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逃臺灣,因飛機超重無奈卸下石頭大鼓,如今成鎮(zhèn)國之寶轉百度柳州阿妹談歷史
蔣介石敗逃臺灣,因飛機超重無奈卸下石頭大鼓,如今成鎮(zhèn)國之寶
柳州阿妹侃歷史2023-09-07 22:46廣西
1949年12月13日,蔣介石和蔣經國在成都的鳳凰山機場上登機,結束在大陸的最后日子,準備飛往臺灣。在逃到臺灣時候,攜帶了大量的文物珠寶。但由于東西過多,飛機超重,無奈卸下幾尊石頭大鼓,這個石頭大鼓現(xiàn)在卻成為了新中國的九大鎮(zhèn)國之寶之一。

現(xiàn)在,看看幾尊石頭大鼓隱藏什么故事,到底珍貴在什么地方?
石鼓被發(fā)現(xiàn)
這幾尊石頭大鼓的被發(fā)現(xiàn),是在公元627年一天,也就是唐朝唐高宗李治時期,陜西陳倉(今寶雞)鳳翔府山區(qū)一位放羊的老人,如尋常一樣帶著羊群,來到山坡上吃草。
由于夏天氣候炎熱,老人們把羊群們趕到山坡之后,就在一棵大樹的陰涼樹蔭下乘涼。然后在樹蔭底下,放羊老人無意中發(fā)現(xiàn)幾塊模樣奇特的石墩,直徑超過六尺,重量過千斤。而且這些石墩并非橢圓或者方方正正,卻是圓中有方,中部微微突出,高度大約為三尺左右,形狀和大小如同一個鼓一樣,這樣石墩一共有十尊。

當放羊老人清理一下石墩上的泥土之后,依稀辨認出石頭上篆刻著某種文字。由于他沒文化,自然無法辨認出這些文字的真正涵義。于是,他就請村里一個真正有文化的人去破解。
但村里有文化人仔細辨認一番之后,也傻眼了,他看不出這到底是哪一種文字。沒多久,關于石墩的消息不脛而走,周圍的讀書人和文化人,都親自過來觀摩石墩。
經過讀書人的初步查勘,這些石鼓應該是關中一帶山中盛產的青石,但依然無法辨認石頭上文字表達的含義。由于形狀如鼓,自發(fā)現(xiàn)開始就被稱為石鼓。同時由于產自于陳倉(陜西寶雞),又叫做“陳倉石鼓”。

石鼓變?yōu)樯窆?/h1>
之后,來自五湖四海的古玩收藏家,都來這里一睹陳倉石鼓的容貌,可是依然沒能破譯上面的文字。有些文人墨客,可以把石鼓上文字拓下來互相傳閱,有些大戶人家也為了滿足好奇心,花大價錢探究石鼓上文字的奧秘,卻依然沒有獲得結果。
這樣,由于眾多讀書人都不能解釋,當?shù)啬撩穸际俏拿?,比較愚昧,自然把陳倉石鼓當“神跡”來對待,上面的文字就是“神諭”。于是,各種傳說就這樣散布開了,如有傳說石頭上文字記載是仙人所著,有傳說是長生不老的秘方,有傳說是預言國家興衰的前兆。
這些傳說越說越廣,這也使石鼓披上了神秘的色彩,村民們就把石鼓如神靈一樣供奉起來,糧食豐收時候經常祭祀,祈禱獲得好收成。陳倉石鼓就這樣在村民盲目的崇拜中,名揚千里。

唐肅宗與石鼓的故事
后來,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輝煌一時的唐王朝就此走下坡路。當唐朝皇帝唐肅宗李亨率領大軍逃難到雍城,正在籌劃起兵勤王,突然聽到了大臣講述附近陳倉石鼓文字上“神諭”的傳說,對他來說就是及時雨,可以看到扭轉戰(zhàn)場乾坤的希望。
唐肅宗計劃是通過占卜被神話的石鼓,讓屬下認為自己“勤王”是天意,借此鼓舞軍心。于是,他下令士兵們把陳倉十個石鼓都運抵到雍州孔廟。
唐肅宗本人看不懂石鼓上的文字,召集文武百官,共同探討石鼓文字上的秘密。可惜,滿朝的文武百官雖然飽讀詩書,卻沒人能看得懂石鼓上文字。于是,他本人就認為石鼓上記載是“天書”,就親自上香,在石鼓面前跪拜,舉辦祭拜儀式,虔誠祈禱,希望上天給予自己好運。

