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民俗文化,助力文化扶貧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了解民俗文化、做好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是我們新時代青年義不容辭的使命。為此,曲阜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扶智隊,于2023年1月15日至1月16日開展特色實踐活動,探索新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文化對于文化扶貧方面的作用于影響。
實踐隊隊員深知,只有通過實地走訪和考察交流,才能更好更快地了解民俗文化的傳承發(fā)展與當?shù)匚幕鲐毠ぷ鞯拈_展,并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本次活動的指導思想。在1月15日上午,團隊迅速前往肥城市馬家埠村民俗博物館進行實地調研活動。
來到博物館,負責人張老師熱情親切地歡迎團隊到來,隨后帶領隊員參觀了各種風俗展廳。經張老師介紹,馬埠民俗博物館是在元末明初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建筑“丁家廟”為主擴建而成,共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丁家廟”上下二層磚木結構卯榫連接,具有鮮明的元朝建筑風格,輔以青磚灰瓦,紅門斗彩,以其古樸不失典雅、安靜不失雄偉的氣質吸引游客參觀。整個民俗博物館收藏文物3000余件,,有社區(qū)群眾曾經張掛過的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袖畫像,有社區(qū)群眾生活生產的用具,有社區(qū)群眾禮儀和節(jié)慶活動中使用的器具和戲服,有各種票證、字據(jù)、契約、碑刻,重要文物有:龍山文化繩紋陶罐、明朝松柏長青葬罐,乾隆30年馬氏世系碑、乾隆4年關帝廟碑、乾隆年間六腿龍頭椅、清朝太平車、明清頂子床、道光25年地契、民國馬氏族譜等。肥城市馬家埠民俗博物館館址的格局和風貌有遠古的真實性,館內藏品跨度由遠古到明末清初至六十年代,還原了歷史和近代記實,展覽設置秉承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發(fā)展理念,具有較高的歷史參考價值,真正實現(xiàn)了“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的目標。
在博物館的民風民俗體驗區(qū),團隊在張老師的指導下親手體驗了之前勞動人民使用過的勞作工具。在體驗過程中,團隊成員切身體會到勞動人民的辛苦與當?shù)孛耧L民俗的淳樸厚重。團隊人員意識到,人們對文物的保護意識逐漸提高,對文化的傳承的重視程度不斷擴大。這使得當?shù)卮逦瘯谖幕鲐毞矫嫒〉昧司薮筮M展,經當?shù)卮逦瘯榻B,當?shù)胤浅V匾晜鹘y(tǒng)文化的宣傳保護工作,以民俗博物館為中心,積極推動當?shù)匚幕鲐毠ぷ?,大力支持當?shù)匚幕a業(yè)的發(fā)展,以“扶貧先扶智,扶貧必扶智”為口號,做到了扶貧與扶智的雙管齊下,促進了當?shù)胤鲐毠ぷ鞯倪M展,以更加矯健的步伐向新時代邁進。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即開拓了自己的眼界,了解了淳樸厚重的民風民俗,感受到勞動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又了解了當?shù)胤鲐毠ぷ鞯倪M展,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活動理念。在今后,團隊成員將持之以恒的為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出貢獻,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