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美,是色,更是愛!深入起底《JOJO》動人心魄的秘密!


作者 /?余霜仁?
編輯 / Pel?
排版 / 小魚?
Jojo was a man who thought he was a loner.
——The Beatles - Get Back
2022年3月,《JOJO
magazine》由日本集英社發(fā)行——這是漫畫作品《JOJO的奇妙冒險》(ジョジョの奇妙な冒険)連載35周年的限定紀念,更是被戲稱為「不老神話」的荒木飛呂彥送給全體JOJO迷的特殊禮物。

在雜志扉頁上,「For All『JOJO』Lovers!」的標語被印于歷代主角速寫之間,那些與《JOJO》相關(guān)的記憶也伴隨這行醒目的slogan而漸次清晰:從昭和到平成,從英國貴族、意大利「牛郎」再到美式辣妹,JOJO世代傳承的「黃金精神」激勵了無數(shù)人,更一路陪伴了他們度過了漫長而又短暫的青春。
毋庸置疑,《JOJO》第六部《石之?!?/strong>(Stone Ocean)在JOJO宇宙中占據(jù)極為特殊的地位:它首次以女性為主角,講述了JOJO世界的「終結(jié)」與「開始」。

《JOJO magazine》的封面形象也與之呼應,策劃方特邀荒木重繪空條承太郎與空條徐倫這對人氣父女,每一根發(fā)絲、每一處服飾細節(jié)都令人欲罷不能。
9月,《石之?!穭赢嫷诙局匕鮼硪u。在熟悉的藍綠配色和徐倫堅毅的眼神中,我們或許可以再度確定——
沒有什么永垂不朽,但JOJO們的「生命」從未消泯。

01 ?
JOJO們的形象流變:
從世紀末硬漢到五彩斑斕的「模特」
1987年,《JOJO》系列的第一部《幻影之血》在《周刊少年Jump》上橫空出世。盡管它和荒木此前的諸多連載作品一樣收尾迅速(沒被腰斬就是進步),但將故事主角設(shè)定為19世紀英倫貴族的大膽想法,還是令荒木在當時的日本少年漫市場上留下了關(guān)鍵一筆。


如果以荒木飛呂彥本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JOJO》系列的作品譜系為經(jīng)緯反溯,《幻影之血》很難稱得上是徹底的標新立異之作。它更像是荒木在《巴歐來訪者》(バオー來訪者)、《神奇的艾琳》(ゴージャス★アイリン)等短篇之后開辟的一塊試驗田,熔鑄了荒木自己對古典藝術(shù)、恐怖傳說、善惡二元論等主題的繼承與想象。
在連載的35年間,JOJO們的形象經(jīng)歷了某種審美觀念上的演進,他們的存在也同時豐富了日本漫畫的類型與想象。
《JOJO》誕生的1980年代是日本漫畫史上極為重要的歷史階段。時值日本經(jīng)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在高漲的收入待遇和生活信心之下,漫畫市場也呈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之景?!吨芸倌闖ump》上,鳥山明、北條司等漫畫家各自憑借《城市獵人》和《龍珠》打出了一片天,原哲夫的《北斗神拳》更開啟了名為「格斗漫畫」的新時代:人物透視準確、側(cè)寫陰影突出、注重刻畫主角的「成長」……這些特質(zh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荒木對《幻影之血》的創(chuàng)作構(gòu)想。



同時,作為老牌漫畫迷,荒木本人極為欣賞劇畫的寫實派畫風,并堅持將「真實感」這一原則貫穿于《JOJO》的全系列作品。1958年,漫畫家辰巳嘉裕首先提出「劇畫」(Gekiga Style)的概念,認為它具有「嚴肅的、強調(diào)劇情的寫實性」,漫畫角色硬朗挺拔、輪廓鮮明,即便是少年故事中也可以加入部分情色裸露、黑色暴力、恐怖懸疑等實驗元素。盡管進入70年代,劇畫雜志逐漸消亡,但以素描式寫實為主的漫畫風格已經(jīng)被一眾少年漫創(chuàng)作者吸收融合進作品——《JOJO》中人物身體各部分出現(xiàn)的「荒木線」,正是這種畫風的典型標志之一。

