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什么是長城?

2023-07-12 16:00 作者:星球研究所  | 我要投稿

↑以地理的視角,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碰撞孕育多彩,碰撞誕生強大。

我們曾用一篇《中國從哪里來》講述了板塊大碰撞如何塑造中國的自然地理。而中華民族的形成,也同樣與一場碰撞密切相關,這便是農耕與游牧長達數(shù)千年的碰撞與融合。碰撞的最前線,至今在地表之上歷歷在目,即地球上最壯觀、最綿長的文化遺產——萬里長城。

請橫屏觀看,甘肅武威,烏鞘嶺長城,這是中國海拔最高的長城,海拔高達3000米左右,攝影師@韋悅忠

是的,長城與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形成密切相關。

也正因為如此,它才可以與長江、黃河并列,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請橫屏觀看,北京密云,司馬臺長城,攝影師@王啟宏

可以無視山川險阻,無視海拔高差,橫穿戈壁、翻越千峰。

請橫屏觀看,北京懷柔,箭扣長城,攝影師@韋悅忠

可以跨越萬里山川,成為一條長達21196.18千米、相當于赤道周長一半的長龍,一條古代文明史上再沒有可以與之比肩的長龍,更是全球史上規(guī)模最為宏巨的人類作品。(上述數(shù)據(jù)來自國家文物局)

請橫屏觀看,中國歷代長城分布,制圖@陳志浩&張靖/星球研究所

這一切還要從中國大地上一場影響深遠的分野說起。

01? 分野

距今約1萬年前起,定居的農耕族群逐漸在中國南北方擴張。但在北方草原地帶,農作物難以生長。近3000年前,伴隨著對動物的馴化,人們開始馴養(yǎng)牛羊,逐水草而居,一種與農耕迥異的游牧族群誕生了。

中國大地上自此出現(xiàn)了農耕與游牧的分野,也開啟了兩大族群長達2000多年的對抗?;蚴怯文撩褡弪岏R南下、叩關搶掠,或是農耕王朝越線反擊、直搗王庭。

現(xiàn)代農牧交錯帶與歷代長城示意,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在距今2000余年的戰(zhàn)國時期,互相攻伐的諸侯國在彼此的邊界上修筑連綿的墻體,是為邊墻。并附有關隘、亭障等設施,以防備敵國突襲。很快,更靠北的諸侯國也將這種防御體系應用于對游牧族群的防御,這便是后世所稱的長城。值得注意的是,長城從誕生時起就不僅僅是只有邊墻,而是包括關隘、亭障等一系列設施在內的成體系的防御工程。

戰(zhàn)國長城分布,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面對這樣的防御體系,本來機動性極高的游牧騎兵只能選擇繞道或攻破長城才能南下,機動性大為削弱。并且即便攻破一處長城,游牧騎兵也要面臨南下后被堵截后路的風險。長城由此成中原諸侯國對抗游牧族群侵擾的利器,愁容也隨之轉移到了后者的臉上。

早期長城作用示意,圖中長城內外兩側僅供示意,并非現(xiàn)實中的內外兩側;底圖是敦煌漢長城遺址,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但幾乎沒有誰會意識到,長城帶來的將不僅僅是雙方戰(zhàn)術層面的改變,而是政權組織前所未有的質變。長城以內,秦國以慘烈的戰(zhàn)爭掃滅六國、一統(tǒng)中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秦朝,在農耕地帶誕生了。

小佘太秦長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長城以外,原本分散的游牧部落面對無法突破的長城,開始走向聯(lián)合。茫茫草原上,第一個強大的部落聯(lián)盟——匈奴,也悄然崛起。他們將成為此后數(shù)百年間,農耕民族的夢魘。

內蒙古赤峰,烏蘭布統(tǒng)草原,攝影師@朱正

日益壯大的匈奴,趁秦國統(tǒng)一六國、無暇北顧之際,突破長城,攻占河套。秦朝建立后,大將蒙恬率軍擊敗匈奴,并沿著分隔農牧的陰山切割巖石、壘砌石墻,是為陰山長城。

