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圖騰與屠龍傳說

世界各國都有原始的圖騰崇拜,而龍則是華夏的象征。

中國的龍旗,據(jù)考證,夏朝的旗幟就是龍旗,一至沿用到清代。東歐許多國家都以鷹為標(biāo)志,這是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tǒng)。羅馬的古徽是母狼,后改為獨(dú)首鷹,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君士坦丁堡之后,又改為雙首鷹。德國、美國、意大利為獨(dú)首鷹,俄國(原始圖騰為熊)、南斯拉夫?yàn)殡p首鷹。表示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波斯的國徽為貓,比利時、西班牙、瑞士以獅為徽志。這些動物標(biāo)志不是人們憑空想象出來的,它源于原始的圖騰信仰。

但在上古時期,華夏地區(qū)多民族多部落共存,自然也是多圖騰崇拜。
龍的形象有說是“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xiàng)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p>
也有說獅頭、鹿角、蝦腿、鱷魚嘴、烏龜頸、蛇身、魚鱗、蜃腹、魚脊、虎掌、鷹爪、金魚尾。
假設(shè)有龍的原型,但它并不是現(xiàn)在的樣子,在戰(zhàn)爭后部落以及文化的融合,加入多個圖騰,改造成現(xiàn)在的形象。所謂的龍九子:赑屃、螭吻 、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個人猜測不過是征服和融合幾個較大部落圖騰的分別形象。

不過這里面有個例外,就是少昊所統(tǒng)領(lǐng)的東夷諸部落,他們是以百鳥為圖騰的,尤其玄鳥崇拜和鳳鳥崇拜最為尊貴。
而鳳凰,一說是有原型,二說是跟龍圖騰轉(zhuǎn)變的過程差不多。
據(jù)說軒轅黃帝統(tǒng)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個小部落后打算制定一個統(tǒng)一的圖騰,于是在原來各大小部落使用過的圖騰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圖騰——龍。龍的圖騰組成后,還剩下一些部落圖騰沒有用上,黃帝妻室嫘祖受到黃帝制定的新圖騰的啟示后,她把剩余下來各部落的圖騰,經(jīng)過精心挑選,也仿照黃帝制定龍的圖騰的方法:孔雀頭,天鵝身,金雞翅,金山雞羽毛,金色雀顏色……組成了一對漂亮華麗的大鳥。造字的倉頡替這兩只大鳥取名叫“鳳”和“凰”。連起來就叫“鳳凰”。

被稱之為中國古代神話百科全書的《山海經(jīng)》,一是確認(rèn)了鳳的存在:“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jīng)》);二是為其賦予了一整套似是而非的禮教經(jīng)義:“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南次山經(jīng)》)。
不過《山海經(jīng)》這本書,雖然起源較早,歷朝歷代有缺失的部分,又被后人不斷的注釋和編寫,成書較晚。幾千年由古人不斷編寫,跨度太大了,都融入了每朝每代新的看法。
東夷最早以玄鳥(形象類似于燕子)為最尊貴,后來改為鮮艷的鳳鳥圖騰。

