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模因:傳播的“強噪音”

前言

逆模因(antimeme),一個在基金會里發(fā)揚光大的概念,為許多人所演繹。只是,目前文章里,有很多逆模因文都是從記憶方面入手,而這個題材本應(yīng)該還有更多可擴展的方向。
因此,本文將簡要談?wù)勔幌聜€人的理解,試著說明一下逆模因是什么、逆模因效應(yīng)是如何形成的,以期為該題材的感興趣之人,明晰在創(chuàng)作一個逆模因項目時,如何安排其異常效應(yīng)。不過,在了解什么是逆模因之前,首先要明白何為模因。
模因

現(xiàn)實中的模因(meme),是文化的基本單位。模因效應(yīng)則是,思想、行為、風(fēng)格、觀念、習(xí)俗等文化現(xiàn)象,通過誘發(fā)受傳者模仿的方式在人際間傳播的這一現(xiàn)象。此概念最早出自理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對其的描述是:“正如基因通過精子或卵子從一個個體轉(zhuǎn)移到另一個個體,從而在基因庫中進行繁殖一樣,覓母(即模因)通過從廣義上可以成為模仿的過程從一個大腦轉(zhuǎn)移到另一個大腦,從而在覓母庫中進行繁殖。”
而道金斯又稱,模因會搶占“無線電和電視時間、廣告面積、報紙版面以及圖書館里的書架面積?!边@顯示了模因的另一些特性:依靠媒介、主動性、擴散性、排他性。另外,在現(xiàn)實中,人們從媒介中主動或被動獲取模因的時候,可能會因各種原因,就去曲解模因或改變/增加了模因的內(nèi)涵,使之產(chǎn)生差異的迭代。
總之,模因承載著某種可誘發(fā)受傳者模仿復(fù)制自身的文化、思想、理念之類的信息體,其特性會促使其被積極地通過各種渠道對外擴散,以讓某種文化為其他人所接納,然后對方也成為下一個人的傳播者,而其中的所指內(nèi)涵則可能在擴散和人與人的多級傳播之間產(chǎn)生了差異。顯然,這就涉及到了信息傳播的相關(guān)理論,我們可以引用一下傳播者-媒介-受傳者模型來清晰地看一下其流程。
傳播


由圖可知,一個信息的傳播,需要傳播者首先整理信源的信息(傳播者可以是信源。而傳播的動作,可以是主動也可以是無心的。),在明確傳播信息的目標(或者不設(shè)特定目標,但信息發(fā)送出去后有可能對象來接受。)后,將這個信息加工成某種形式的資訊,將其編碼入諸如文字、顏色、聲音、體勢等符號之中,接著通過某種渠道,利用某種媒介擴散開來。然后受傳者用感知器官接受資訊后,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并結(jié)合伴隨文本),將信息的表現(xiàn)形式(資訊符號)進行解碼,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解讀信息,并對其作出反應(yīng)(注意,模因是文化單位,承載著某種信息,也就是說,基金會里的模因并不是某種讓你見到就長翅膀的東西,而是讓你以為自己長了翅膀的事物。)。
用現(xiàn)實的例子便是:某人想到了一個辱法笑話,然后做成了一張關(guān)于法棍的梗圖(梗,本字“哏”,在網(wǎng)絡(luò)用語中即是模因的一種,對應(yīng)英文里 meme 一詞(沒錯,meme 就是模因的英文名))發(fā)布到微博上。沙雕網(wǎng)友一看到法棍就知道是個辱法笑話,覺得有趣,便將梗圖發(fā)給Q群里。Q群里的其他沙雕網(wǎng)友認為太有趣了,便模仿梗圖的構(gòu)圖,做了新的梗圖。然后有的人看到不知道是幾手的梗圖后,因圖片太模糊而看錯成是色情笑話。
正如上文所說,信息可能在傳播過程中因各種因素發(fā)生差異,令自身內(nèi)涵(/意義)改變。在這里,我們把這些干擾信息傳播的因素統(tǒng)稱為“噪聲”。其就像是英語廣播中干擾考生聽力的喇叭電磁音一樣,干擾著信息的傳播。而如果噪聲過于強烈的話,考生就會根本聽不清楚聽不明白廣播里到底講了什么,然后滿腦子里都在想著這件事反而想不起知識點,或者看漏了知識點,只好在出了考場后就跟別人吐槽自己聽成了什么什么)萬一對方也聽成這樣,讓兩人認為自己做對了,就有意思了。)。而若噪聲聽多了,甚至還可能習(xí)以為常,不覺得噪聲突兀了,乃至下意識地當噪音不存在。
簡言之,聽力原本所廣播的內(nèi)容被無意義的噪聲所掩蓋,且該噪聲嚴重干擾著考生的思路,甚至其有時會不以為意——顯然,這種“噪聲”與基金會里的“逆模因”的表現(xiàn)形式很相像。如果說模因是文化的傳播的話,那么逆模因就與此相反,是信息的收斂。所以現(xiàn)在,我們可以依此給逆模因下個定義。
逆模因