內蒙古包頭,固陽縣秦長城,攝影師@黑桃K

但僅僅如此,顯然無法滿足抵御匈奴的需要。諸侯各自修建的長城,被蒙恬連為一體。西至甘肅臨洮[táo],東達朝鮮半島,在中國的第一座大一統(tǒng)的農耕王朝與游牧帝國之間,一條長達一萬余里的防線萬里長城就此誕生。

秦代長城分布,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在此過程中,秦朝以嚴苛律令征發(fā)眾多百姓修建長城。其間發(fā)生的無數(shù)辛酸與悲痛,成為孟姜女傳說的素材。而更多的暴政疊加,最終逼迫農民揭竿而起,也敲響了暴秦的喪鐘。

山東濟南,戰(zhàn)國齊長城,孟姜女傳說的原型其實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期的齊長城,攝影師@楊東

秦亡之后,新生的漢王朝亟需休養(yǎng)生息,因而與匈奴暫時聯(lián)姻修好,并約定以長城為界?!伴L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保h文帝致單于,出自《史記?匈奴列傳》)。在看似祥和的“塑料和平”之下,農耕與游牧的對抗大升級正悄然孕育。


02? 升級

公元前121年,廣袤的漠北草原上,年僅19歲的漢軍將領霍去病率領騎兵長途奔襲1000公里,斬獲匈奴7萬余人,并在狼居胥[xū]山祭告天地,是為“封狼居胥”,成為中國古代軍人最高榮譽的代名詞。

蒙古國杭愛山,古稱“燕然山”,“燕然勒功”與“封狼居胥”齊名,杭愛山與狼居胥山如今都位于蒙古國境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時的漢朝北方邊境,幾乎家家畜養(yǎng)馬匹。充足的戰(zhàn)馬支撐著漢軍將領,用匈奴的方式打敗匈奴,“寇可往,我亦可往”(來自電視劇《漢武大帝》中漢武帝的臺詞)。他們的騎兵每人配備雙馬,機動速度比匈奴更快,還通過大量搶掠匈奴牲畜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減輕后勤壓力。

甘肅張掖,山丹軍馬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但是軍事上的勝利并不能徹底消滅匈奴。充滿生機的廣袤草原,只需數(shù)年、數(shù)十年,便可以讓匈奴的力量重新蓄積。于是,一邊主動進攻,一邊修建用于長期對抗的長城,成為大漢帝國的兩手準備。漢長城,東達朝鮮半島,西至天山南麓,全長近兩萬里,為中國歷代之最。

漢代長城分布,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漢長城大多由夯土或石塊筑成。工匠們先將木板立于兩側,然后向其中填入泥土,用杵[chǔ]夯實,再向上抬升木板,再填入泥土夯實,如此循環(huán),逐層遞增,這便是夯土版筑法。在缺少泥土的地帶,譬如河西走廊與西域大漠,還會采用沙礫與植物枝條交替夯筑的形式,人稱“蘆葦長城”“紅柳長城”。

請橫屏觀看,漢代河西長城修建場景示意,制圖@杜睿&大雄/星球研究所

這些夯土長城,歷經2000多年,至今或蜿蜒于巍峨群山;

請橫屏觀看,甘肅武威,烏鞘嶺長城,值得注意的是,漢明兩代長城在烏鞘嶺均有分布,本圖僅供示意,攝影師@劉忠文

或守護著盎然綠洲;

甘肅酒泉,敦煌大方盤城,這里可能曾是漢代敦煌守軍的倉庫,攝影師@楊文杰

與此同時,為了節(jié)省建造成本,漢朝并未全線修筑連續(xù)的邊墻,而是在部分地段用一座座烽燧構筑防線。烽燧是高于地表的墩臺,如遇敵情,白天則在其上燃煙,是為“烽”;夜晚則在其上點火,是為“燧”。而不同種類、不同數(shù)量的燃料,還對應著敵人數(shù)量的多寡。

