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個總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實往往最難被他人理解
我已經(jīng)很平和的心態(tài)了,遇見不可能改變的人和事,既往還有些骨子里展露出的反叛精神和行為,這段時間,相對好些了。既往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猶豫膽小到渾身充滿刺和戾氣,其實這兩種劫難相反的狀態(tài)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盡可能不讓外界傷害到自己。既往時刻認為自己賠笑臉 ,謹慎說話辦事,是最好的保護色。這幾年,收獲了一些自信,認為張牙舞爪,大聲吠叫,就能嚇退別人的壞心和壞行為。但我覺得都不對,達不到我內心期望實現(xiàn)的平和的狀態(tài)。之前還安慰自己,覺得還年輕,性情沖動是難以避免的事情。但我知道,那是自己所求太多,對生活還有更多憧憬期待,疊加自己要強的本性,導致自己會擰巴痛苦。不如將這些耗竭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正確的事情上。

練字靜心是其中的一種方式。正如此刻,航班已經(jīng)延誤了4h,依然起飛待定,既往的自己肯定煩悶,現(xiàn)在,穿著馬褲,掂著拖鞋,感受煙臺涼爽的海風吹拂,在滿是人的候機室,敲打下這些文字,也是愜意的時光。
時常反省自己,定期提醒自己,是我自己治愈自己的最佳方式。索性,我還能夠有自我彌補的欲望和能力。不至于在波詭云譎,失序失控的時代下,處于迷茫不自知的狀態(tài)。

蘇軾的一生,少年出場不久,就處于宦海的浮沉困境。他關心百姓的疾苦,理解黨派的苦衷。這就是宋朝黃金時代的士子,他欲以中正,救萬民。可后人多以其政治斗爭經(jīng)驗缺乏,致仕能力稚嫩,而將其在官場中的跌宕起伏定性。其實,作為詩詞大才的蘇軾,正是因為左右兩派都能理解其苦衷的共情能力,才導致了很多時候的迷茫稚嫩,但內里居正,不曾有害人之心,遂也能夠在關鍵時刻得到政敵的出手相救。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反對你的政見,但知曉你的苦衷,理解你的心善。以蘇軾與王安石、司馬光三人的故事為例,最貼切不過。

蘇軾與王安石
三人生于同一時代,曾經(jīng)互為朋友,而在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王安石和司馬光反目。司馬光,一反常態(tài),變成激烈的反對派和保守派。王安石與蘇東坡是一對“政敵”,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貶謫過蘇東坡,也出于道義責任援救過蘇東坡。蘇東坡從生命的谷底黃州屹立成偉大文學家后,到南京拜訪早已卸任的宰相王安石。偉人相會,飄逸瀟灑,友誼超邁,人品風流,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光輝的節(jié)點。

蘇軾與司馬光
王安石退任后,司馬光上臺,以雷霆手段宣布所有新法盡數(shù)廢除。當?shù)弥路ūM數(shù)廢除的消息,王安石悲憤不已,引發(fā)了背上的瘡毒,與世長辭。此刻,司馬光不曾料想,自己曾經(jīng)的政治盟友蘇軾卻“倒戈”了。原來,蘇軾在顛沛流離的外放期間,親眼看到了新法的便民之處,從而發(fā)覺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的偏執(zhí)與保守。他在給友人滕達道信中說:“吾儕新法之初,輒守偏見,至有異同之論……回向之所執(zhí),益覺疏矣。”由此,蘇軾改變了對新法的偏頗認識。
在政治官場中,這樣站隊意識差的人,注定了在官場是要左右碰壁的。可有時候,人的一生的評判,是要留與后人更為客觀公正的品評。我們很多時候,并沒有感受到“好人好報,壞人壞報”。但很多人依然堅持遵循善良初心踐行好事。
從龍場頓悟的知行合一,聽到現(xiàn)在心學歸宿之致良知。從字面上來看,好像這個良知與人之初,性本善相關,但我覺得,王陽明是參悟佛學,道家,程朱理學后自創(chuàng)一派,應該不是簡單的勸人從善吧,加上12歲時他作的那首讓我印象深刻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當見山高月更闊。
多么恢宏大氣的視角呀,才12歲呀,就已經(jīng)有超脫凡世,站在造物主的視角去審視萬事萬物的意識,那他的這個致良知的良知,我覺得應該要從整個人類的發(fā)展歷程上去思考。我們知道,心學也分非常多的派系,我沒興趣去仔細看,但我以我自己理解的去解釋。我讀《明朝那些事兒》四遍半應該是有了。第一次讀到一半讀不下去了,因為我覺得權力斗爭好無趣。無非是換了朝代換了演員,依然是幾派勢力之間的爭斗。后來看了幾遍,都有不同的感受,卻也讓我知道未來究竟要怎樣去度過自己的一生。就是歷史長河中,有投機取巧并安享晚年的,有剛正不阿英勇就義的,有一生清貧不世故的,而你要怎樣選擇度過你的一生呢?這時候你談好人有好報,很虛空,一生之中有多少人會見證好人好報,壞人不得好死的場景?而如若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總能找到普適的一些規(guī)律,就定位道吧,這種道就是當年王陽明格竹想要探尋的東西。
而此刻的現(xiàn)實世界,我能明顯感受到新老世界正在交替,有些人在迷茫,期冀抓住曾經(jīng)的存量財富,想要繼續(xù)按照自己多年形成的財富獲得方式行事。但好像怎樣做怎樣錯。有些人短暫迷茫后,撲下身子積蓄能量。誰都會說要走在正確的道路和方向上,但誰能知道哪一條是正確的?奸猾商人和貧苦打工仔,炒房者和拆遷戶,90后和95后,各自都有自己心中的正確道路。這時候,你就需要找尋歷史長河積淀下來的普適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