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可以成佛嗎?

閱前提醒:本文有劇透,請酌情閱讀


? 我曾飄然空中
如今只剩墜落
往昔熟知的一切
如今卻無所適從
我究竟從何而來
究竟為何而生 ?

緣何成佛

要探討這一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件事,即,在佛教看來,成佛的條件是什么?
盡管眾生本具佛性,但修行漫漫,成佛并非一蹴而就,仍有一些必要的因緣。
佛教的世界觀,將世間有情眾生分為六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眾生于六道之中生死流轉(zhuǎn),不得解脫。這一來自古印度的世界觀不僅為佛教所繼承,也深深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世界的認知。

在六道之中,地獄苦于寒熱、畜生苦于殘殺、餓鬼苦于饑渴、阿修羅苦于暴虐,天人雖極樂,卻但與享受,沉溺于欲樂定樂,不利于修行,故而人間苦樂參半,最利于修行。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对鲆及⒑?jīng)·等見品》曰:「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刮ㄓ袨槿?,才能稟受真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了解了這一前提,我們再來看《芭比》這部作品。

完美世界

從誕生伊始,芭比就是“完美女性”的代名詞。她是一個被資本創(chuàng)造的,滿足當時社會對女性要求與塑造要求的“范式”。
她有著現(xiàn)實中女性夢寐以求的美貌、身材、財富以及社會地位,但是就像90年代的諷刺歌曲《芭比女孩》(《Barbie Girl》)所唱的:“生活在塑料世界,任人想象”。

芭比的世界是完美的、永恒的。
在芭比樂園中,生活著自1959年芭比誕生以來的所有款式的芭比角色——包括芭比、芭比的男友肯以及她們的朋友們。當然,她們都是玩偶,是被資本家創(chuàng)造的“概念”。
忽然有一天,芭比在熱鬧的舞會上冒出了一個奇怪的念頭——
“你們有思考過死亡(dying)嗎?”
音樂戛然而止,這部電影的故事正式開演。

為了回歸完美,她來到現(xiàn)實世界踏上了一場冒險之旅。在發(fā)現(xiàn)變化不可避免之后,她崩潰地質(zhì)問人類母女為什么要來改變自己完美的生活。
“我從來就不想改變?!?/span>
“可是親愛的,唯一不變的就只有變化。”

現(xiàn)實世界是無常的,成住壞空。它一點都不完美,甚至可以說是滿目瘡痍。
佛教將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做婆娑世界,即“堪忍”之意。因為這個世界充滿著不堪忍受的煩惱苦難,這個世界的眾生卻能忍受而不肯出離,故名“忍土”。
娑婆世界的眾生,難免要經(jīng)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與此相對,芭比的完美世界是一個柏拉圖式的“理念世界”(the world of ideas/forms),它是現(xiàn)實世界中“美好”概念的投射——完美、一成不變,但同時也是一個虛假的世界。
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芭比,也只能是看似完美而并不鮮活的NPC(非玩家角色)。她以為的完美生活,不過是空洞的假象。
? 我曾是理想中的模樣
曾經(jīng)看似鮮活
最后發(fā)現(xiàn) 我并不真實
我究竟為何而生 ?

為何而生

芭比初來到現(xiàn)實世界,在公園的長椅上遇到了一位老婦人。要知道,在芭比樂園中沒有生老病死,自然也不會存在老人。她垂垂老矣,卻有著真實的美。
芭比看著她衰老但卻清明的眼睛,由衷得贊美道:“您真美。”
老人坦然回答:“我知道。”
就像悉達多王子在城門目睹了生老病死,領(lǐng)悟到人生無常,故而出家求道,以期涅槃。在老人的目光中,芭比也看到了人生的真相,為她之后成為人類的選擇埋下了種子。

《彌蘭王問經(jīng)》將淚水分為兩類,一為貪嗔癡的熱惱之淚,一為法喜的清涼之淚。來到現(xiàn)實世界中,芭比曾數(shù)次落淚。
第一次,是感應到和她玩耍的人類女性的憂悲苦惱,潸然落淚。最后一次,是芭比在其創(chuàng)造者露絲·漢德勒的指引中體會到人類的生老病死,有所感悟。
露絲告訴芭比:“人類只有一個結(jié)局,理型(idea)卻是永生的?!?/p>
人類都會死,但是理念不會,如果你選擇成為人類,就要面對死亡這一必然的結(jié)局。
但是芭比卻說:“我想創(chuàng)造,不想成為(被造的)概念。”
去創(chuàng)造,去存在,去做有意義的事,去活出自己的生活。

電影的最后,芭比沒有回到芭比樂園,她來到了現(xiàn)實的世界,換上了寬松舒適的平底鞋,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類女性。此時此刻,她已具足了成佛的因緣。
芭比,是你,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