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嘉兒的事業(yè)轉折點——不插電
牛姐瑪麗亞·凱莉在出道到97年《Butterfly》發(fā)行前這個階段都可以叫“嘉兒”,縮小范圍的話白日夢要單獨算,畢竟到白日夢無論是vocal還是形象都有了大的變化?!凹蝺骸边@個時段通常與歌喉的一鳴驚人和商業(yè)的一飛沖天相聯系,不論是拿下兩座格萊美后連冠11周、拿下四首冠單并且成為當年專輯年冠(這點音樂盒、白日夢和釋放都沒做到過)的同名出道專,還是全球開花的音樂盒,商業(yè)很slay。
但實際上從同名到音樂盒的大爆這條路并沒有那么好走。在1991年,當同名熱度還沒下來的時候,她急急忙忙地發(fā)了《Emotions》。出道最開始,嘉兒因為渾厚的胸聲和音樂風格的相似被媒體拿來和惠姨相比,但我們都知道的是,牛姐是一個自我表達欲非常強的人,她是不愿意自己被視作somebody else的,所以她使出渾身解數奉獻出《Emotions》這張炫技專,讓人意識到她跟惠姨是兩個人。從長遠的角度來講,樹立起獨特的自我對于一個藝人歌唱生涯的長青來講是很重要的,但負面在于,當自己的商業(yè)還沒站穩(wěn)腳跟的時候就發(fā)這樣一張專輯證明自己,實際上是很險的。再加上兩張專輯熱度互吸,這張專輯成績不好還拉胯大姐。這張專輯的最高位也才第4,實際上打了四首單曲(如果把92年格萊美上那首驚為天人的《If it's over》算上的話)。首單《Emotions》攜著上一專的熱度加上令人驚嘆的聲樂過山車,連冠3周,二單《Can't let go》因為單曲斷貨卡二,三單《Make it Happen》只排在第5,對于當時出道后只拿冠單的她來講可是實實在在的滑鐵盧,雖然第五也是很好的成績了,《If it's over》甚至根本沒進榜。當時的她,大有“曇花一現”的勢頭。

再者,出道之初老山羊把她保護的很好,在公眾面前的披露基本是完美的。他一早就發(fā)現牛姐嗓子很脆,沒辦法唱太久,所以除了上節(jié)目打歌之外,沒開過演唱會。而牛姐又在《Emotions》里展現了變態(tài)的聲樂難度。這種情況下,評論家潑了商業(yè)成績之外的另一口冷水——你不具備開演唱會的能力。從牛姐幾十年的歌唱生涯里,我們發(fā)現這個說法實際上不完全有問題,因為牛姐嗓子實在很脆,就算有很科學的發(fā)聲和技術也支撐不了密集的消耗。最近牛姐的聲樂表現實在是慘不忍睹了,這也使得我關注的vocal圈有不少人在重新“修正”關于她的評價,畢竟在一眾她的后輩無數次糟蹋嗓子卻還能比她同年齡更堅挺的時候,關于她的本錢好不好、她的技術好不好之類的評價經歷再一輪崩塌和重建。但不管如何,她有著唱片史上最輝煌的聲音之一,但她的嗓音一專一換,續(xù)航能力有些差,還極不穩(wěn)定,就比如韭菜盒巡演LA場的前一晚還能slay,當晚卻慘不忍睹。而這種不穩(wěn)定和身心狀態(tài)均有關系。牛姐內心里一直住著一個希望獲得認同,對自己的表現十分在意的孩子,她的心理狀態(tài)也極度影響她的現場表現。
但演唱會對于一個歌手的生涯來講又是十分重要的。唱片賣錢才能有能力開啟巡演,否則就只能跟著公司的要求去別的演出賺外快(歷史上很多叫好不叫座的音樂人都是這樣養(yǎng)家糊口的)。演唱會對于歌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收入,尤其在一個賣音樂已經是虧本買賣的時代,去看收入前十的音樂人,不是有副業(yè)就是大頭在巡演。而巡演對于唱片賣得好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惠姨的首專和二專,以及一眾搖滾樂隊的專輯賣得好,背后都離不開巡演。再者,歌手的形象也和巡演相關??傊?,具備開演唱會的能力,對于成為頂級的商業(yè)歌手來講至關重要。牛姐再會創(chuàng)作,她也不是獨立歌手,她的商業(yè)對她的地位加成非常大。而她的職業(yè)生涯中演唱會收入是相當薄弱的一環(huán),甚至拉了她后期很大的后腿。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剛剛崛起但遭遇些許頹勢、極具需要穩(wěn)定地位的人需要做些什么來延續(xù)自己的歌唱道路呢?MTV Unplugged(下稱“不插電”)是個非常好的機會。牛姐在1992年3月25日,在不插電節(jié)目上唱了七首歌。這個節(jié)目的意思簡單來講就是不用插電的樂器,只用原聲樂器和和聲等方式來詮釋音樂,所以對于改編能力和演唱能力來說都是不小的要求。在牛姐之前,就有柯本等音樂人非常知名的演出。所以,對于牛姐來講,上這樣一個節(jié)目,有了多重的好處,既能鍛煉自己的演唱會能力(算得上是個小型演唱會了),也能完成一次好的大眾披露,證明自己的歌唱能力。
不插電當晚實際的聲樂表現是比較慘烈的,可以說達到了嘉兒時期的第一次倒嗓,擠卡等問題層出不窮,就連《I'll be there》的F5連擊也離不開修音的潤色,未修音十分干澀。但最終,老山羊負責出來的成品還是相當不錯的。這個演唱會成功到什么地步呢?成功到幾乎我讀到的每篇當年知名的評論文章和近年的回顧文章都對這次演唱會贊不絕口。

這場演唱會接下來的商業(yè)表現也是很精彩的。首先是翻唱《I'll be there》的單曲被緊急要求發(fā)行,而且在沒有什么推介的情況下先是空降13名破了單曲空降紀錄,再是直接登頂成為她的第6首全美單曲,一掃之前的商業(yè)頹勢。這首單曲也是牛姐第一首打開全球市場的歌曲,在加拿大奪冠兩周,荷蘭三周(荷蘭的第一首冠單)、新西蘭五周(新西蘭的第二首冠單)并成為當時牛姐在英國(peak2)和澳大利亞(peak9)最成功的單曲。此外這首歌還打入了歐洲絕大市場的前二十,而這是她先前的歌曲所未能做到的。這為《音樂盒》能夠在全球的大爆做了一些鋪墊,北美以外的人開始意識到牛姐的存在。
這首歌的成功也讓唱片公司決定把整場演唱會收錄進CD和DVD發(fā)行,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只收錄7首的EP最高位是季軍,超過了《Emotions》。獎項方面牛姐也在這個era拿了2座全美音樂獎,提了格萊美和靈魂列車音樂獎,呈現出很好的勢頭,這些都繼續(xù)鋪墊著音樂盒的成功。
關于不插電,雖然未經包裝的它有許多不足,但不插電時期的她的確是將自己的魅力開到了full display。之前人們只能從有限的MV和電視表演中看到她,大眾被她吊足了胃口,但對她的了解還不深,而她當時的唱片炫技居多,歌曲本身動人的能力還有待提升。不插電則完美地補上了她先前留下的缺憾。在不插電的音樂編排下,她的嗓音魅力以一種質樸、純粹的方式展露出來,洗去了歌曲原本編曲中迎合潮流的年代感和功利心,具備跨越時空的魅力,而她的自信和從容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true star pres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