不過鳳鳥崇拜很有趣的一點(diǎn),不知何時有了雌雄的區(qū)分,雄者為“鳳”,雌者為“凰”。而龍,眾所周知是雄性的象征。
所以我開了個腦洞:
崇拜龍獸圖騰的部落早已是是父系社會。
而鳳鳥圖騰的部落是保留了原始母系社會的崇拜,后來內(nèi)部也發(fā)生了分歧,隨著生產(chǎn)力的變化,男女地位對調(diào),出現(xiàn)了雄性的鳳和雌性的凰圖騰的對立。
就像女媧原本是創(chuàng)造人類的始祖,為母系社會的象征。但后來的神話傳說中,搭配了伏羲,而且伏羲的地位慢慢高過女媧。
尤其在《封神演義》里,女媧的地位被淡化,形象也有點(diǎn)驕橫和小心眼,派了三個妖精去擾亂商朝,為后面的封神之戰(zhàn)武周滅商鋪路。而封神之戰(zhàn)的目的,就是將各自為政的仙人拉進(jìn)編制,封神地位最高的是父系形象的鴻鈞道人。后來天庭最高統(tǒng)治者也是父系形象的昊天上帝。
為啥我認(rèn)為鳥圖騰崇拜是母系社會呢?
關(guān)于紂王的商朝,有個起源傳說,叫“玄鳥生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玄鳥,正是之前所說少昊還有東夷各部落中最高的崇拜。商是黃河下游的古老的夷人部落,帝嚳高辛氏后裔。相傳有娀氏女簡狄與二女行浴,有玄鳥飛過墮其卵,簡狄取而吞食,因而懷孕生契,契為商人始祖。
契是商族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第一位男性首領(lǐng)。
關(guān)于鳥圖騰還有后續(xù),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楚國還是以鳳凰為圖騰(比較正統(tǒng)),而一統(tǒng)六國的秦始皇嬴政據(jù)說祖先是玄鳥一脈的。
然后我有個更大的腦洞:
龍是萬物之首,四靈之一,是"鱗蟲之長"。鱗者,水中的各種生物;蟲,百獸(《水滸傳》武松打虎,在原著里稱老虎為大蟲。

古人的詞匯都是可以統(tǒng)稱很多東西。就“蟲”這個字而言,常用它來表示大自然里的一切動物,家禽一類的稱作為羽蟲;獸類的通稱為毛蟲;帶有龜殼類的作為甲蟲;而以魚為代表的水里一類的,稱為鱗蟲;人這種沒有羽毛鱗甲叫做倮蟲。)
龍是大陸和海中之王。
而百鳥則是天空的使者,尤其傳說中的鳳凰與青鸞,直通天界。
這恰恰印證了兩種起源說:
一是進(jìn)化論。水是生命之源,人類是從水生動物到陸生動物再到類人生物。(地生說)
二是上帝或女媧造人說。一個高等文明的外星人來到地球,投放了人類的種子;或者以自己的形象,加上地球上的基因,創(chuàng)造了人類;說不定,上帝真的是girl。(天外來客說)
女媧煉五彩石補(bǔ)天不過是修補(bǔ)飛船后離開了地球。

畢竟人類的智慧層次和動手能力,高出其他動物太多。
到了漢代,有了劉邦斬白蛇/赤帝子的傳說,龍與皇帝的關(guān)系再次得到確切聯(lián)系。西漢司馬相如有《鳳求凰》,鳳凰的此時的性別區(qū)分明顯。
再到后世,鳳徹底淪為皇帝妃嬪的象征,地位一落千丈。
不過民間,自古流傳著龍鳳呈祥的文化,始終把兩者擺在登對的位置。

(龍鳳呈祥)
中國的龍:
在中國,龍有善惡,形象多變,既作為帝王的象征,也有屠龍者的傳說。
就比如漢高祖劉邦,他作為赤龍之子殺了白龍之子白蛇。

為什么蛇會是龍之子呢?
大概是越高等的生物,生育能力越差,后代會有不同程度的退化。
就比如鳳凰,生了孔雀和大鵬。
而龍的等級更細(xì)分,蛇、蟒、蛟、夔、驪、螭、龍、應(yīng)龍、燭龍等等。

其中蛟龍出場略多,蛟是古中國傳說中能發(fā)水的廣義龍類而有時稱蛟龍,但并非龍,由于蛟龍常被人們目擊,而廣為人知,蛟棲息在湖淵等聚水處,也會悄悄地隱居在離民家很遠(yuǎn)的池塘或河流的水底。隱棲在池塘與河川的蛟龍,一般會被稱作“潛蛟”。傳說“蛟”修煉一千年便“走蛟”沿江入?;垼瑧覄蚓褪欠纻渥唑詡蛄旱?。