定義:
逆模因就是嚴重影響原信息在傳播中的完整性,乃至將傳播直接打斷的“強噪音”,及其所形成的附加在原信息上的干擾信息(原信息,即信源發(fā)出的對于某些客體,在某種程度上有實際意義的信息。這一信息存在被利用的可能。
干擾信息,相當于:
不是信源有意傳送,而附加在信號上的任何東西。
? ? ? ? ? ? ? ? ?——(美)沃納·賽佛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yīng)用·第四版》
注意,此時原信息多與逆模因同出一個信源。也就是說,信源故意發(fā)出噪聲來掩蓋自己外泄的信息,主動自我收斂。這便是所謂的“自我保守的秘密”。
因而干擾信息在此處,可以重新定義為:
任何摻入并影響有實意信息傳播的相對無實意的信息。)。
逆模因特性:
逆模因能擠占原信息的傳播生態(tài),使之被消溶(也可以理解為被中和,偏差一點則是吞噬,總之令原信息“變質(zhì)”或消失,或者說被沖淡和破壞,等等。)或遮蔽;也可在污染原信息后,及所衍生的干擾信息一樣擴散(嚴格來說擴散的是干擾信息。但實際寫作中,干擾因素(逆模因源)也混淆進了,所以不必嚴格區(qū)分,故本文將二者統(tǒng)一視為逆模因。),傳播相對某些受傳者來說的無意義或?qū)嵲谖:?所謂“刺耳的噪聲”,能對接收者產(chǎn)生實質(zhì)上的傷害。)的干擾信息。同時,其自身及其影響下的原信息,多具有不被察覺或令人不以為意(就如眼睛實際上是被鼻子阻擋了一部分視線,但大腦已經(jīng)將該情況處理得若人不刻意關(guān)注的話,會忽略這一部分的影響。)的特性。
逆模因效應(yīng):
逆模因特性令原信息在原傳播流程中,出現(xiàn)失真、遮蔽、丟失、消溶等的情況,就是逆模因效應(yīng)。
逆模因?qū)嶓w:
發(fā)出這一“強噪聲”的實體,就是逆模因?qū)嶓w(逆模因與逆模因怪獸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阻斷信息的因素及干擾信息本身,后者是擁有阻斷信息能力的怪獸。)。
了解到逆模因的定義后,我們可以針對傳播過程中的每一階段所產(chǎn)生的噪聲的表現(xiàn),來給逆模因分類。各位可以在創(chuàng)作逆模因相關(guān)作品的時候,可以想象自己的逆模因項目將干擾傳播的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樣或許對于文章要寫什么怎么表現(xiàn)會更加清晰。
對象
傳播者一開始就能完全收斂自身的信息,或是遮蔽其他事物的信息,使之不對外擴散,則會形成完美的逆模因。當然,完美逆模因不好寫,因為這樣會陷入一個困局:既然它可以完全消失在世人眼里,那么它是怎么被發(fā)現(xiàn)的呢?不完美的逆模因,會在干擾傳播環(huán)境的過程中,產(chǎn)生新的信息,留下蛛絲馬跡。
正如暗物質(zhì)一樣,雖然其本身不能被人類直接觀測到,但可以通過引力透鏡效應(yīng)等旁敲側(cè)擊的手法推測出其存在。在基金會里,很多逆模因文的表現(xiàn)形式是,有人在“熟視無睹”中忽然感覺到不對勁,然后從大量物資消耗、MTF永遠不滿員等地方,意識有什么東西迫使基金會產(chǎn)生額外的損耗,進而突破信息繭房,推測出逆模因的存在。
傳播途徑
封死信息可能擴散的途徑,便可阻止信息傳播,茲不贅言。
媒介
媒介是傳遞信息的中介之物,或者現(xiàn)代一些,媒介即信息。逆模因?qū)嶓w可以改變媒介的性狀,讓媒介上所附帶的信息不被各類儀器及工具觀測到。就像電磁干擾信號,使電視機花屏;又像砸壞手機屏幕,讓人得不到里面的東西。有些逆模因?qū)嶓w,就是通過直接摧毀任何記錄其自身信息的事物,諸如儲存器、紙質(zhì)文本、乃至受傳者的記憶或肉身,來做到其信息不傳播。
注意,逆模因?qū)嶓w封死傳播途徑、破壞媒介的行為,本質(zhì)上不屬于逆模因效應(yīng),掩蓋這些行為痕跡的行為才是。也就是說,正如對象一節(jié)提到的,遮蔽、消溶原信息過程中會留下痕跡信息,而逆模因則會進一步將這些痕跡信息遮蔽或抹去,以避免潛在的傳播。
接受信息
認知危害
人通過感知來接受信息,并將信息導(dǎo)入大腦去進行處理。此時,若信息過大而錄入不及時、信息附帶認知危害或者別的什么等等,都可以造成人對其忽略、忽視(就如看慣了路邊景色卻沒注意到多了警告牌,一種下意識的忽略。)乃至無法察覺或其他情況,導(dǎo)致信息的流失或失真等結(jié)果,從而形成逆模因效應(yīng)。
PS: 此處的認知危害一般不是指標簽所說的認知危害。
