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分的高三學生,在高考前還能否提分?
01 家長的問題
昨天晚上的直播,我講的主題是:如何幫助孩子改善學習狀態(tài)?
就有一位家長在直播間問我,說自己孩子目前成績大概420分,在高考前還能否提分?
我先不說我的答案,各位,你是怎樣認為的呢?
或者,你再想想看,你的孩子目前多少分,高考前你認為是否可能提分呢?
首先我告訴你啊,一定要相信能,然后才能做到。
正如信樂團唱的那首《死了都要愛》里的一句歌詞所言:
“許多奇跡,我們相信,才會存在。”
你認為孩子的成績不能提升的話,那就不會想辦法去提升,結果就真不能提升了。
而你若相信孩子的成績能提升,就會想辦法去提升,然后就自然而然容易提升了。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也有一個專門的心理學實驗證明過,叫“羅森塔爾效應”。
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羅森塔爾效應”吧。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克布森(Rosenthal,R.和Jacobson,L.)在奧克學校(Oak School)所做的一個實驗中,先對小學1~6年級的學生進行一次名為“預測未來發(fā)展的測驗”實為智力測驗。
然后,在這些班級中隨機抽取約20%的學生,并讓教師認識到“這些兒童的能力今后會得到發(fā)展的”,使教師產生對這一發(fā)展可能性的期望。
8個月后又進行了第二次智力測驗。
結果發(fā)現(xiàn),被期望的學生,特別是一、二年級被期望的學生, 比其他學生在智商上有了明顯的提高。
這一傾向,在智商為中等的學生身上表現(xiàn)得較為顯著。
而且,從教師所做的行為和性格的鑒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學生表現(xiàn)出更有適應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強、智力更活躍等傾向。?
這一結果表明,教師的期望會傳遞給被期望的學生并產生鼓勵效應,使其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變化。羅森塔爾把這一現(xiàn)象稱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而由于這個實驗是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做的,實驗結論也是他提出的,所以學術界也把這種效應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暗示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所以,成功的人都會培養(yǎng)出充滿自信的態(tài)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fā)生的。
“羅森塔爾效應”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xù)性。
以上內容,摘自百度百科“羅森塔爾效應”詞條。
02 相信,才能實現(xiàn)
從上述解說,我們可以看出,你對孩子的期待或者看法,很可能就會變成現(xiàn)實。
所以當你不認為孩子可以提分,和你認為孩子可以提分,是不是會形成不同的結果呢?
那么,毋庸置疑,你應該相信,孩子是可以提分的。
事實上也是,高考這件事本來就具有偶然性,的確存在高考成績大大超過平時成績的可能性。
我昨天的文章里,已經講到了我自己在高中期間提分的事例,也講到了我規(guī)劃過的一個學生在高三下學期提升80的案例。
參見:高三家長,請立即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可能孩子正在無效努力!
昨晚的直播中,我還講到了去年四川綿陽的一個考生,就從高考前的660多分,到了高考時考了700分。
你看,連那么高分的學生,都能在高考時提升分數(shù),又何況分數(shù)沒那么高的孩子,豈不就有更大提分空間呢?
03 提分三大要素
那么,怎么來提分呢?
在昨晚的直播中,我跟大家分析了影響高考成績的三大因素,要想提分,就要從這三大因素入手。
這就是:基礎、技巧、心態(tài)。
下面我分別總結一下方法:
1、基礎:找到問題,查漏補缺
考試首先還是考察個人的實力,也就是看你對于所考察的知識內容學得怎么樣。
而這種考察,又不會太難,你可以認為,考試中80%都是基礎題,只要你掌握好了基礎知識,以及一定的答題技巧,就可以拿下這部分分數(shù)。
那么,很多分數(shù)不夠高的同學,往往在基礎方面是有欠缺的。
所以怎么辦?
就要利用接下來的這一個月時間,抓緊分析一下之前的試卷中,哪些題目哪些知識是自己的薄弱項,怎樣能抓大放小快速補足拿到這門科目最多的分數(shù)。
這里的關鍵,就是做好試卷分析以及后面有針對性的查漏補缺。
這方面,家長可以引導一下孩子,不要盲目去大量刷題,也不要僅僅跟著學校的節(jié)奏走,應該有自己的方式和節(jié)奏。
2、技巧:分析題型,有的放矢
如果一個孩子基礎知識的掌握沒多大問題,但是由于缺乏答題技巧,也會造成他在考場上不能足夠展示自己的實力,丟掉10%-20%的應得分數(shù)。
所以,除了打牢基礎,還要有意訓練答題技巧。
這方面,家長仍然可以引導孩子進行試卷分析,看看哪些題目是本來應該會做,卻沒有做出來,或者按照自己的思路沒有得出正確答案,導致最終丟了分。
然后,就有意去尋找這類題型進行分析訓練,掌握相關思路方法和答題技巧,爭取避免那10%-20%的失分。
3、心態(tài):舉重若輕,從長計議
如果一個孩子基礎也不錯,技巧也夠用,但就是對于考試太緊張,或者由于一科沒有發(fā)揮好,影響了之后的考試狀態(tài),造成連鎖反應,這方面的影響,恐怕都不止20%。
比如昨晚直播間的一個家長,就留言說,自己孩子高考時,就是因為太緊張,進考場走路都同手同腳了,所以導致曾經引以為驕傲的數(shù)學發(fā)揮失利,一些題目在考場上做不出來,而在考試一結束就想出來了。
大家看看,這多可惜,三年的乃至十多年的學習積累,到了考場上竟然無法完全發(fā)揮出來!
