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心中戲多,煩惱就多;不見天地之純,不識古人大體


溫伯雪子來到了魯國,很多君子要見他一面。溫伯雪子說“不可!我聽說這些君子們,明乎禮儀而陋于知人心,所以不見。”第二天,還是那幫人一再要求見上一面。溫伯雪子說“昨天要見我,我拒絕了他們,今天又要見我,想必有什么可以讓我耳目一新的高見吧?”于是接見了這些君子。
溫伯雪子和他們聊了一會,就讓他們回去了。送走這些君子后,溫伯雪子長嘆一聲。明日,又接見了一波人。送走他們后,溫伯雪子入而再嘆。弟子問他:“先生,為何你見了他們之后,都會嘆氣呢?”
溫伯雪子說:“他們禮節(jié)上做得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就像上朝山呼萬歲一樣。我看著都覺得累,然而他們道我也似父,諫我也似子。他們那個“一切都為了你好”的口氣啊,哪是來問道的呢?只是來驗證他們自以為是的是非觀點而已。我的回應(yīng)和他們不一樣,就會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并不是那個意思。可他們自己或故作高深,笑而不語,或故作謙虛地試探發(fā)問,認為自己在拋磚引玉,認為自己葫蘆里有更多的貨。如此君子,哪有什么求道之心?是以嘆也?!?/p>
在有道之人的眼中,這些人無非就是被繁文耨節(jié)束縛住的假人而已。沒有一顆精誠之心,其實首先就在欺騙自己。一個連自己都欺騙的人,又怎么可能得以真?zhèn)?,得以心傳呢?/p>

再看看這個沒有腳趾頭的叔山無趾,他雖然沒有腳趾頭,卻能游遍天下。因此,只要心有所游,有沒有腳趾頭又有多大關(guān)系呢?
叔山無趾一路逍遙,不知不覺游到了孔子門前。孔子一看有人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認為人家是來求學問道的。很客氣。于是問起了叔山無趾過往的的經(jīng)歷,問他腳趾頭是怎么沒的?當?shù)弥迳綗o趾因為自己曾經(jīng)觸碰了法典條例而砍去了腳趾頭后,態(tài)度急轉(zhuǎn)直下,馬上換了一副面孔,開始責備叔山無趾了。你以前不謹慎,現(xiàn)在亡羊補牢,為時已晚了,我孔子愛莫能助,還是另請高明吧。
人生就是一場戲,都是自導(dǎo)自演的。本來叔山無趾就是天游的高人,只是碰巧來到了孔子門前而已??鬃拥男睦飬s先入為主搭起了戲臺,一番交談,和叔山無趾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芍^“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都怪孔子內(nèi)心的戲太多。
叔山無趾對孔子說:“你看到是我沒有腳趾頭,你卻看不到一個沒有腳趾頭的人卻能暢游天下。我能一路逍遙到你的門前,就說明我已經(jīng)有比你更為健全更為尊貴的東西。我也早聽說你的大名,我本以為你名副其實,德比天地,誰知道你竟是這樣的人?!?/p>

孔子這時候才知道誤會了,人家本來就是高人,何來求學之說?都怪自己太草率,吃了經(jīng)驗主義的虧。又一改面容,連忙招呼叔山無趾進門上座“請講已所聞”。講一講你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和心得體會吧。
叔山無趾告辭而去,游到了老子的門前,見了老子,對老子說“孔子為何一再彬彬有禮地來向你問道?看來他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啊”
此謂“離實學偽”。
不管是求見溫伯雪子的君子,還是孔子見到叔山無趾的自作多情,都是因為自己心中的戲太多。
后世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不識古人之大體,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