漢代烽燧晝夜示意,制圖@大雄&杜睿/星球研究所
漢代烽燧晝夜示意,制圖@大雄&杜睿/星球研究所

烽燧或立于群峰,居高望遠。

甘肅張掖,小口子墩;由于漢代烽燧遺存較少,因此下列圖片多為明代烽燧,下文不再復述,攝影師@韋悅忠

或立于交通要道,監(jiān)視往來。

甘肅金昌,高四墩,攝影師@劉忠文

或立于荒漠中的泉水或河流旁,控制水源。

甘肅張掖,兔兒墩,攝影師@韋悅忠

又或在耿耿長夜,守望星空。

甘肅武威,與新智彗星同框的烏鞘嶺烽燧,攝影師@蘆懿

這一縷縷烽煙,構成了古代最快捷的軍事通信系統(tǒng)。有學者測算,從敦煌到長安超過1700公里,漢代烽煙傳遞敵情的速度可達580公里/天,只需3天2夜便可傳達。而哪怕以現(xiàn)代蒙古馬的百公里跑速,這一距離也至少需要5天4夜,這意味著烽火遠快于戰(zhàn)馬(現(xiàn)代蒙古馬的長途奔跑數(shù)據(jù)來自1903年北京-天津長途騎乘比賽,在長達120公里的路途中,冠軍馬的平均時速高達16公里每小時)。

甘肅酒泉,祁連山上的烽燧,攝影師@姜鴻

除了烽燧,漢長城還建有大量關隘。著名的陽關、玉門關,便設立在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上,用于查驗往來人員與貨物,并駐以重兵把守。對于往返西域的漢朝商人來說,,走出關隘意味著脫離保護,重見關隘則象征著重返家園。這或許也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另一層含義。

甘肅酒泉,敦煌玉門關,攝影師@趙高翔

而匈奴面對這道由邊墻、烽燧、關隘等共同組成的綿亙將近兩萬里的超級防線,南進頻頻受阻。

與權力愈發(fā)集中的中原帝國相比,匈奴本身只是相對松散的部落聯(lián)盟。帝國的征伐、天災、權爭,以及其他草原族群的崛起等因素,共同促使匈奴內部不斷瓦解、分裂。最終,匈奴的一部分歸附漢朝,逐漸融入漢族或其他民族;另一部分則向西遷徙,流散于歷史的煙云中。

俄羅斯西伯利亞,從俄羅斯境內望向阿爾泰山;這里是北匈奴西遷的必經之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后一千年間,農耕與游牧的對抗多數(shù)依然圍繞著長城展開,即便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后也一樣如此。

河北張家口,北齊長城,作為北朝割據(jù)政權之一,北齊是鮮卑化的漢人王朝,攝影師@王啟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北齊,宋遼金對峙時期的金朝,它們的鮮卑和女真統(tǒng)治者都起源于東北。他們兼有游牧、漁獵、農耕等多種模式,也更容易接受中原的農耕生活。因此他們在中原建立的王朝,也都繼續(xù)修建長城以抵御更靠北的游牧族群。

內蒙古赤峰,克什克騰旗金長城,攝影師@楊東

然而,這其間卻空降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例外——唐。

長達三百余年的魏晉南北朝亂世,讓眾多胡人漢化,也讓眾多漢人胡化。亂世中的民族大融合,也讓唐王朝的統(tǒng)治者以更包容的方式,處理農耕與游牧的沖突?!白怨沤再F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口諭,出自《資治通鑒·唐紀十四》)。

唐王朝大量吸收任用少數(shù)民族將領,用強大的軍隊駐守邊疆,并封賞部落領袖,利用他們統(tǒng)治草原。多種措施之下,讓唐朝除在西域修建烽燧外,長城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新疆阿克蘇,庫車克孜爾尕哈烽燧,始建于漢代,唐代亦有修繕,攝影師@李文博

但隨著唐王朝的衰落,繼之而起的是五代的分裂與宋遼金西夏的對峙。之后,草原上一股更加強大的游牧力量開始形成。農耕與游牧的沖突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頂點,并帶給長城最后一次、也是最為極致的一次升級。

03??巔峰

公元13世紀,蒙古在草原上興起。首領鐵木真統(tǒng)一各部并吸收中原帝國的集權優(yōu)勢,建立起一個史無前例的游牧帝國。整片草原上的游牧部眾都被劃歸為95個千戶,千戶之下為百戶、百戶之下為十戶。匈奴時代松散的部落聯(lián)盟,升級為軍政合一的強大組織。