關(guān)于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xiàn)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shù)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東五百里曰 禱過之山 …… 泿水 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郭璞 注:“蛟似蛇,四足,龍屬?!?/p>
古人所說的蛟應(yīng)是在綜合鱷魚、大魚、蟒蛇、牛等動物特點(diǎn)的基礎(chǔ)上組合而成的一種具有神化色彩的動物。
這種“魚化龍”,在神話傳說不同描述,鯉魚跳龍門。在《西游記》中,一頭龍王化身金鯉魚誤被漁人捕獲,后來被唐僧的父親放生。
神話中蛇蟒通過修行和天劫試煉可以進(jìn)化到蛟龍的層次。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千年為應(yīng)龍。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yīng)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
在古人的眼里,龍是一種變幻莫測的神奇動物:
"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為蠶燭,欲大則藏于天下,欲上則凌于云氣,欲下則入千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出自《管子·水地篇》)。
"能幽能明,能細(xì)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瀟"。
龍(蛇族)因?yàn)榈燃壍牟煌?,有的是鯤鵬、大鵬、迦樓羅食物;有的得入天界,是神明的坐騎;只有像應(yīng)龍燭龍這樣頂級的存在,不受任何束縛。
燭龍是人首龍身的創(chuàng)世神,紅色的皮膚,住在北方極寒之地,睜開眼就為白晝, 閉上眼則為夜晚, 吸氣為冬天, 呼氣為夏天, 能呼風(fēng)喚雨。

《大荒北經(jīng)》明言燭龍居于“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則燭龍場景居于《大荒經(jīng)》版圖之西北隅,《海外北經(jīng)》敘事首起西北隅而終于東北隅,燭陰列此經(jīng)之首,則其于《海外經(jīng)》版圖,亦必處西北隅。
燭龍之形象:《大荒經(jīng)》謂其“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海外經(jīng)》謂其“身長千里”,“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則其為物身形綿長,人面蛇身,且為紅色。
燭龍之神異:《大荒經(jīng)》謂“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fēng)雨是謁?!薄逗M饨?jīng)》謂其“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fēng)。”其視瞑關(guān)乎晝夜時辰,其呼吸關(guān)乎冬夏季節(jié),其氣息關(guān)乎風(fēng)雨氣象,則燭龍之神異全在其與時序的關(guān)系。不同季節(jié)的龍星星象皆在《山海經(jīng)》中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記,夔龍為春天之升龍,應(yīng)龍為夏天之飛龍,燭龍為秋天之降龍,相柳為冬天之潛龍。
不過在江河湖海、崇山峻嶺中,龍族天生肉體強(qiáng)橫,大多稱王稱霸。
關(guān)于中國古代屠龍的故事里,除了劉邦。還有二郎神楊戩灌江口斬惡鮫,西晉小霸王周處除三害,初唐魏征夢中斬神龍。

基本上都是替天行道,而且以層次較低的蛟龍居多。
西方的龍:
龍最早起源在西歐古代某些民族的文化里是力量與神圣的象征,而在基督教文化里則被形容是邪惡、惡魔的代名詞。

最有名的是圣喬治與龍的故事,龍被描繪成邪惡、貪婪的象征,并且吃人。這個故事是基督教宣傳對龍、龍和王都代表著邪惡的異教信仰,而圣喬治代表傳教士的正義。
其形象,有類似美洲獅的身體、兩只巨大的蝙蝠翅膀或者羽翼、四條腿、和一個有些像馬的頭。故事中最常提到的顏色是綠、紅或金色。它的尾巴長而蜿蜒,末端有刺,可能有倒鉤。每條腿的末端都是巨大的爪子,類似于肉食性鳥類的。龍有幾排尖牙,常常有背棘。
歐洲文化中的龍是受到多方面影響的結(jié)果。前有希臘、巴比倫神話以至基督教,后有北歐神話、凱爾特文化以及英格魯-撒克遜傳說,造就了歐洲文化中豐富多彩的龍的形象。受到希臘神話的影響,許多傳說中,龍是寶藏、財(cái)寶的看守者。同時,龍也變成了貪婪的象征。在基督教傳說的影響下,龍成為了惡的象征。