因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連載于1987~1992年間的前三部《JOJO》(《幻影之血》《戰(zhàn)斗潮流》《星塵遠征軍》)有著較為統(tǒng)一的「硬漢」風格和男子氣概:人物肌肉虬結(jié),力量感十足,戰(zhàn)斗場面注重表現(xiàn)肉體對抗時的沖擊感與爆發(fā)力。
前三部的故事主線也較為符合當時少年漫企劃的慣例,不論是喬斯達家族與迪奧之間的糾葛,還是喬瑟夫與西撒、埃及五人組與伊奇之間的互動,主角的動機必須是類似「正義」、「友情」一類,能夠映照讀者自然的倫理感,并較受歡迎的動機,這顯然與《少年Jump》「友情·努力·勝利」的三大原則相匹配。
此外,這一階段的《JOJO》作品中也沒有完全跳脫傳統(tǒng)的男女二元式分工,僅有與主角具有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女性才參與戰(zhàn)斗,例如Lisa Lisa(喬瑟夫之母)和被迫卷入紛爭的荷莉(喬瑟夫之女、承太郎之母)。

變化則從第四部《不滅鉆石》開始。在這一部《JOJO》中,荒木筆下的人物線條呈現(xiàn)出一種從硬朗到洗練的過渡風格,畫法也逐漸從早期的石膏素描式轉(zhuǎn)向時裝模特式。其中最為典型的細節(jié)便是東方仗助的眉毛。
1970年代的日本漫畫界,劇畫的影響猶在,男性角色與粗眉毛成為了一種標配,齊藤隆夫(《骷髏13》)、水島新司(《大飯桶》)等經(jīng)典漫畫家都為主角選擇了較為粗重的平眉,以強化人物的硬朗健碩與棱角分明。荒木也受此影響,從喬納森到承太郎,JO家好兒郎擁有清一色的粗平眉,粗壯、粗獷、粗礪……連東方仗助初登場時也頂著一對粗眉,眉心聚攏,「不良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在漫畫中后期,仗助的眉尾明顯變細,上挑的眉峰也在一定程度上柔化了他的面部輪廓,其形象也朝向四肢纖細修長的少年發(fā)展。


同時,第四部的主角團中也開始出現(xiàn)較為重要的女性形象(山岸由花子和杉本鈴美),不僅畫風保持了荒木一貫的寫實性,戰(zhàn)斗風格也在此前拳拳到肉的基礎(chǔ)上增添了更多日?;闹嵌飞?。尤為重要的是,不同于第三部的「公路片」,第四部的故事節(jié)奏使得人物在情感表達上更為細膩,仗助對喬瑟夫的渴慕直到故事結(jié)尾才漸露端倪。

可以看到,TV版將由花子的五官風格和身材作了微調(diào),由西西里式豐腴女性變?yōu)槠蛉毡菊押惋L女學生
隨后的兩部《JOJO》更是將中性氣質(zhì)與女性形象進一步放大。在第五部《黃金之風》中,荒木不僅啟用女性角色特莉休作為線索式主角之一,更令喬魯諾(JOJO)和布加拉提形成了一種對位,二者共同構(gòu)成了本作兼具神性與現(xiàn)代性的「圣母」式主角。
參考自米開朗琪羅《大衛(wèi)》的發(fā)型,卻在那不勒斯的海風中更顯張揚和恣意,濃密纖長的睫毛,不再夸張的手臂肌肉,搭配造物主般的替身能力,說喬魯諾是神遺留的溫柔似乎也不為過。(按照這個邏輯,那么「神」則是……ko no DIO 噠?。?/span>布加拉提的「妹妹頭」更不必說,蕾絲胸衣搭配健碩胸肌,溫柔地保護著所有人——盡管在生理性別上暫時是男性,但不論是形象氣質(zhì)還是人物設(shè)定,他們都是無關(guān)性別的救贖者。

而到了第六部《石之?!?,空條徐倫以某種開創(chuàng)性的女性面貌正式登場。就角色風格而言,徐倫幾乎沒有「大和撫子」式的氣質(zhì),連肌肉線條都充滿無性別的力與美,即便在成長為堅毅頑強的戰(zhàn)士之前,她也是有勇有謀的鬼馬少女。
在這個意義上講,徐倫已然具有蘇珊·桑塔格所說的「camp」(坎普)特質(zhì):「一個人的性吸引力的最精致的形式在于與他的性別相反的東西。男性化的女子肯定是坎普感受力的最偉大意象之一?!?br>

