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特色服飾入門級鑒賞圖鑒·和服篇

(本文已授權(quán)Bigfun社區(qū)獨家發(fā)布:https://www.bigfun.cn/post/318936。轉(zhuǎn)載請標明出處)
(每種服裝條目標題會分別標注簡中和繁中譯名,條目下解釋會以日語漢字稱呼為主)
·和服外套(日式棉襖外套)、海浪和服外套(海浪日式棉襖外套)





日文名: はんてん、うみのはんてん
英文名:hanten jacket、sea hanten shirt
這種服飾在日語漢字中寫作“袢纏”、“袢天”、“半纏”或“絆纏”?!?strong>袢”(這里讀作pàn;此外還有fán的讀音,指的是古代一種夏季穿的白色貼身內(nèi)衣)這個字源自中國,原本指的是部分少數(shù)民族(如塔吉克族)特有的一種對襟長袍;后來傳入日本,成為這種無翻領(lǐng)、胸部有固定用系帶的黑緞領(lǐng)短褂的稱呼。袢纏在樣式上與羽織相似,但穿著的階層完全不同;后者大多為武士等中上層人士所穿著的半正式服裝,而前者則是商人、庶民所常穿。


袢纏起源于18世紀,起初是江戶時代的平民服飾,二戰(zhàn)后作為工匠、店員等體力勞動者的工作服和正裝而被廣泛使用;因為外觀上與羽織類似、但多為勞動者所著,因此也被稱為“窄羽織”(窮屈羽織)。當時的袢纏會在衣袖上紋上商家的商號或定紋,分發(fā)給雇傭的臨時工作為身份標識,或者送給入行、退休的工匠作為賀禮;日語中有一個叫做“半纏著(の者)”的詞,就是指的多穿袢纏的勞動階級。
·祭典和服



日文名:はっぴ
英文名:happi tee
這個日語發(fā)音實在是有點令人遐想……漢字寫作“法被(pī)”,也稱“半被”,最早是古代的一種穿在束帶長袍下的無袖上衣“半臂”,后來借用了高僧座椅靠背上裝飾布的稱呼,稱之為“法被”。這種服飾與羽織、袢纏在樣式上類似,區(qū)別在于法被的下擺一般到腰部或膝蓋以上,無領(lǐng)且無胸部系帶,袖子也呈現(xiàn)較短的筒袖。



事實上,這種裝飾最開始是武士的裝束,武士通常會在法被上印制家紋圖案。江戶幕府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時期,江戶町奉行大岡榮五郎忠相建立了日本第一支官辦消防隊“江戶町火消組”,法被從那時起就成為了消防隊員的制服,并流傳至今(現(xiàn)在日本總務(wù)省消防廳的《消防團員服制總則》中將法被成為“乙種衣”/“乙種衣”,但并非每個地方的消防隊都備有這種服裝);除此之外,在很多棒球比賽中,也可以看到穿著法被的應(yīng)援者。
當然,如同上面兩張圖所展示的,法被一般在各種祭典活動上很常見,大多是店鋪的工作人員所穿著。一般在祭典上穿著法被時,會將衣服下擺交叉疊在身前,再用另外的腰帶在腰間打結(jié)固定;有時為了方便干活,也會用綁帶從腋下穿過、綁住肩部的袖子。在不同場合下,穿著者會在法被的衣領(lǐng)上印上不同的文字,例如店名、應(yīng)援口號、歡迎詞等等。

·男性短款輕便和服(輕便浴衣)



日文名:じんべい
英文名: jinbei
雖然發(fā)音上和中文的“輕便”有些相似,但這種服飾的日語漢字并不是這么寫的,而是這個——

沒錯,就是“甚平”。這種一般為男性所穿著的夏季服飾也叫“甚兵衛(wèi)”(じんべえ),全稱為“甚兵衛(wèi)羽織”(甚兵衛(wèi)羽織),據(jù)說最初是一位名叫“甚兵衛(wèi)”的人所穿著,遂以此為名;也有這一裝束是江戶末期的平民服飾“袖無し羽織”(そでなしばおり)的說法。