在10世紀(jì),波斯詩人菲爾多西(Ferdowsi)(又名Firdawsi)在史詩《王書》(Shah-Nameh,又名Shahnama)中重新講述了波斯的王室神話。其中包括若干與龍的遭遇。這些生物有時噴火,有時吐毒,死亡過程中會散發(fā)出強(qiáng)大得足以使英雄昏迷的毒氣。它們還會說話,至少足夠用來嘲弄它們的敵人,其中之一還能隱形,憑借魔法或者難以置信的潛行本領(lǐng)。
根據(jù)菲爾多西的口頭描述判斷,他將龍想象為怪蛇。一條像是黑色的大山,一條是水陸兩棲,另一條有拖到地面的長毛。
然而,他的作品的插圖畫家大量借用中國傳統(tǒng),常常給他們的龍四條腿、從肩部和脅部長出的奇特的火焰般的翅膀、以及萎縮的角。
“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而歐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tǒng)的龍,除了外觀容貌上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但其實(shí)并不只是如此。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象征,這點(diǎn)和東方龍無異。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壯大,龍和蛇有負(fù)面涵義,其在《新約全書》的啟示錄中被描繪為邪惡的“古蛇”、“魔鬼”、“撒旦”,從此西方龍就常與邪惡畫上等號。
腦洞時間:
歷史上參與中原爭霸的始終未能被同化的部分異族紛紛去哪了?他們會不會穿越沙漠、跨過大海,來到了新的領(lǐng)地。在對龍的污名化過程中,他們心中的一部分人因?yàn)槌鸷匏詤⑴c進(jìn)去。
腦補(bǔ)了一個持續(xù)幾千年類似九頭蛇一樣龐大邪惡的組織。
終于在大航海時代,一個神秘的、以龍為圖騰,據(jù)說擁有無數(shù)財(cái)富與寶藏的東方古國慢慢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探索文明之旅某個時候變成殖民和掠奪,東方古國也與西方傳說中守護(hù)財(cái)富的惡龍形象漸漸重合,抹黑后好讓他們名正言順、心安理得的侵略。于是有了顛倒是非的“黃禍論”。

不過,至少有三次可證實(shí)的“西遷”。即東漢北匈奴被驅(qū)逐,間接導(dǎo)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唐朝滅亡突厥,他們的后裔被迫流亡,后來滅了東羅馬帝國。
元朝時蒙古大軍橫掃歐洲。
不過這三者,不僅給后來歐洲白種人帶來災(zāi)禍,之前也給亞洲黃種人帶來災(zāi)禍。就像白人中也有希特勒這樣給全世界帶來災(zāi)難的,所以膚色歧視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現(xiàn)如今,西方民間對龍的看法早已脫離了絕對的邪惡以及兇猛的野獸,更多的則是一種擁有力量的中立生物。雖然基督教文化還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西方課程有“宗教”,但在21世紀(jì),不是每個基督徒都是偏執(zhí)的如同幾個世紀(jì)前教會控制下的狂信徒,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龍類”依然擁有一大批的愛好者。

努扎爾、那吒與哪吒:
哪吒是以“努扎爾”(Nuzad)和“那咤”(梵語:Nalakūvara)為原型上加工改撰而成的宗教神仙,從古波斯拜火教傳到印度,再從古印度佛教傳到中國,被傳入本土后,先有民間傳說,后有戲曲和小說等內(nèi)容,原系我佛護(hù)法神,我國道教的哪吒即由此流變而來。由佛釋原創(chuàng)再從古作家編撰,晚唐至明清末期間五個朝代世紀(jì),相似特征以及神形象被道教化,和佛教文化交融衍生而成,所誕生了哪吒這一位道教神,主要形象定格在《封神演義》。

