠譜,想要重建就很難。
別人幫助是情分,惡意利用他人善良,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幫助,也是本分。
以較低標準要求自己,以圣人標準要求別人,把隨意謾罵當作言論自由。
不知世上有多少家庭,活成了這樣畸形的樣子:一方無盡索取,一方拼盡全力給予。
看似百依百順的教育方式,其實是變相的傷害。
?肆無忌憚的背后,父母一味的縱容,讓他們無法得知自己的錯誤。
每個人窮盡一生,都是在極力整合自己自童年時期就形成的性格。
在父母的強烈控制下成長的孩子,成長的只是身體而非心智。
真正的愛不是事無巨細的萬事包辦,而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允許孩子做自己,允許孩子的能量以他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自我的內核才會慢慢建立。
從心理上走出和家庭的“共生期”,形成“真正的自我”。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禮物。
鼓勵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對文化現(xiàn)象、事件和人形成自己的看法,不過多灌輸想法,讓孩子在對事物的探索中,形成正確的三觀。
社會環(huán)境是復雜的,即使再好的學校、班級都會有“壞”的學生。
讓孩子在交往中學會自我甄別,加上合理引導才是積極的應對方案。
犯錯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人生多數(shù)經驗,是在失敗和錯誤中學習累積起來的。
適當放手給孩子去選擇,不要總替孩子包辦。
?

培養(yǎng)獨立人格的關鍵,是允許孩子充分表達,自我實現(xiàn)。
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要讓孩子知道,可以陪伴,但無法替你負責。能做的,只是在你成年離開家門后,一路目送,從此放手。
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
凡事背后必定有一個很長期的積累過程。
在嬰兒時期,家長對孩子更多的是照顧,還不能算作教育。
到孩子1~2歲時,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完全按家長的擺弄走,開始不好管教,更不好教育。
孩子不聽話,家長只好不斷提高嗓門,加重懲罰措施。
原來的疼愛和忍耐變成了憤恨和抱怨,當失去最后一絲耐心理智時,情急之下會做出打罵孩子的舉動。孩子因為害怕,無力抵抗,會馬上變的順從。
順從能讓他免受繼續(xù)的攻擊,這是人天生的一套自我保護生存機制。
暴力性的懲罰是最原始,讓人服從對方的方式。
這種以服從來達到教育目的的方式,對孩子今后的發(fā)展會很不利。
孩子長大后的種種不如人意的表現(xiàn),其實是童年期間成長時,家長的行為所埋下的惡果。
打罵可能會降低孩子的智商。

?

孩子對痛苦的耐受能力遠低于成人,他承受的精神壓力也遠大于成人。
打得越多,孩子心智發(fā)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會有影響,可能會落后于同齡人。
從小在父母的家暴中長大的女孩,在選擇伴侶時會找一個有家暴傾向的老公。她們極有可能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對施暴者有依賴性心理。
教育孩子不是只為教育,是要讓他知道自己錯了,且錯在哪里。
一個孩子的性格跟他生活的的周圍環(huán)境息息相關。
與其說是教育孩子,不如說是教育自己的天性。
數(shù)學能讓人變得聰明。它能讓人最快速的在規(guī)則之內,找到解決方法。能讓一個人在處理問題時,不死板、不固執(zhí)、懂得變通和判斷。
一旦一步跟不上,就很難在數(shù)學的世界,建立自信。
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每一個學習階段,都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
學數(shù)學一定學懂、學透,只有掌握背后的邏輯原理,才會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才不會越學越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