甚平最早是在大正時代(1912-1926)被普及,其特點為棉麻質(zhì)地、衣長及臀、袖口無袖束,領(lǐng)衿尾與腰部附有打結(jié)固定用的繩子;雖然如今的甚平大多是配合短褲穿著,但在昭和四十年(1965)之前的甚平大多是及膝長袍的樣式?,F(xiàn)在,甚平因為其寬大透氣的特點而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夏季納涼裝束;而在夏日祭等傳統(tǒng)祭典活動中,甚平與女性穿著的浴衣一樣,成為了男性的經(jīng)典服裝。
·男性休閑和服(男性簡便和服)


日文名:きながし
英文名:casual kimono
這種服裝在日語漢字中寫作“著流し”,是一種不搭配袴的簡化版男式和服。


所謂“袴”(はかま),也稱“袴裙”,最早指的是傳統(tǒng)男式和服中一種兩側(cè)有開口的下裝褲裙,一般在正式場合下作為和服正裝的一部分而穿著;而“著流し”則不穿袴,在樣式上和女式的和服比較相似。由于袴在古代多為武士所穿著,而町人則較少有穿袴的習慣,因此“著流し”被視為是町人的標志性服飾。


相較于正式的和服,“著流し”沒有袴裙,也沒有羽織外褂,因此被視為是一種帶有下層人士氣息的簡約著裝風格;但這并不是說“著流し”就不能作為正裝,只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而已。江戶時代的醫(yī)生、茶頭、茶坊主等町人就多以“著流し”作為裝束,戰(zhàn)后的許多老電影中也經(jīng)常能看到這種簡約服飾。
·帶家徽和服袴(羽織和服褶裙)

日文名:もんつきはかま
英文名:hakama with crest
日語漢字寫作“紋付袴”,全稱為“紋付羽織袴”(もんつきはおりはかま)。紋付袴屬于最為正式的男性正裝和服,最初是與平民絕緣的武士階層正式服裝,明治時代規(guī)定“五紋黑紋付羽織袴”(五つ紋の黒紋付羽織袴)作為男式正裝和禮服,并沿用至今,作為出席訂婚、結(jié)婚、喪禮、授勛、襲名等重大場合的限定服裝存在。



正如“紋付羽織袴”這個名字所體現(xiàn)的那樣,這種裝束會在衣服上縫制家紋圖案。根據(jù)明治時代的統(tǒng)一規(guī)定,紋付羽織袴會在左右胸前、左右袖口和背心縫制5處白色家紋。一般情況下,出席正式場合的紋付袴以黑色為主——這也是明治時代的政令所規(guī)定;現(xiàn)在也有深色或白色的紋付袴,不過那種紋付袴一般不會穿到十分嚴肅的正式場合。

除了在特定場合之外,某些特定的人士也必須穿著紋付羽織袴。最典型的例子是相撲的裁判、和樂的演奏者以及將棋的棋士;此外,和樂、狂言、猿樂等傳統(tǒng)曲藝的繼承者,以及黑道頭目在出席襲名儀式時,都必須穿著印有家族紋樣或組織代紋的紋付羽織袴。

·鄰家女孩和服(鄰家女孩和服)、梅花和服、華麗和服(華麗和服)









日文名:まちむすめのきもの、ウメがらのきもの、ゴージャスなきもの
英文名:old commoner's kimono、blossoming kimono、 flashy kimono
這種和服是最為常見的女式和服,其名稱中的“きもの”寫作“著物”,本身就是對和服的一種統(tǒng)稱。這種最基礎(chǔ)的和服在各方面沒有太多的限制,圖案和顏色都相當多樣化,有時會根據(jù)圖案紋樣的華麗程度來區(qū)分穿著者的身份和貧富程度。比如“まちむすめのきもの”中的“まちむすめ”寫作“町娘”,指的就是鄉(xiāng)下或小城鎮(zhèn)的女孩,其服裝的花紋也僅是單調(diào)的格紋;