內蒙古赤峰,草原上的生活景象,圖片僅供示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強大到幾乎是摧枯拉朽般攻滅西夏、攻滅金朝、招降吐蕃;攻滅大理、攻滅南宋。中國第一個由游牧族群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元,誕生了。不到一個世紀,在壓迫下揭竿而起的朱元璋,發(fā)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檄文,隨后明軍攻占大都,終結了元朝對全國的統(tǒng)治。

元代疆域示意,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其后,明朝以天子守國門、定都北京,還數(shù)次北伐、深入漠北。但蒙古南下的威脅,卻仍無法終結。公元1449年,在一系列混亂的決策下,明朝皇帝甚至被蒙古俘虜。大明防御體系亟需一次脫胎換骨的大升級,長城由此迎來持續(xù)近200年的營造巔峰。

請橫屏觀看,河北承德,金山嶺長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首先,是材料的升級。之前歷代長城多采用夯土和石塊堆砌,而明代長城的重要段落都在夯土和石塊之外另行包砌青磚,大大增強了墻體的堅固耐久度。青磚,由粘性極大的河泥反復摔打,微火慢烘一個月,大火燒制半個月,再用木炭急火炙烤三天三夜才能制成。其外形方正、質地堅硬,每塊重約10.5千克,磚上還要刻上工匠姓名以便查驗質量(上述重量以薊州鎮(zhèn)長城為參考,并非全國統(tǒng)一)。

圖為明代青磚制作示意,各地制作方法有所不同,本圖流程僅供參考,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青磚之間,則用石灰與河沙、黃土混合,再摻入糯米汁、羊桃藤汁,調勻后制成白灰,勾滿磚縫以增加粘合度。

北京密云,司馬臺長城上的青磚,攝影師@楊東

因此,當你看到照片中這樣的長城,就是明代長城無疑了。

河北承德,金山嶺長城,攝影師@楊東

其次,是防御設施的升級。明長城的很多段落不再只是一堵墻,墻體頂部寬敞,寬達數(shù)十厘米至數(shù)米不等,士兵能夠在其上駐扎作戰(zhàn),成為一條條綿亙邊境的線性作戰(zhàn)平臺。

北京延慶,八達嶺長城,攝影師@楊東

在部分長城面向敵人的一側,設置尖形垛口,既能拓寬城上守軍的視野,又提高了敵人攀爬長城的難度。垛口還可以配備佛郎機,這是一種從葡萄牙引進的火炮,射速可高達7秒每發(fā),足以重創(chuàng)城下敵兵。

河北承德,金山嶺長城的尖形垛口,制圖@大雄/星球研究所,攝影師@楊東

有一定坡度的地段,士兵容易暴露在敵兵的攻擊中,于是增設障墻,從側面保護士兵。

河北承德,金山嶺長城的障墻,攝影師@揣連海

最具標志性的創(chuàng)新當屬空心敵臺。敵臺是一種橫跨于邊墻之上的高臺,之前通常為實心。在明代名將戚繼光的主持下,大量空心敵臺出現(xiàn)。在中空的敵臺里,囤放著著守軍的糧草和兵器,極大改善了駐防士兵的條件。其外墻還開設有箭窗,根據(jù)最多一面的箭窗數(shù)量,而被稱為“三眼樓”、“五眼樓”。

北京密云,司馬臺長城,近處是三眼樓,遠處左側是五眼樓,攝影師@吳強

甚至有“九眼樓”,周長可達80米,至今殘高仍有7.8米。

北京延慶,九眼樓,攝影師@輕煙

敵臺上方的臺頂還可瞭望,也可以從更高處攻擊敵人。臺頂中央一般還設置一個小房子,被稱為“樓櫓”,為士兵遮風避雨。整個空心敵臺,功能豐富、作用強大,堪稱長城上的小型城堡。