此處僅以桑塔格所列舉的「坎普」氣質(zhì)代表為例,左圖為女演員瑪琳·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右圖為受「新藝術(shù)運動」影響而設(shè)計成鐵鑄蘭花柄形狀的巴黎地鐵入口
由此,一條不算復雜的線索映入眼簾:JOJO們的形象似乎呈現(xiàn)了某種性別觀念上的嘗試,從傳統(tǒng)的男女二元設(shè)計到走向五彩斑斕的泛性化主角,并且在飽滿的色彩和豐沛的人物情感加持下充滿性張力。這與世紀之交逐漸開放的文化環(huán)境密不可分,也與荒木本人不斷成熟的審美觀息息相關(guān)。
盡管如此,《JOJO》的內(nèi)核卻始終未變:澎湃的生命,時尚的本能,與命運抗爭到底的精神,和滋養(yǎng)眾生的愛。
02
色·欲·愛:永不枯萎的時尚之花
似乎身處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很難剝離自己對時尚的關(guān)注,當季的流行色、大牌設(shè)計師的最新款、各類時尚資訊等等應接不暇。但正如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所言:
「無論新風格有多么前衛(wèi),無論那些風格宣言有多么雄心勃勃,每個人也都明白:時尚總會再次發(fā)生改變。它們有時是從以往風格演化出來的,有時則是針對那些風格的一種激進的反叛。」
曾專修設(shè)計的荒木也深諳此理,于是他令筆下的人物成為一種自覺的時尚:高飽和的奇妙色彩、古典與搖滾的碰撞、赤裸表達情感的率性和敢想敢做的決心,以及世代伙伴之間的羈絆與糾葛,《JOJO》的時尚無處不在。

令搖滾發(fā)燒友狂喜的第四部《不滅鉆石》可謂《JOJO》融合潮流史的典范之一。作為荒木最喜歡的歌手之一,普林斯(Prince,美國流行歌手、詞曲作家、音樂家、演員,以全面的音樂才能和華麗的服裝及舞臺表演著稱)不僅為他提供了東方仗助發(fā)型「牛排頭」的靈感來源,更貢獻了專輯名稱「The Gold Experience」,成為第五部主角喬魯諾的替身名。
而仗助胸前醒目的「Peace & Love」標志則暗示了嬉皮士精神和朋克文化在《JOJO》中的重要地位:The Beatles、Queen、Sex
Pistols、Pink Floyd、David Bowie、The Rolling Stone……就連大喬的伙伴齊貝林,其姓氏都來自著名的英國搖滾樂隊Led Zeppelin(齊柏林飛艇)。

此外,在《JOJO》中,各系列的角色服裝、配飾和對身體部位的展示也與人物性格相呼應,將他們飽滿的生命力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其與當代藝術(shù)和時裝審美的巧妙融合堪稱經(jīng)典。古典主義、矯飾主義、未來主義、波普藝術(shù)、甚至還有草間彌生的南瓜,你可以在《JOJO》的人物身上找到各個時代的「流行」元素,乍看夸張,越品卻越有味道。


而到了第六部《石之?!?,荒木更是直接將各大時尚品牌及代表設(shè)計師的名字藏進角色及替身能力。安娜蘇(Anasui)與Anna Sui、埃梅斯(Ermes)與Hermes、普奇與Emilio Pucci,單行本的封面原畫上各種拍案叫絕的人物姿勢早已是家常便飯。對立式平衡的造型藝術(shù)原則在目不暇接的時裝加持下發(fā)揮出非凡功力,火辣、性感、張揚、特立獨行,《JOJO》的時尚魅力遠不止這些詞語所能涵蓋。