可是沒多久,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又打到了雍城,唐肅宗為了逃離這一處地方。在臨走之前,他原先計劃帶上這幾個“神鼓”,借此獲得“天書”,可惜部下抱怨太重。沒辦法,唐肅宗只能吩咐手下把石鼓扔在荒草堆里最深處和最隱蔽處,希望待平復戰(zhàn)亂之后,才尋找出來。
韓愈的《石鼓歌》
后來,在公元806年,安史之亂平復之后,陜西鳳翔的地方官吏在一次修建房屋時候,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這些石鼓。官吏們經過一番調查,才知道是當時唐肅宗秘密下令掩埋的。但由于已經換了皇帝,這些官吏也不敢擅自主張挖崛出來,但也不想這么放任不管,于是就上書朝廷,如何處理?
當時著名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擔任國子博士,獲知石鼓上“天書”事情之后,立即洋洋灑灑,寫了著名的傳世之作《石鼓歌》,其中的“雨淋日灸野火燎”,表達了文人對石鼓文獻資料的珍惜之情和重要性。

同時,講述自己希望石鼓交給大學府研究破譯文字。但由于當時唐朝內憂外患,唐憲宗都自顧不暇,自然對文物保護毫不在意,沒有采納韓愈的建議保護石鼓,認為也就是幾尊石鼓,與國家安危毫無關系,就不去理會韓愈的建議。
這樣,一直到十二年后,就是公元814年,當時擔任鳳翔隴右節(jié)度使鄭余慶被韓愈的《石鼓歌》斐然的文采打動,于是就下令屬下把半埋在草叢中的石鼓挖出來,然后轉移到鳳翔孔廟里存放和保護,這樣令石鼓有了遮風避雨的安身之所。
這樣,石鼓在公元818年就被重新發(fā)現(xiàn)了,根據(jù)初次發(fā)現(xiàn)將近兩百年時間了。但是,當時朝廷不作為,這十尊石鼓依然是沒得到保護。

后來,經歷了唐末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石鼓也被埋在廢墟之中,其中一尊名叫“乍原”的石鼓,也不知所蹤,據(jù)說是被無知鄉(xiāng)民毀壞了。
宋朝時候,石鼓被保護
宋朝是重文輕武,皇帝們都是喜歡吟詩作對。文玩古畫。相傳有一天,宋仁宗在讀前人詩集時候,讀到韓愈著寫的《石鼓歌》,這一位有文人情懷的皇帝,就對文中描寫的石鼓非常感興趣,于是下旨命令官員尋找這十尊遺失的石鼓。
為了討好皇帝的歡心,朝廷的官員們也是費盡心思尋找石鼓。根據(jù)一番調查,了解到這些石鼓是在一座破廟里消失的。于是,官員們又以破廟為中心為輻射,擴大搜尋的范圍。
最后,掌管鳳翔府的司馬池,也就是著名文豪司馬光的父親,在命令手下尋找時候,最后在一戶農戶家尋找到已經被“四分五裂”的石鼓。

當時,這些石鼓上半部分已經被農民鑿開,當做米臼,下半部分當做磨刀石??隙ㄊ前l(fā)現(xiàn)這些石鼓的農民沒文化,在草叢中發(fā)現(xiàn)這些石頭也不認識“文字”,自然搬回家當做一塊成色不錯的石頭,用在日常生活的生活飯菜烹飪中。
由于這些石鼓長時間被農民打磨,石鼓上文字被磨去了大半部分。熱愛文化的宋仁宗看到這些具有文物價值的石鼓被磨去了痕跡,非常心疼,于是派人修復。
經歷改朝換代的石鼓
等到北宋末年,由于末代皇帝宋徽宗癡迷于文物古跡,愛好書法,被磨壞的石鼓也獲得進一步修復。當時,宋徽宗命令人們把石鼓上的文字凹印處填上黃金,然后收藏在首都汴梁(今天河南開封)。這樣,石鼓的價值獲得提高,第一次變?yōu)椤皣壹壍奈奈铩薄?/strong>