而波斯拜火教,也稱祆教。
波斯帝國滅亡后,祆教徒除了流亡印度以外,部分流亡到中國。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里,重點(diǎn)描述過張無忌的明教就是拜火教的分支。
該教教義:
1、崇拜最高主神阿胡拉 ? 瑪茲達(dá)。認(rèn)為他是萬物之主,也是光明、慈善的主宰,先創(chuàng)造了天體,而后創(chuàng)造了萬物之靈,再由“靈”演生出萬物,其善體現(xiàn)在萬物之中。

2、主張善惡二元論。世界存在善與惡兩種勢力,主掌善的圣靈是斯班塔 ? 曼紐,代表了光明、美德、創(chuàng)造、善行、真理與秩序;而主掌惡的生靈安格拉 ? 曼紐則代表了黑暗、丑惡、破壞、罪行、謊言與混亂。相信善神與惡神經(jīng)過長期而反復(fù)的較量之后,最終善行將戰(zhàn)勝邪惡,光明將代替黑暗。

3、相信真理神圣而永恒。真理先于萬物而存在,并將永存;瑣羅亞斯德是真理的預(yù)言者和最高神的朋友。
4、認(rèn)為人由善神創(chuàng)造了身體和靈魂兩部分,同時將意志賦予了人的本性,因而善惡伴隨著人的一生,選擇善行的人死后將升入天堂,而選擇惡的人將要墮入地獄。所以人們要以“善思、善言和善行”為道德箴言;善有善報(bào),惡有惡報(bào),最終,所有的靈魂都將通過“裁判之橋”接受末日審判。
雖然現(xiàn)今該教式微,但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現(xiàn)存所有宗教基本上都受它或多或少的影響。
佛教和道教是融合了它部分,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融合的同時也把它列為對立面。
瑣羅亞斯德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是依其主要宗教儀禮特征而名。以其創(chuàng)始人古波斯先知之名名之。
三世紀(jì)中葉,東傳入中國,四世紀(jì)中葉,傳入中原,其神被名之為“胡天”。至唐代,被名之為“祆(拼音:xiān ,注音:ㄒㄧㄢ,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chuàng)造的一個漢字,注意不要把“祆”“左示右天”誤作“祅”“左示右夭”)。 其音屬于外來音,是唐人據(jù)其音而造的新字,以其俗事天神故。陳垣先生曾考證:“不稱外國天神而稱祆,明其為外國天神也?!逼湟庵胳焓侵袊幕瘜Π莼鸾涛幕瘍?nèi)涵高度概括??傊?,無論祆教、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皆為外人以其教派特征而稱呼之。至于教內(nèi)自稱為何,資料闕如,今已難考。

瑣羅亞斯德教認(rèn)為,火是阿胡拉·馬自達(dá)最早創(chuàng)造出來的兒子,是象征神的絕對和至善,是“正義之眼”,所以廟中都有祭臺點(diǎn)燃神火,最壯觀的是在伊朗利用天然氣修建的神廟,四方的神廟四角有四根連接天然氣井的管道,在廟頂四角有四個日夜燃燒的火炬。日常點(diǎn)燃和保存神火要經(jīng)過繁復(fù)的儀式。

瑣羅亞斯德教認(rèn)為,火、水、土都是神圣的,不得沾污。教徒死后僅能天葬,即放置特定圣域任由兀鷹食其尸體。
另外,中國神話中歷史起源最復(fù)雜之一的楊戩也有部分是和波斯拜火教有關(guān)的。
龍蛇演繹:
先講一下相柳和海德拉。
相柳又稱相繇,上古時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兇神,共工的大臣?!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huán),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p>
蛇身九頭,食人無數(shù),所到之處,盡成澤國。
它噴出來的水比洪水還厲害,又苦又辣,吃了就會送命,因此,這種水澤連禽獸也不能生活。禹見相柳如此猖獗,就運(yùn)用神力殺了相柳,為民除害。相繇被殺后流了很多血,腥臭無比,不能種任何莊稼;他呆的地方,是一個多水的沼澤地,人們無法在此居住。禹派人墊了三次土,都陷了下去。沒有辦法,禹只好把這里挖成一個大池塘,并用淤泥在池塘邊修建了幾座高臺,作為祭祀諸神的地方。
海德拉/九頭蛇:
出自《波斯古經(jīng)》、《圣經(jīng)》
希臘神話中的九頭蛇,是西方的神話生物,在古希臘神話中出現(xiàn)最為頻繁。
它生活在阿茍思海灣的羅娜地方的沼澤中,被稱為羅那九頭蛇,吞食田地,蹂躪人畜,無惡不作,所吐出來的毒氣還使得當(dāng)?shù)爻蔀樗^的瘟疫沼澤。