而“ゴージャスなきもの”中的片假名對應(yīng)英文中的“Gorgeous”,意為“豪華的”,因此在布料顏色和花紋的選擇上采取了華麗的漸變色和牡丹圖樣,凸顯布料的高級感和刺繡染色圖案的精致。



·素色訪問和服(素色社交和服)、蝴蝶圖案訪問和服(蝴蝶結(jié)社交和服)






日文名:むじのほうもんぎ、ちょうがらのほうもんぎ
英文名:simple visiting kimono、butterfly visiting kimono
“ほうもんぎ”漢字寫作“訪問著”,如同其日文漢字所指代的那樣,這是一種在正式社交場合(“訪問”)穿著的帶有禮服性質(zhì)的女式和服,其特點為腰帶及衣服上都有被稱為“繪羽”(絵羽)的花紋圖案,一般是在裁剪布料縫合后畫上、然后解開分別染色后再重新縫合,這使得所有的圖案都能不受到針腳的限制而銜接在一起。


訪問著適用于出席婚禮、茶會等盛大隆重的場合,不論是否結(jié)婚的女性都可以穿著。不過,在選擇訪問著的時候,有一種以絲綢布料制成、名為“紬訪問著”的衣服是絕對不能穿到正式場合去的。因為綢料服裝是平時的衣著,出席正式場合穿綢衣會被認為是有失禮數(shù)的行為,因此即使是再貴的綢訪問著都不能作為正式場合服裝。
關(guān)于訪問著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這種服飾是在明治時代作為日式晚禮服而被設(shè)計出來;接受度較高的一種說法則是說,訪問著最初是大正初期的三越吳服店創(chuàng)造并命名,作為一種“足以用于拜訪他人的高級和服”而被出售。
·十二單和服(十二單和服)

日文名:じゅうにひとえ
英文名:junihitoe kimono
“十二單”大概是和服中名聲最響的一種,與“浴衣”、“白無垢”的知名度不相上下。“十二單”也稱“十二單衣”、“女房裝束”、“裳唐衣”、“五衣唐衣裳”,是平安時代后期的公家女子專屬正裝。如同其名字所體現(xiàn)的那樣,這種和服一共由12件單衣組成;其另一個名稱“五衣唐衣裳”應(yīng)該隔斷為“五衣、唐衣、裳”,來源于這種和服的袴、單、五衣、打衣、表著、唐衣和裳這7種結(jié)構(gòu)。




這種衣服被喚為“十二單”,最初是出自《源平盛衰記》中描繪平德子投水自盡的“彌生の末の事なれば、藤がさねの十二単の御衣を召され”一段;但那實際上屬于讀者對原文的誤解,因為當時五衣唐衣裳在宮廷之中并不叫做這個名字。平安時代的“單”是一種計量單位,一般在一張上重疊兩張被稱為“二單”,“十二單”指的應(yīng)該是在1件衣服上再套上12件衣服。要套這么多衣服,對于行動自然是有很大的限制。事實上,最初的十二單在重量上可以達到20Kg,在穿上后幾乎只能緩步行走,這也導(dǎo)致了后來的女官們一直想辦法在衣著上減負;到了室町時代,十二單已經(jīng)被簡化為了只穿5件單衣進行組合。
除了件數(shù)之外,十二單的顏色、圖案、紋樣搭配也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不同的季節(jié)有不同的紋樣和色調(diào)搭配,不同場合穿著的圖案色彩也必須符合規(guī)制,一般會采取由淺到深的色彩漸變,衣服表面的顏色必須為淡色、而里側(cè)則應(yīng)為濃色;如果在穿著十二單時無視季節(jié)搭配,會被認為違反禮儀,同時也會被嘲笑為沒有品味。
現(xiàn)代的十二單已經(jīng)相當少見,大多只有皇室女性成員在出席盛大場合才會穿著;普通人則只有在某些傳統(tǒng)服飾體驗項目中才有機會穿上,且穿起來也不會像古典樣式那般沉重繁瑣。
·盛裝和服( 盛裝和服)