與一眾搖滾樂彩蛋和時尚人物梗相比,荒木對藝術(shù)史經(jīng)典作品的借鑒與改造或許是《JOJO》最為隱晦的時尚坐標。例如,令人驚異、出圈甚廣的「JOJO立」(用于表示《JOJO》中人物登場時奇妙的反人體規(guī)律姿勢)其實受啟于貝尼尼的雕塑《阿波羅與達芙妮》。
在荒木看來,達芙妮的身軀逐漸變作植物一般的旋曲上升狀,恰到好處的扭曲烘托出肉體的欲感與圣潔,這種與日本藝術(shù)迥異的生命力與浪漫感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風格。于是他大量借鑒各式人體模特造型和雕塑作品,試圖在《JOJO》中呈現(xiàn)超越人體骨架極限的「姿勢」(Pose)和掙脫肉體桎梏的生命狀態(tài)。

這種致敬和改造也同時出現(xiàn)在戰(zhàn)斗畫面之中。《黃金之風》與白色相簿對決的名場面里,喬魯諾懷抱昏迷的米斯達好似《圣母憐子》,布加拉提的金色靈魂慢慢升空直至神化,本作的「圣母」式主角同時經(jīng)歷了意志與品格的淬煉,各自去往「該去的的地方」(布加拉提語)。當人物一身張揚性感的露胸時裝搭配上如此圣潔的場景,如同巴塔耶所說,這是一種神圣的色情,是極致的、普度的愛。


在俊男靚女紛紛的情與欲里,不禁想起迪奧對普奇神父所說的那句「你不認為邂逅本身就是一種引力嗎?」
這同樣適用于《JOJO》系列中的全線人物。姑且不論JOJO系列在AO3等創(chuàng)作網(wǎng)站上的CP種類和同人文衍生數(shù)量,僅僅以每代主角團之間的情感羈絆和與反派之間的世代糾葛為線索,就能梳理出近20組嗑到飛起的CP:
被戲稱「父母愛情」的大喬&迪奧、「好兄弟」喬瑟夫&西撒、「少年組」承太郎&花京院、神圣二人組「茸布」(喬魯諾與&布加拉提)以及冷門邪教「舅甥組」承太郎&仗助…...《JOJO》與時尚的邂逅并非以潮流史為終點,生命與生命之間流動的張力和無言的愛才是《JOJO》時尚的真諦。




形象相配自然是CP能嗑的基本條件,但更為關(guān)鍵的是,《JOJO》中的人物從不吝于表達自己的愛與恨,情感是真、信念是真、痛苦與絕望更是真。
17歲的承太郎是狂野不羈的,于是他會被純粹的友情打動,暴打百歲老人決戰(zhàn)迪奧時怒吼的「歐拉歐拉歐拉」更是毫不留情;喬魯諾與布加拉提的覺悟一致、精神契合,因此布姐的離去才會如此撼動喬魯諾的情緒,更讓讀者嗑生嗑死。就連作為反派的配角恩多爾(第三部《埃及篇》中迪奧派出的替身使者之一)都無悔無怨,含笑說出「惡人也需要惡人的救世主啊」。

說到底,《JOJO》里的人物臺詞和行為都能與所處情境高度配適,十分自然且真實。這也正是荒木創(chuàng)作的基本態(tài)度:在驅(qū)動角色時,腦子里只需考慮以該角色個性會如何表現(xiàn)即可,因為人與人的欲望、信念和情感能在邂逅時產(chǎn)生奇妙的引力,他們會為自己而活。
換言之,荒木用自己的想象力構(gòu)建了一個完整的異世界,一個充滿超能力的「神話」。「這里」的的確確生活著歷代JOJO和他們的伙伴,他們只不過借助荒木的畫筆向讀者發(fā)出了邀請。于是頻繁出現(xiàn)在人物身上的時髦服裝和奇妙配色也就不難理解了,「這就是JOJO,JOJO就是時尚」。2018~2019年,《JOJO》原畫展在東京和大阪兩個會場輪流舉辦,票面圖上的承太郎再次打破了既有形象——

作為背景的富士山充滿浮世繪風格,承太郎的漂浮姿勢和白金之星向下凝視的目光更突出了JOJO的異世感,鋪成粉色的天空則彰顯了荒木奇妙想象的合理之處:既然高更的海灘都可以是粉色的,那承太郎這個猛男為什么不能擁有一個粉色世界呢?
顯然,《JOJO》的TV動畫制作團隊也繼承了荒木的基本理念。我們由此可以在《不滅鉆石》中看到黃色的天空和紫色調(diào)的背景,《黃金之風》中奪目的金色云彩和紫色火焰,以及徐倫和獄中姐妹各式各樣的口綠、口紫、口藍和口黑唇色。