宙斯所生的赫拉克勒斯(hercules)因?yàn)樘旌蠛绽南莺Χ鴨适裰?,殺了自己的妻兒,為了要贖罪,他接受神喻,前往服侍他的表親邁西尼國王尤理士修士,尤理士并不笨,他為了取悅赫拉,于是決定盡一切可能害死赫拉克勒斯,于是他交給了他十二個難如登天的任務(wù),第一個是殺掉刀槍不入的奈米亞之獅,后來赫拉克勒斯將它的皮當(dāng)做護(hù)甲去進(jìn)行第二個任務(wù),這第二個任務(wù)就是宰殺九頭蛇海德拉,這個九頭蛇厲害的地方除了它的毒氣之外,它的毒液也是世間奇毒。
不過由于赫拉克勒斯身上的獅皮刀槍不入,所以它的毒牙也沒有辦法進(jìn)去,不過它有九個頭,砍掉每一個頭都會再生,而且中間的那一個頭還是永生不死的,讓赫拉克勒斯大傷腦筋,還好后來他的侄子交給他一個火把,讓他每砍掉一個頭就用火把燒傷口,讓他再也長不出頭來。而最后一個頭在砍下之后,赫拉克勒斯就把它的頭用大石頭壓著,讓它再也不能作怪,最后還把身上所有的箭都沾上了海德拉的毒血,成為赫拉克勒斯后來的武器。
在《山海經(jīng)》和《波斯古經(jīng)》出現(xiàn)的九頭蛇特性意外相似。

蛇族與金翅大鵬:
迦樓羅,是古印度神話傳說中記載的一種巨型神鳥,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坐騎,而在佛教中則位列于天龍八部之一。專食龍族——其實(shí)是那迦蛇族(Naga)佛教徒為了貼近中國文化而把古印度神話中的蛇族翻譯為龍族,如清邁雙龍寺便是一例,其“龍”無爪,實(shí)則為蛇也,并非龍。
將迦樓羅食蛇習(xí)性強(qiáng)加到鯤鵬身上,鯤鵬的鵬鳥形象融合到迦樓羅身上,將迦樓羅與鯤鵬大鵬等形象混淆后,大鵬金翅鳥這一古來未有的形象由此誕生,實(shí)際上兩者屬性完全相反。

而由于古代受格義風(fēng)氣的盛行,佛教徒翻譯經(jīng)典時不明就里,便將迦樓羅翻譯成金翅大鵬或大鵬金翅更進(jìn)一步加劇這一錯誤,實(shí)為只知其表象而不知其本源。
在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的《初篇》中詳細(xì)地記錄了迦樓羅為了解除其母的奴隸身份而與蛇族打賭,以奪取天界的甘露換來換取母親和自身的自由。最終成功地從天界因陀羅處取得甘露,從而在爭取到自由的同時終身以蛇族為食的故事。