日文名:はれぎ
英文名:fancy kimono
日語漢字寫作“晴れ著”或“晴著”,如同字面一樣,這是一種在天氣晴朗的日子里穿著的外出用女式和服,與平時穿的普通和服“普段著”相對照。




被視為上等服飾的晴著并沒有特別固定的樣式,只是在花紋圖案的選擇上要符合天氣,大多以亮色或多種顏色搭配為主;氣溫較低的早春等時期,還會在領(lǐng)口處加上保暖的毛領(lǐng)。一般情況下,在參拜神社、盂蘭盆節(jié)、廟會、成人禮等場合,都能見到穿晴著的女性;根據(jù)場合的不同,晴著也會被賦予諸如禮裝(禮節(jié)性聚會)、正裝(嚴肅正式場合)、盛裝(節(jié)日慶典)、喪服(喪葬場合)等不同的涵義。
·和服袴(和服褶裙)



日文名:はかま
英文名: hakama
日文漢字寫作“袴”,最初指的是武士為了方便騎射而穿著的一種褲裙,后來發(fā)展為男女性皆可穿的褲裙。雖然“袴”現(xiàn)在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日本式的禮服或正裝,但很多時候也會單指這種下身穿的褲裙。其上端有繩索,便于在腰間打結(jié)固定;綁出的花結(jié)大致有一文字結(jié)、十文字結(jié)、蝴蝶結(jié)等。
事實上,袴分為很多種不同的類型;游戲中這種和服袴為女性裝束,應(yīng)該是對應(yīng)了女袴。


女袴在明大昭時代就被用作女學生的制服,穿著女袴的女學生幾乎已經(jīng)成為了明治、大正時代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在現(xiàn)代,這種裝束則通常是女教師或女學生參加畢業(yè)典禮的固定服飾。在此之外,最常見到袴的場合應(yīng)該是弓道社或弓道館,無論男女都會穿袴;其他的話,神社的巫女、皇室女性、雅樂等傳統(tǒng)曲藝節(jié)目的表演者也會穿著這種服飾。




·巫女服


日文名:みこしょうぞく
英文名:miko attire
日文漢字為“巫女裝束”,很明顯,這是神社的巫女所穿著的特有服飾。巫女裝束是多種適用于不同場合、不同天氣的服裝的統(tǒng)稱,包括了白衣、緋袴、千早、水干、裳等部件。游戲內(nèi)采取的是最基礎(chǔ)的“白衣+緋袴”組合,故僅針對白衣和緋袴進行一下說明。


白衣(はくえ、びゃくえ、しらぎぬ,區(qū)別于醫(yī)生和實驗員穿的白大褂はくい)是一種白色的小袖(穿在和服下面的貼身衣物),袖口和領(lǐng)口通常會有紅色的裝飾掛襟。不同于最初的內(nèi)衣,現(xiàn)在巫女在穿白衣時,里面還會穿上被稱為“襦袢”的和式貼身內(nèi)衣,當然結(jié)合個人習慣穿上西式內(nèi)衣也可,并不會僅穿一件白衣;
緋袴,顧名思義,是染成紅色的褲裙。在職的神道教女性神職人員基本都會穿著紅色的緋袴,但也有穿著其他顏色緋袴的個例(香川縣金刀比羅宮的巫女會穿深紫色的緋袴,退出一線的巫女大多會穿綠色或藏青色緋袴);在緋袴顏色的使用中,象征皇室的黃色和象征死亡的灰色是禁用色?!?strong>白衣+緋袴”是平日里巫女在神社工作時的工作裝,在參與祭祀活動時則會穿上千早等正式的衣物。