可見,考試心態(tài)真是太重要了!
還有一種情況,則是考試過程中的意外,以及后續(xù)的心態(tài)受影響,導致發(fā)揮失利。
比如,我之前指導的一個學生,在高考結束的當天晚上聯(lián)系我,說自己考試失利了,因為考第二門數(shù)學的時候,答題卡方向涂錯了,接下來心態(tài)就炸了,導致后面的科目也沒考好。
這個孩子平時成績都在600以上,這次高考就估分只有547。
然后就問我,有必要復讀嗎?
大家看看,這樣的事例,也說明高考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不是說我們能夠對最終的成績完全把控的。
那么,對于這樣的孩子怎么辦?
我當時就安慰他,不要著急,先等等成績出來,可以通過志愿填報改變命運的,志愿填的好,也能把分數(shù)的損失給找回來的。
后來,的確在他出分后,我通過指導他的志愿填報,讓他進入了一所他心儀的大學,后來他就心滿意足地去上大學去了,沒有再想復讀的事。
順便說一句,他出分的成績是570分,沒有他想象得那么差。
這也再一次證明了高考這件事的“戲劇性”和偶然性,那么咱們的確就不必太看重孩子的高考成績,也不必讓孩子那么看重這個成績,非要想著考到多少分。
那樣的話,反倒會讓孩子壓力很大,容易緊張,造成考試發(fā)揮失利了。
包括前面提到的那位去年高考考了700分的四川考生,也是一開始對于考試成績患得患失,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總想證明自己”,就導致考試容易緊張,會出現(xiàn)一些低級錯誤。
后來,他也是調整了心態(tài),把高考當成一次平時考試,反倒能發(fā)揮出最高水平,取得最好成績了。
04 如何幫助孩子調節(jié)心態(tài)
那么,我們如何讓孩子對于考試保持良好心態(tài),不那么緊張呢?
就在于要淡化孩子對于高考結果的擔憂。
孩子們對于考試容易緊張,就是因為太看重考試結果,以為是“一考定終身”,成績不好就進不了好大學,進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等等。
這方面,也往往來自于家長和一些老師的影響。
很多家長就是這樣的觀念,為了督促孩子學習,就總是給孩子強化一定要考好,考好才有出路這樣的思想,自己就焦慮得不行,自然就給孩子會造成很大壓力,讓孩子在考試時容易緊張。
殊不知,越是這樣,越容易讓孩子考不好。
其實,大家要知道,并不是高考成績決定人的命運,而是我們對于未來的規(guī)劃和不斷的選擇與努力,在決定著我們的命運。
高考成績,只是眾多影響我們命運的因素之一,并不決定所有。
實際上,如果各位經歷過高考,就會知道,高考成績在你人生中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弱的,大概在15到20年之后,甚至對于有的人來說是5-10年之后,當年的高考成績就不再有什么效力了。
你會發(fā)現(xiàn),并不是當年高考成績越高的人,就“混得越好”;也不是說當年成績不夠好的人,就沒有前途。
所以,還是要著眼于孩子的長遠規(guī)劃,考慮好孩子高考后的志愿填報怎么選擇。
如果能做好孩子的長遠規(guī)劃,也能明確孩子后來的志愿選擇,就不會太依賴孩子的成績了,也不必讓孩子那么在意成績了。
不那么在意,舉重若輕,才能發(fā)揮得更好,考出更好分數(shù)。
05 如何避免浮躁心態(tài)
另外,除了考試心態(tài),各位家長也要注意一下孩子在高考前的學習心態(tài)。
昨晚直播結束后,我跟一個高三學生電話交流時,他告訴我,現(xiàn)在他們同學中就有一種浮躁的心態(tài),反倒不能靜下心來學習了。
我就給他分析,這還是因為大家把高考看得太重,認為之前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這次考試,如今這次考試就要到來,也就要解放了,所以會有一種期待黎明那種興奮,同時也可能會感到時間不多了,學也沒什么用了,就干脆有些放任自己。
其實,這還是不夠有規(guī)劃的表現(xiàn)。
如果你有對于人生的整體規(guī)劃,有自己的長遠打算和明確方向,就不會把高考看成了努力的終點,不會認為高考前的學習是一種苦役,高考結束就是解放,而是會把高考前的學習放到整個人生中,知道這只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而已。
同時,也不會認為這個人生旅程太艱辛,而是會朝著自己向往的方向和人生角色,自然去努力,并不感覺累。
比如,這個同學表示想當一個老師,我就告訴他,在目前的學習中,就可以想象自己未來要做一個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要給學生傳道受業(yè)解惑,那么要怎樣要求自己呢,要學到什么程度呢?
我當年在高三的時候,也是想當一個老師,就這樣來激勵自己的。
這樣的學習自然就不容易浮躁也不會容易累了。
你說呢?
所以,說到底,各位家長,咱們真的要懂規(guī)劃,從長遠規(guī)劃來看待孩子目前的學習和高考,這樣也會給孩子更大力量!
今晚8點的直播(視頻號“任煒老師”),我就來跟大家分享:如何幫助孩子調整考前心態(tài)?
歡迎大家預約參與。
P.S.生涯規(guī)劃、高一選科、志愿填報、中學規(guī)劃、大學規(guī)劃、考研就業(yè)等方面問題,皆可通過在我的公眾號“任煒老師”回復關鍵詞獲取相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