四大文明古國與希臘:
古巴比倫(位于西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于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于南亞,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于東亞,今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大文明古國實(shí)際上對應(yīng)著世界四大文明發(fā)源地,分別是兩河流域(美索不達(dá)米亞)、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這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qū),而稍后的愛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義并不在時間的先后,而在于它們是后來諸多文明的發(fā)源地,對其所在地區(qū)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而其他文明屬于派生文明,深受臨近地區(qū)原生文明的影響。
古埃及
古埃及神話中并沒有出現(xiàn)典型的龍的形象,也沒有明確的以龍為主角的故事。然而,古埃及神話中已經(jīng)包含了后來作為龍的形象與故事的一切原始素材,包括人類的毀滅,荷魯斯與賽特的對抗,以及太陽之翼。古巴比倫神話將這些元素變化糅合,產(chǎn)生了后世龍的故事的雛形。古埃及神話出現(xiàn)的一個龍的雛形是上半身為鷹而下半身為獅身的形象。上半部分的鷹形代表了太陽神,而下半部分的獅身則是母神豐饒女神哈托爾的形象之一。這個龍的形象,代表著一切有關(guān)水的特性,包括使大地豐饒的好的一面與其摧毀性的的一面的具現(xiàn)化。
美索不達(dá)米亞
伊什塔爾城門上的怒蛇(Mu??u??u )的浮雕,公元前6世紀(jì)。

與古埃及神話幾乎一樣古老的美索不達(dá)米亞神話中則出現(xiàn)了更近似于現(xiàn)今的龍的形象。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是巴比倫神話中的迪亞馬特。迪亞馬特是海洋之女神,不僅是創(chuàng)造萬物的神祇,也是元初混沌(即希臘神話中的卡俄斯)的化身。可以看到巴比倫神話在古埃及神話里繼承下來的海洋、母神與破壞(混沌)的概念。迪亞馬特與主神馬爾杜克的戰(zhàn)斗是“勇士與海中怪物搏斗”這一母題的早期雛形。