·牽?;ㄔ∫拢颗;ㄔ∫拢⒏栉杓吭∫?/strong>






日文名:あさがおのゆかた、かぶきなゆかた
英文名:morning-glory yukata、kabuki-actor yukata
這種服飾就是各種影視作品中常有登場的“浴衣”。浴衣的原型為平安時代貴族的入浴裝“湯帷子”(湯帷子),在安土桃山時代發(fā)展為現(xiàn)在常見的樣式。起初,浴衣作為一種洗完澡后用于吸收身上殘留水分的服飾,大多由吸水性較好的木棉制成(安土桃山時代之前為麻制),在當時被認為是私下里穿著的家居服;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浴衣的隱私屬性逐漸被淡化,穿著浴衣在外到處跑的例子越來越多,使得浴衣成為了一種可以穿著外出的居家服,更是成為了祭典上常見的經(jīng)典裝扮。




浴衣是男女皆可穿著的服飾,穿起來十分簡單,將衣襟交疊后系上腰帶即可。一般來說,男性的浴衣顏色花紋比較樸素,有時也會采用被稱為“歌舞伎紋樣”的與著名歌舞伎演員有淵源的花紋;而女式浴衣則常帶有艷麗的色彩和華麗的花紋,常見花紋有金魚(きんぎょ)、牽牛花(あさがお,漢字寫作“朝顔”)、撫子花(なでしこ,寫作“撫子”)等等。不同的花紋帶有不同的寓意,如金魚有“帶來幸運”之意,牽?;ㄒ鉃椤?strong>牢固的羈絆”,撫子花既代表純潔善良、大膽聰穎的女性,也有“孕育愛情”的直白含義。




·紅型染服裝(沖繩傳統(tǒng)服裝)

日文名:びんがたいしょう
英文名:bingata dress
日文名中的“びんがた”寫作“紅型”,并非指某種特殊樣式的服裝,而是一種傳統(tǒng)的印染方式?!?strong>紅”,指的是這種印染手法主要采取的顏色;“型”,指的是各式各樣的花紋。從游戲內(nèi)的造型來看,這種衣服應(yīng)該是女式的“琉裝”(りゅうそう)。


“紅型”這一印染方式起源于13世紀末的琉球(現(xiàn)在的沖繩),在當?shù)貎H以假名寫作“びんがた”,古籍中則寫作“形付”、“形附”,“紅型”是昭和以后才出現(xiàn)的說法。紅型起初是專用于制作琉球王室貴族的服飾布料,與之相對的平民和下層貴族所著服飾則被稱為“藍方”(藍方)。江戶時期,日本西南的薩摩藩侵略琉球王國,并強使琉球成為幕府的藩屬國;這一時期,貿(mào)易往來和進貢的增多使得紅型的產(chǎn)量得到了增長。但隨著明治時代廢除琉球王室等一系列舉措、以及二戰(zhàn)的影響,原本為王室服務(wù)的紅型印染業(yè)逐漸衰微,大量的現(xiàn)有圖案紙樣被損毀或失蹤,后來經(jīng)過不懈努力才得以復(fù)興。
紅型的制作流程包括畫稿(下絵)、刻紙(型彫り)、雕型(紗張り)、固布(地張り)、置型(型置き)等步驟。具體來說是在紙上先畫好圖案、并用小刀雕出鏤空紋樣,隨后將布料和紙樣固定在木架上、并用紗布遮住不需染色的部分,在布上沿著鏤空部分描取圖案并上色。傳統(tǒng)的常用顏色包括紅(某種天然染料,具體成分未知)、黃(從胡枝子中提?。┖退{(提取自馬藍,也就是俗稱的“南板藍根”),其他顏色則通過三色混合調(diào)制可得。從總體上來看,紅型的用色十分奔放,并不嚴格按照自然界事物的原本色彩進行染色,而是采取了與中國傳統(tǒng)印染類似的手法,多用鮮艷色以表達祝愿、護佑等良好的意愿。
至于女式“琉裝”,則是一種與和服相似又存在不同的獨特服飾。主要差別在于女式琉裝不一定會配上腰帶,會把外裝直接塞進內(nèi)裝的腰帶里;使用腰帶的話,會在胸前打一個較大的花結(jié)?,F(xiàn)在一般在沖繩當?shù)氐募赖淅锱紶柲芸吹搅鹧b,偶爾也會有穿著琉裝合影的旅游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