之后,1120年靖康之恥,金朝大兵滅了北宋首都汴梁,搶掠金銀珠寶時候,也把填著黃金的石鼓拉到了金朝首都——中都,也就是今天北京。
這樣,流落在民間的石鼓,成了“歷史的見證者”,見證了改朝換代,還有中華大地上歷史的變遷。當1234年,金國滅亡時候,宋蒙聯(lián)軍攻破了首都中都,但當時金國都城前到了汴京(今河南開封),石鼓卻沒有拉走。
當時,南宋的御史大夫王橄意外發(fā)現(xiàn)了石鼓。他出生在石鼓發(fā)現(xiàn)地——鳳翔府,飽讀詩書的他,自幼聽聞石鼓的傳說。于是就下令把這些石鼓送到了孔廟,尊奉起來,并且專門派人保存。

這樣,在元明清三個朝代的幾百年歲月更替中,陳倉石鼓一直躺在孔廟里,見證朝代的更替和時代的變遷。由于上面文字的深奧,沒人看得到。在清末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城時候,也沒看上這些石鼓一眼,可能太重不好帶走,也可能上面文字深奧沒體驗到文物的價值,只是認為在“涂鴉”。
民國時候,石鼓被丟棄在大陸
后來,清朝滅亡,歷史到了民國軍閥混戰(zhàn)時代。民國的蔣介石十分喜愛古董,自然對陳倉石鼓是高度器重。可惜后來日軍全面侵華,由于擔心文物被日寇破壞,就發(fā)出密令,要求文物轉移。這樣,石鼓又一路波折從南京到重慶,最后在抗戰(zhàn)勝利之后,又回到了南京。
之后,蔣介石還沒來得及派人研究陳倉石鼓上的文字,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當國民黨軍隊在大陸節(jié)節(jié)敗退,蔣介石在逃到臺灣的時候,也命令人把全國各地的文物字畫都收納起來,裝上飛機運輸?shù)脚_灣。但由于文物太多,飛機裝不完,陳倉石鼓太重影響了飛機起飛,這也使士兵們最終拋下了石鼓。

這樣,石鼓不再四處流浪,留在了大陸。新中國建立之后,文物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石鼓,并且把它放到故宮博物館收藏,成為了我國九大鎮(zhèn)國國寶之一,使它具有了應有的文物價值。
石鼓的文物價值
陳倉石鼓無論在何時被制作出來,單可以考證唐朝發(fā)現(xiàn)史,已經有上千年歷史。但石鼓的價值不在于石質,卻在于上面的文字。上面的石刻文字不屬于任何一種字體,類似于篆體,卻不是完全的篆體,后人稱為“石鼓文體”,乃是介于甲骨文和小篆之間的大篆。
可以說,石鼓上的字體書法,無論是字體的藝術性還是內容,也彌補了我國文字演進史上缺失的空白,乃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字珍貴的文字資料。

專家們解讀石鼓上的文字,可以解讀一部分記述的內容,鑒定是記載春秋時候秦國的風土人情,已經沒什么爭議。雖然這幾尊石鼓,每一尊刻的內容都不盡相同,但大多是講述秦國國君迎接周天子使者,并且與周天子使者一同狩獵和出游的情景,以及歌頌山河風景的美好。
每一面石鼓都是刻四言詩一首,詩句的遣詞用韻、風格情調和《詩經》有些相近,卻又具有肚子的特征,這也為研究春秋時候秦國的政治、外交、祭祀活動提供豐富的史料。

唯一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遠,再加上飽經風雨侵襲和磨損,很多字體都已經模糊和脫落了,表達的意思只能靠著猜測或者推測。但無論如何,2000多年前的詩句,被刻在石鼓上保存到今天,除了中國這樣歷史悠久的國家,也很難尋找到第二個了。

郭沫若曾這么贊揚過,陳倉石鼓最大的貢獻,就是確保了古典文學《詩經》的真實性。而且,石鼓文行文雄健、筆力雄厚。成了歷代書法家觀摩的重要參考依據(jù)。在陳倉石鼓出土的1300多年歷史,經歷了太多的磨難,見證的歷史變遷和自身附帶的傳奇故事,也無形增加了它的魅力和價值。
結語
所以,陳倉石鼓的文物是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凝聚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延續(xù)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更加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托。

愿我們中華兒女,都以陳倉石鼓中保護文物的主人公為例子,自覺承擔保護歷史文物的責任,讓有價值的歷史文獻能夠重見天日,發(fā)揮應有的價值,讓中華民族文化得以源遠流長,發(fā)揚光大。
柳州阿妹侃歷史2023-09-07 22:46廣西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39048911419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