迪亞馬特的后代怒蛇則被認(rèn)為與龍有更密切的關(guān)系。根據(jù)新巴比倫時期建造的巴比倫城伊什塔爾城門(公元前6世紀(jì))上的浮雕顯示,怒蛇的形象接近于麒麟,頭部、頸部和軀干都覆蓋著蛇鱗,前足為獅足,后足為鷹爪;頭頂長角,尾部有蝎尾針。
巴比倫
巴比倫創(chuàng)世史詩 埃努瑪·埃利什(Enuma Elish)寫在不晚于公元前12世紀(jì)的七塊泥版上,它描寫了巨龍阿卜蘇(Apsu)原始的地下淡水之神。阿卜蘇是巨龍?zhí)醽嗰R特,深淵之咸海女神的兄弟和丈夫。他們的水在地下混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眾神。然而,年輕的神變得難以駕馭,攪起波濤打擾了他們只希望休息的父母。
阿卜蘇不顧提亞馬特不要與她的孩子戰(zhàn)斗的懇求,與Ea(也叫做恩利爾)開戰(zhàn),這導(dǎo)致他的毀滅。恩利爾(Enlil)接管了他的水國,生下龍子馬杜克(Marduk)(也叫做Bel,后來變成迦南語的巴爾Baal)。馬杜克借用其他神的力量抵抗暴怒的提亞馬特,在她可以完全消滅他們之前。龍之母嘗試吞下馬杜克時,他把一個裝滿風(fēng)的袋子推入她的嘴巴,然后用長槍刺穿她的側(cè)面,殺死了她。為了慶祝此次勝利,這位英雄神用提亞馬特的尸體制造天地,并用她配偶的血制造人類。
古希臘
古希臘神話中的龍常常作為兇惡的怪物以及寶物的看守者出現(xiàn)。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中提到阿伽門農(nóng)的
裝束時說他的劍帶上有藍(lán)色龍形的圖案,他的胸甲上也有三頭巨大的龍形象的紋飾。在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功績中,第十一件“盜取金蘋果”中守護(hù)金蘋果的也是龍。據(jù)偽阿波洛多羅斯的《書庫》第2冊中描述,金蘋果“由一條長生不死的巨大的龍看守著。這頭巨大的龍是堤豐與艾奇德娜的后代,生有一百個頭顱,一百張嘴巴里發(fā)出一百種不同的聲音?!痹S癸努斯的《傳說集》中則提到守護(hù)金蘋果的龍拉冬是堤豐與艾奇德娜的子女之一。它還有一個兄弟,是守護(hù)金羊毛的龍(一說此龍的母親為大地女神蓋亞)。
另外,著名的龍還有皮同,此龍是一雌一雄兩條的形象龍混合的產(chǎn)物;阿瑞斯的龍,其牙齒種出的龍牙兵就是底比斯人的祖先,彭透斯稱底比斯人為馬爾斯的子孫、龍的后代;赫利烏斯的龍,后來金龍車給了他的孫女美狄亞;變形記中提到豐收女神德墨忒爾是另一位擁有龍車的神。
古希臘文中“龍”與“巨大的海蛇”是同一個詞,可以看出古希臘文化中龍的形象與蛇的形象相近,主要表現(xiàn)為強(qiáng)大的力量以及長生不死的能力,這與巴比倫神話中的迪亞馬特的形象有關(guān)。
總結(jié):
這世上有許多不知道“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龍與蛇的問題也是如此。
文明起源不知道是誰影響了誰,遠(yuǎn)古神話有著許多相同的巧合處。古代盡管路途遙遠(yuǎn),文明交往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閉塞。神話在自成一派的文明獨(dú)立后,又?jǐn)?shù)次與其他文明交融,衍生新的故事。
就比如哪吒目前的起源是波斯的努扎爾,但中國古代也有與火、光明有關(guān)的祝融和夸父一族。誰也不能保證,他們往前追溯后會不會是同一個起源。不過年代越久遠(yuǎn),證據(jù)越難保存,真相越模糊,可能就成懸案了。
為什么巴比倫滅亡,希臘數(shù)次毀滅后偏安一隅,印度歷史最為混亂,至今仍被稱為文明起源地?
這就是高等原生文明的特殊性,即使被野蠻低等的文明侵占,但其中的先進(jìn)和偉大仍會被后來者繼承。希臘的雕塑與藝術(shù)、制度與民主,影響了現(xiàn)代歐洲的開端。
比較特殊韌性強(qiáng)運(yùn)氣好的中華文明就是如此,秦國雖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最野蠻落后的,當(dāng)它統(tǒng)一時,吸取了六國的精華。元朝蒙古雖以武力定天下,但卻無法取代中華文明。清也是如此。
中國早早以農(nóng)耕穩(wěn)定下來,發(fā)展歷史和文明,并記載典籍以傳后人。邊疆保持著原始的游牧、狩獵,因地而異,弱肉強(qiáng)食,長年戰(zhàn)亂,根本無法穩(wěn)定下來。歷史沒法記錄,制度文字不完善太多,當(dāng)它進(jìn)入中原時,不可避免就被同化了。
而印度,更是靠他國記錄來還原當(dāng)?shù)貧v史。
中國的基本盤越做越大,而古巴比倫、古希臘地方小,施展不開,終至毀滅。
即便有些國家想從文化和精神上真正獨(dú)立,廢除漢字,篡改歷史,舍棄中華文明的影響。但最終發(fā)現(xiàn),認(rèn)不清自己,同時己身不健全的文化帶來問題重重。
中華文明到現(xiàn)在就是個兼容器,包容同化其他小文明。舍棄這個主機(jī),他們需要花數(shù)千年去重新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文明,或者附庸西方的文明體制。
但中華文明也有局限性,它雖然記錄了種種外來文化被同化的記錄,但無從知道己身走出去的文明對世界的影響,除了曾為附屬國的例外。
因?yàn)槭澜缟喜⒋娴墓盼拿鳎痪蜌?,要不就記載歷史比較晚,或者像印度那樣很長時間自己不記錄。
如果說中國歷史十不存一,那么世界上許多地方在中國記錄的某個節(jié)點(diǎn)前,歷史幾乎是蕩然無存,偶爾靠幾個吟游詩人的傳唱本當(dāng)作歷史證據(jù)。
這也造就了許多中華文明的孤證不證的尷尬局面。
(資料圖片采集自網(wǎng)絡(luò),加上我個人的臆想觀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