T臺秀場或許是某種時尚正統(tǒng),但《JOJO》用瑰麗的想象和大膽的設(shè)計向我們證明了時尚的另一種可能。如此說來,荒木與制作團隊為《黃金之風》TV版共選的片尾曲「Freek'n You」,實在是過于恰當了——「Get
down and freek me up」。
03?
雌雄同體的《JOJO》:流動的性別觀
如前所述,JOJO的主角形象演變呈現(xiàn)出某種「坎普」美學的傾向,大膽的配色、不曾掩飾的欲望和張揚的個性都指向了《JOJO》獨特的時尚氣質(zhì):強調(diào)風格,表現(xiàn)沖突,把世界當作一種審美對象,始終流動,從未停止。
但當我們將主角「對立面」的所謂反派人物一并納入討論范圍,會發(fā)現(xiàn)「坎普」美學早已是潛藏在《JOJO》中的「異色」:在前三部中,男子氣概與女性氣質(zhì)之間的對抗與交融,某種程度上具化為反派與主角之間的矛盾沖突——主角是正義的、勇氣的、意志的化身,而反派卻妖嬈、邪魅、陰郁。直至第四部大反派吉良吉影的出現(xiàn),這種因性別氣質(zhì)的流動性而迸發(fā)的角色張力一下涌至臺前。
吉良吉影的形象極大概率借鑒自英國搖滾歌手大衛(wèi)·鮑伊(David Bowie),蓬松的金發(fā)搭配細眉深眸,白皙的皮膚和刀削般的臉龐,讓人很難不被他精致的外貌一眼打動。

但平靜的美麗背后是暗潮洶涌?!肝业拿质羌技?,年齡33歲,住在杜王町東北部的別墅區(qū)一帶,未婚……」這段被粉絲津津樂道的獨白其實隱含了吉良在精神心理學層面的隱性自戀(covert narcissism):上學時期便能把自己的名次精準控制在第三名,作息按時到十幾年從不逾矩分毫,人前是有口皆碑的踏實上班族和「鉆石王老五」……那些用以偽裝成「正常男人」、「成功人士」的特征像是封在他身上的一層蠟質(zhì),他也在日復一日的「自律」中催眠自己。
直到被目睹殺人的第一現(xiàn)場,吉良終于露出了他的真正一面。他的戀手癖源自幼年記憶里作為性啟蒙的「蒙娜麗莎」,而反復殺害女性的犯罪行為也成為其對「正常」的病態(tài)維護。從本質(zhì)上講,吉良自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他的種種神經(jīng)質(zhì)行為也從側(cè)面印證了,僅靠偽裝企圖消弭氣質(zhì)差異是絕無可能的。

而在隨后的第五、第六部中,這種性別氣質(zhì)的對抗轉(zhuǎn)移到了迪亞波羅/特莉休和空條承太郎/空條徐倫兩對父女身上:前一對是父殺女、女殺父,后一對則是父救女、女救父。
對于迪亞波羅而言,當他成為符合傳統(tǒng)定義的「男性」(黑手黨的首領(lǐng))之時,他需要與所有的過去切割,特莉休不僅僅是需要被抹殺的「女性」,更代表了他曾經(jīng)具有的「女性氣質(zhì)」:膽怯不安、猶豫不決、唯唯諾諾。而特莉休的反殺則意味著一種審判:女性作為主體而對「父」和「權(quán)」所進行的凈化。

但情況在空條父女身上變得不一樣。因為在荒木筆下,空條徐倫是「雌雄同體」的「女性」救贖者,她同時繼承了來自承太郎的男子氣概(喬斯達家族的血統(tǒng))和女性氣質(zhì)(對待作為孩童的安波里歐有天然的同情和善良等),并且在前所未有的重重絕境中不斷蛻變成長。于是她呈現(xiàn)出了獨特的性張力和精神特質(zhì),吸引了包括安娜蘇、埃梅斯、F·F在內(nèi)的諸多伙伴。
如果說父救女或許是出于男性氣概對責任感的要求與命令,那么女救父則將這種要求反制,它展現(xiàn)了女性的包容和力量。畢竟在徐倫此前的認知里,不曾陪伴她成長的承太郎只是一個名為「父親」的陌生人。