明代長城空心敵臺示意,制圖@大雄&杜睿&張靖/星球研究所

在上千座空心敵臺中,有一座身后甚至設有一幢指揮所。因相傳曾是戚繼光的駐地,故而得名“將軍樓”。

河北承德,金山嶺長城的“將軍樓”,制圖@大雄/星球研究所,攝影師@楊東

一座屹立于海拔近千米的山巔,眺望著它守護了五百年的北京,因此喚作“望京樓”。

北京密云,司馬臺長城的“望京樓”,制圖@大雄/星球研究所,攝影師@楊東

堅實的青磚墻體,巧妙的垛口、障墻,以及城堡般的空心敵臺,共同組成一個強大的局部防御系,可以大量殺傷來犯之敵。

請橫屏觀看,明代長城戰(zhàn)爭場景示意,制圖@大雄&杜睿&張靖/星球研究所

其中,位于河北承德的金山嶺長城,總長10.5千米,卻有67座敵臺,平均每150余米就有一座,是敵臺分布最為密集的一段長城。

河北承德,金山嶺長城,攝影師@爬長城的toby

坐落于北京密云的司馬臺長城,其中東段從海拔295米躍升至986米,沿線落差直逼700米,雄踞于崇山峻嶺之上。

請橫屏觀看,北京密云,司馬臺長城,攝影師@輕煙

蜿蜒于北京懷柔的箭扣長城,多段墻體直上直下,宛如滿弓扣箭。

北京懷柔,箭扣長城,攝影師@爬長城的toby

綿延于河北秦皇島的山海關長城,其中一段猶如龍首探入渤海,故稱“老龍頭”。

河北秦皇島,山海關老龍頭,攝影師@焦瀟翔

材料和設施的升級之外,還有第三個升級,即在重要的地段采用多道長城。

山西護衛(wèi)著北京的側翼安全,一道長城還不夠。原先山西北界的長城被作為外長城,沿著太行山又修了一道內長城,再在內外長城之間又修了一道二道長城。三道長城在山西北部構成了一個三角縱深,從而留出了廣闊的緩沖地帶,讓膽敢突入外長城的敵騎進入重重包圍。

明代內、外長城示意,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這里分布著大量關隘,其中內長城設有“內三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二道長城設有“外三關”: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

山西忻州,雁門關,制圖@大雄/星球研究所,攝影師@董宏偉

在這一地帶,明代幾乎歷朝都有所增修。甚至在個別重要防區(qū),烽燧數(shù)量遠遠超過實際需要,極為密集,堪稱奇觀。

山西大同,鎮(zhèn)川口長城,攝影師@董卓平

而最重要的則是第四個升級,即九邊防御體系。這是一套幾乎覆蓋大明北境全線的軍事指揮系統(tǒng)。橫向上,明長城從西到東被劃分為9個重鎮(zhèn)分段防守,簡稱“九邊”。

明代長城分布及“九邊”示意,圖中“瓦剌”和“韃靼”是蒙古的部落名稱,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縱向上,每個重鎮(zhèn)又被劃分為五層,層層設置軍事城堡,加大防御縱深。最高一級為鎮(zhèn)城,其下設置3到8個路城,路城之下再設置若干衛(wèi)城,衛(wèi)城之下設置若干所城,最低一級則是堡城,共同組成一個協(xié)調嚴密的軍事城堡系統(tǒng)。

請橫屏觀看,明代長城城堡防御體系示意,其中各級城堡駐兵規(guī)模僅供參考,制圖@大雄&張靖/星球研究所

其中,最大的鎮(zhèn)城是宣府鎮(zhèn)。鎮(zhèn)城周長達14104米,駐兵最多時高達15萬人。

河北張家口,宣化鎮(zhèn)朔樓,這也是宣化古城的鼓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等級最低的軍堡也毫不遜色,譬如山西忻州的老牛灣堡,控扼黃河,遙望蒙疆。