認知危害(cognitohazard) - 被傳統(tǒng)五感感知到時帶來危害的收容物。應(yīng)與聽覺影響,味覺影響,嗅覺影響或視覺性配合使用。
事實上,按標簽指導(dǎo)的解釋,標簽的“認知危害”應(yīng)該翻譯為“感知危害”。在感知到信息的那一刻中招,和在知道或理解信息(認知)后再中招是有區(qū)別的。認知可以通過感知形成,也可以通過記憶什么的形成,所以認知危害和感知危害是相交而非包含的。而模因按理來說,相比感知危害更接近認知危害。盡管如此,在實際寫作中并沒有嚴格地體現(xiàn)。
記憶危害
記憶比較特殊,可以看作是接收信息后,對信息的映射之物。其也是原信息在大腦里被部分儲存、調(diào)用、處理、再儲存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變化后所形成的迭代信息痕跡。以夢境為例,日有所思,而留痕跡。在睡眠中,大腦會(無心地)整理破碎的思緒殘余,而其整理過程則具象為夢境。然后夢醒之時,大腦會將這些“無用之信息”,從臨時活動內(nèi)存中刪除,讓人難以想起來。此時,夢境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帶有逆模因效應(yīng)的記憶信息,其大部分會自我收斂,被大腦這個既是夢境信息源又是逆模因?qū)嶓w之物,當做無用信息處理掉了,盡管有人會認為夢境是某種神秘學(xué)啟示。
記憶影響,是基金會里最為常見的逆模因效應(yīng)表現(xiàn)。以逆模因開山之作055為例,明明人都可以直接或間接觀測到它,且文件上都能記載它的信息了,但人還是在離開觀測后,疲憊地失去對其的認識。人員接受了信息,但無法留存或調(diào)用相關(guān)記憶。
提示
此時的逆模因具有認知危害/記憶影響,但不代表具有認知危害/記憶影響的事物就是逆模因。逆模因首先是一種主動擴散的干擾,其本質(zhì)上是信息傳播的反面,在群體間相互傳播“噪聲”以遮蔽原信息,或者直接消溶原信息;而一般的認知危害/記憶危害,直接點對點地作用于特定的受害者,大多情況下不會同時具有主動性、收斂性、指向性、擴散性。
另外,逆模因和模因一樣,并不是會現(xiàn)實扭曲的東西。也就是說,逆模因可以讓別人徹底遺忘掉一個人(有種爭論是,人們依靠什么而被他者記憶?物品攜帶的意義是否就是人賦予的意義?一個人的存在痕跡被抹去,那么他是否就不存在了呢?),但不會將對方的存在性抹殺。要抹殺的話,請直接當做是逆模因?qū)嶓w的另一個能力(當然,如果設(shè)定里,世界本體是信息的話另說。)。
編碼解碼
信息熵的繁復(fù)度與編碼形式的繁復(fù)度,是影響人們理解信息的重要意義之一。正如一篇文言文,既不分段也不斷句,還用詰屈聱牙的句式和生僻字多義字,這無疑給閱讀者造成很大的障礙,乃至解讀錯誤。
逆模因?qū)嶓w可以將自身外散的信息,進行某種加密/偽裝,將之逆模因化,讓接收者無法理解,或不對其重視而在失去刺激后“遺忘”,乃至可以像發(fā)一個帶有病毒的壓縮包,一經(jīng)解壓就燒掉人的“中央處理器”——沒錯,說的就是所謂的“不可名狀”的存在。
超模因
超模因,即是同時具有逆模因和模因的特性之物,聽起來很矛盾不是?這個在不安馬戲團里出現(xiàn)過,表現(xiàn)為喜歡馬戲的人會看到馬戲團海報知道其要來,而懷有敵意的客體如基金會則會被屏蔽——說白了,這就是種對信息、對受傳者有選擇性傳播的事物,可以歸到此類中去。
為什么呢?舉個現(xiàn)實的例子,以前有過圖片“種子”,就是一張圖片里面可以在解碼后獲得種子鏈接。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就是一張普通的圖片,但對于老司機來說就輕車熟路了。
反應(yīng)
信息不可避免地被人知道并理解了,但人未將其表達出來。比如你知道了一個驚天大秘密,你不打算說,乃至強迫自己忘記,以免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又比如,你想說,但無法組織語言,別人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想說什么,就像是中了什么咒語一般。等等。逆模因?qū)嶓w可以阻礙別人對其污染的實意信息做出反應(yīng),在文中多以認知不協(xié)調(diào)出現(xiàn)。
要是實在看不懂可以看看下面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