當然,徐倫的魅力遠不止于此。在流動的性別觀之下,她用自己短暫卻熱烈的生命,形象詮釋了JO家人的「自由」與「愛」——「我將在這片石之海中重獲自由」。
徐倫的自由首先在于形象。不同于傳統(tǒng)的粉色、紫色等「女性色」,徐倫從頭到腳都被大塊高飽和的藍色和綠色包裹,襯托得肌肉線條更為流暢;時尚的發(fā)色和高聳的發(fā)髻,甫一入獄便當著獄警的面自慰,一看就不像好惹的乖乖牌。

但她桀驁卻不莽撞,即便初期是個被羅密歐哄騙頂罪入獄的單純少女,她仍然能在獄中快速冷靜下來,利用自己的智慧瞄準時機,一次次轉(zhuǎn)危為安??旃?jié)奏的智斗不僅令徐倫飛速成長,也使讀者持續(xù)陷入對她的嘆服與迷戀之中。
而徐倫覺醒的替身「石之自由」(Stone Free)更是她對自由極度渴望的具象,它和徐倫前胸的蝴蝶一同預示了她即將背負的命運:線動成面、面動成體,布料、線條與肌肉之間的碰撞,正是生命的纏繞形態(tài);它纖細卻堅韌,正如卵化蛹而成蝶,奮力飛舞的目標不是活著,而是為了自由,傳遞新的希望。
她和埃梅斯、F·F相互扶持,對安波里歐百般呵護,與安娜蘇和天氣·預報并肩作戰(zhàn),心中懷著拯救父親和更多所愛之人命運的覺悟,毅然決然地從監(jiān)牢邁向挑戰(zhàn)。也曾懷疑過戰(zhàn)斗與抗爭的意義,但她終于還是喊出「來吧,普奇神父!」,直面最后的命運。可以說,徐倫早已超越了生理性別的桎梏,到達了一種精神與肉體共振的自由。

在彩虹色的海面上,承太郎托舉起徐倫,二人共同擺出釋放替身的戰(zhàn)斗姿勢;蝴蝶從天際浮云處飛來,銜起一道貫通此岸與彼岸的彩虹。
這大概是荒木給予承太郎父女最后的浪漫,也是他們對于新世界的美麗愿景。
「The colours of the rainbow,?so pretty in the skies?
Are also on the faces of people going by」
天上的彩虹的顏色如此美麗
照映在過往人們的臉上
而那些未散盡的云翳和霧靄,不如一同去翻開《JOJO的奇妙冒險》,再探究竟吧。
參考資料:
1.《JOJO的奇妙冒險》1~63.東立出版社有限公司.?
2.《JOJO的奇妙冒險 STONE OCEAN》1~17.東立出版社有限公司?
3.《JOJO 6251: 荒木飛呂彥の世界 愛蔵版コミックス》.集英社.1993.?
4.《荒木飛呂彥的漫畫術(shù)》.東立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5.《JOJO nicle:荒木飛呂彥原畫展 JOJO 冒険の波紋 クロニクル》.集英社,2019.
6.《JOJO論》.杉田俊介著,彭俊人譯.典藏藝術(shù)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21.?
7.《?JOJO magazine 2022 SPRING:ジョジョマガジン》.集英社,2022.
8. “Notes on‘Camp’”,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Susan Sontag. Noonday Press.1966.?
9.《JOJO的奇妙冒險》 Fandom?
10.鯊魚Talk:《JOJO時尚考》?
11. [英]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時尚、衣著與身份:一個現(xiàn)代的矛盾》,《裝飾》,2011.?
12.《劇畫究竟是什么樣的漫畫類型?》,機核,2016.?
13. “An essay
about JoJo’s Bizarre Adventure and queer masculinities” by Ruben Ferdinand,
2017.?
14.《JOJO:在少年漫畫的疆土,給男性氣質(zhì)開個洞》,后生價值EnGender,2021.?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shù)趴」,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