山西忻州,老牛灣堡,攝影師@楊東

甚至還有軍堡建在云岡石窟之上,氣勢雄渾,立于佛國之巔。

山西大同,云岡堡,攝影師@爬長城的toby

來自五湖四海的百萬兵馬駐扎在這700多座城堡中,平時屯田耕作,戰(zhàn)時浴血殺敵,構成明長城中最生動、最鮮活的部分。

公元1555年,蒙古人突破長城防線。位于山西忻州的老營堡奮起抵抗,面對數(shù)倍于己的敵人,守軍誓死不退,700人全部戰(zhàn)死。

山西忻州,老營堡,攝影師@黃雪峰

公元1557年,位于晉北的右衛(wèi)城被重重包圍足足有半年之久,全城軍民拆屋取暖,以馬為食,無一人投降。

山西朔州,右衛(wèi)城,攝影師@黃雪峰

然而,已經登峰造極的長城防御體系真的就能固若金湯了嗎?

公元1629年,后金的皇太極率軍突入喜峰口。逼得北京城門緊閉,不敢有絲毫妄動。之后又接連四次攻入長城,劫掠京師周邊,掠奪人口達百萬。1644年,山海關的明軍守將開城迎接清軍入關,又一個王朝終結了。

河北秦皇島,山海關,攝影師@揣連海

究其原因,登峰造極的長城,也只能是中原王朝防御體系中的一環(huán),甚至不是決定性的一環(huán)。在腐敗無能的統(tǒng)治者和官僚體系面前,再精妙的防御體系也無力回天。但更重要的問題是,農耕與游牧的沖突會走向何方?長城又將面臨什么樣的歷史使命?

04? 融合

答案或許在之前就已經出現(xiàn)。

公元1570年11月8日,在大同附近的云石堡內,守將苑宗儒如坐針氈。此時的城堡外面是蒙古大軍和9名明軍俘虜,而釋放蒙古俘虜?shù)氖ブ紖s遲遲未至,蒙古軍隊懷疑明朝缺乏誠意,一度躁動。千鈞一發(fā)之際,苑宗儒帶著12歲的兒子自愿充當人質,蒙古軍頗受觸動,鳴金收兵。8天后圣旨傳來,雙方成功議和,開啟了蒙古與明朝之間長達數(shù)十年的和平貿易,史稱“隆慶和議”。

山西大同,得勝堡,上文場景發(fā)生于大同境內的云石堡,但隆慶和議發(fā)生于得勝堡,攝影師@王璐

長城拒絕被征服,卻沒有拒絕交流。戒備森嚴的冷酷軍堡蛻變?yōu)楹推劫Q易的煙火集市,牧民用草原上的牛羊與馬匹交換農民手中的布匹和茶葉?!敖鸨掾溙ぬ一R,共逐單于入市場”(明·穆文熙《張家口》)。

河北張家口,蔚縣西大坪堡,攝影師@楊東

圍繞長城的貿易,正是中原與草原融合的前奏。而之后的破局者則來自清朝,通過一系列政治、軍事、宗教手段,清朝統(tǒng)治者與蒙古王公的關系日趨緊密。沖突煙消云散,長城從“外邊疆”變?yōu)椤皟冗吔保蔀榻y(tǒng)治者進行內部封禁的工具。兩千年邊塞史詩,終于畫上了終止符。而清朝也在這個基礎上,實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一統(tǒng),同時將漢、滿、蒙、回、藏納入麾下,并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

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廟,這里是乾隆六十大壽之時為接待前來祝壽的蒙古王公所建造的藏傳佛教寺廟;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實現(xiàn)了對漢、滿、蒙、回、藏各地域的統(tǒng)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之后的長城,更多見證了長城內外的融合。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議定茶葉貿易,一條穿越張家口的“萬里茶道”自此形成這座明代的長城軍堡,一躍成為清代中期的金融中心之一。

請橫屏觀看,河北張家口,大境門,攝影師@周璐巍

1902年,清廷解除開墾草原的禁令,默許晉陜百姓走出長城殺虎口,開拓新的家園,“走西口”由此得名。兵戈相見上千年的農牧界限從此消遁于無形。

山西朔州,殺虎口,這里是晚清山西移民出關北上的必經之地,攝影師@楊東

但長城的使命卻遠未結束。1933年3月12日傍晚,殘陽如血。在古北口的一座山頭上,7位中國士兵抵擋著2000余名日軍的進攻,在斃殺160余名日本士兵后,最終在重炮轟擊中全體陣亡。

河北唐山,喜峰口長城,這里是1933年長城抗戰(zhàn)的發(fā)生地之一,攝影師@爬長城的toby

那個春天,共有20余萬中華兒女趕赴長城沿線抵抗日本侵略。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里,包括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在內,各民族前所未有地團結在一起,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前所未有的高漲。古北口七勇士,就是中華兒女群像中的一段縮影。

1935年,長城抗戰(zhàn)電影《風云兒女》上映,它的片尾曲激勵著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首《義勇軍進行曲》,最終被選為新中國的國歌。

長城,歷經兩千年戰(zhàn)與和,塑造四萬里家與國,也正式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1938年,河北保定,八路軍楊成武支隊在淶源縣浮圖峪村附近的長城戰(zhàn)斗,制圖@大雄/星球研究所,攝影師@沙飛

它象征著,中華民族保家衛(wèi)國的堅強信念。那是在令人絕望的境地,為了血脈相連的家人同胞,硬是開辟出一條希望的前路。

北京懷柔,箭扣長城,攝影師@爬長城的toby

它象征著,中華民族重整山河的強大創(chuàng)造力。那是億萬萬個肩膀挑起億萬萬筐磚石,在這曠野千峰之間,筑起一道奇跡。

在崢崢群山面前,人類是如此渺小。但總有些人類造物堅定地訴說著人類的壯志與雄心。

北京懷柔,響水湖長城,攝影師@楊東

魯迅先生曾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保?934年·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長城內外,就匯聚著這群被視為“中國脊梁”的人們。從碰撞到融合,最終碰出了一個中華。

“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1937年·潘孑農《長城謠》)。

北京懷柔,箭扣長城眺望著遠方的北京城,攝影師@韋悅忠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撰文:鞏擇楷

編輯:所長

圖片:張釗海

設計:大雄&杜睿

地圖:陳志浩

審校:野廬&李楚陽&吳昕恬

封面攝影師:揣連海&吳強&楊東


審核專家

北京大學 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 韓茂莉教授

山西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馬巍講師


【參考文獻】

  • [1] 王明珂.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2]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長城畫傳[M]. 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3.

  • [3] 陳海燕等. 中國長城志[M]. 南京: 江蘇鳳凰科技出版社, 2016.

  • [4] 張躍. 長城:中國的故事[Z]. 南京:鳳凰傳媒出版集團, 2015.

  • [5] Carlo Massarella. Unearthed Season I [Z]. Washington: Discovery Channel, 2016.

  • [6] 呂行. 長城的另一面:晉北軍堡群[J]. 中國國家地理, 2017(682):42-71.

  • [7] 李嚴等. 明長城九邊重鎮(zhèn)防御體系與軍事聚落[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8.

  • [8] 曹象明. 明長城沿線軍事堡寨的演化及其保護與利用模式——以山西省為例[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5.

  • [9] 黃永美. 西漢長城若干問題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學, 2013.

  • [10] 帝都繪工作室. 長城繪[M]. 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2019.

  • [11] 劉永華. 中國古代軍戎服飾[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3.

  • [12] 董進. 大明衣冠圖志[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 [13] 宋高安. 金山嶺長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及其體驗性景觀設計[D]. 石家莊:石家莊鐵道大學, 2022.

  • [14] 賈憶寶. 明清山西民間長城信仰與長城記憶[J]. 史志學刊, 2018 (20) 29-35.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視角,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THE END···

什么是長城?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西青区| 井陉县| 将乐县| 晋城| 明水县| 鄢陵县| 萨迦县| 武隆县| 江口县| 同江市| 马鞍山市| 唐河县| 兴业县| 大方县| 瓮安县| 洛南县| 昔阳县| 广宗县| 凉山| 哈巴河县| 调兵山市| 万荣县| 阳泉市| 阿瓦提县| 蓝田县| 犍为县| 博爱县| 同江市| 来宾市| 峡江县| 潞西市| 应城市| 梅河口市| 巩留县| 洪江市| 肇源县| 吴堡县| 成武县| 新平| 新兴县| 肥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