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 ? ? ? 如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依然在世界范圍內蔓延,疫情之下,世界經濟發(fā)展低迷,各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斗爭日趨激烈,不少發(fā)展中國家因基礎較差而陷入了混亂與動蕩之中,不少人的生命健康也因疫情而受到威脅,而這情景在380年前的明朝末年也曾出現,這就是電影《大明劫》的創(chuàng)作背景。
? ? ? ?電影以1642年——大明王朝崇禎15年為背景,當時全國瘟疫橫行,十戶九死,全國籠罩瘟疫的恐怖陰影下。同時,明朝江山內憂外患,外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和滿清的入侵,內有全國瘟疫橫行。崇禎皇帝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將關在死牢內的孫傳庭將軍釋放出來,帶兵攻打李自成??墒侨珖烈邫M行,身強力壯的士兵紛紛病倒,幾天就不治身亡。軍營里面的運尸車一趟一趟的將將士們的尸體運走。江湖游醫(yī)吳又可臨危受命,大膽提出對《傷寒論》的質疑,提出自創(chuàng)一套的祛病方法,創(chuàng)立《瘟疫論》。然而大明江山的腐朽已到了不可醫(yī)治的程度,即使有再優(yōu)秀的將領,再醫(yī)術高明的醫(yī)生也無法挽回大明帝國的去勢!真可謂大明劫,劫數難逃??!
? ? ?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同樣對現代有著舉足輕重的啟示,盡管我國現在通過龐大的醫(yī)療資源和廣大醫(yī)務人員的努力,以及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逐步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但鑒于疫情已經全球蔓延,美國、歐洲、日本等發(fā)達國家新增病例連續(xù)增加,不少人會因收入差距懸殊而無法打到新冠疫苗,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在疫苗分配上也會產生種種差別對待,可見,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產生的影響遠比明朝時期的瘟疫還要深遠。
? ? ? ? 明朝,作為最后一個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368年建立,隨著朱元璋驅逐蒙元勢力完成全國(僅指關內)統(tǒng)一,而后經歷前期的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奪權后的一系列政策,加上北伐蒙古、東收女真、南征安南(越南),開創(chuàng)政治鼎盛、萬國來朝的永樂盛世局面,明朝此時達到實力巔峰。明仁宗和明宣宗兩位皇帝在政治上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仁宣之治”,讓明朝延續(xù)了永樂盛世的輝煌。但明英宗時期經歷土木堡之變后,明朝開始由盛轉衰。嘉靖皇帝時期外部受到日本倭寇襲擾、北方蒙古連年入侵(庚戌之變)、葡萄牙人占領澳門,內部因其崇道不理朝政,奸臣當道,政治昏庸無能,軍事荒廢,國家危機初顯,但由于嘉靖皇帝始終牢牢把握大局,時刻控制著文官集團,防止其做大,加上徐階、戚繼光等人的付出,才沒有發(fā)生較大的混亂和動蕩,而隆慶帝雖有開關和放松海禁等措施,卻因在位時短沒有取得明顯效果,萬歷帝雖然歷史上尤其是史書(其實《明史》是清朝編寫的)里的口碑不佳,也確實犯過不少錯誤,但從其萬歷三大征(寧夏之戰(zhàn)、萬歷朝鮮戰(zhàn)爭、播州之戰(zhàn))等軍事行動、萬歷中興以及對朝政的把控來看,他并不是一個無能的皇帝,盡管因用人不當導致的薩爾滸大敗讓明朝失去了主動權和進攻權,但事后萬歷帝力排眾議選擇熊廷弼鎮(zhèn)守遼東并且至死都支持熊廷弼上可以看出他其實不昏庸和無能。真正讓明朝陷入萬劫不復的狀態(tài)恰恰是萬歷帝死后,他死后,朝政混亂,黨群紛爭不斷,遼東局勢頓時惡化,沈陽、遼陽等遼東重鎮(zhèn)失守,盡管明熹宗在位期間明朝在遼西取得了寧錦大戰(zhàn)的勝利,并且大力撥款用于軍事,提拔魏忠賢等來短暫壓制文官的勢力,卻不能改變明朝在關外的被動局面,崇禎皇帝即位后,農民起義爆發(fā),全國范圍瘟疫爆發(fā),袁崇煥等忠臣也被其賜死,明軍在松錦大戰(zhàn)的慘敗讓明朝從此丟掉了關外,內憂外患的背景下,朝內文官集團日益膨脹,連皇帝都不能控制了,政治極度腐朽不堪,正如《大明劫》所說的大明江山的腐朽已到了不可醫(yī)治的程度,在如此內憂外患之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當崇禎皇帝在北京郊外的煤山自盡殉國時,或許是他身為天子的唯一選擇。而明朝的滅亡,加上1644年滿清入關,華夏大地被滿清統(tǒng)治的陰霾籠罩,漢族也由此深受屈辱,直到1912年才完成推翻封建王朝的任務。
? ? ? ?影片中,有一句對話值得深思——孫傳庭:“你覺得,我大明朝氣數已盡了么?”吳又可:“自古王朝,始興終亂,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劑猛藥可以醫(yī)治?!钡拇_,1642年的明朝已經是風中殘燭,已經根本無力回天了,面對開封戰(zhàn)事,崇禎帝連連催促孫傳庭南下解開封之圍,但軍營中依舊有百十病號。大軍不能把他們帶走,也不能留人照看,當地無力供養(yǎng)。于是最終的解決方案就到來了:燒殺。吳又可眼看自己的醫(yī)治即將成功,卻換來這樣一個結果,欲哭無淚。孫傳庭說:要知輕重。吳又可說:我是一個不知輕重的人。也許對醫(yī)者來說,人命確實是無法以輕重衡量的,但對一個封建王朝來說,可以。明朝,也就這樣把自己作死了。
? ? ? ?補充一些歷史知識,1642年,孫傳庭赴潼關編練部隊,以解開封之圍,但禁不住崇禎帝催促,倉促出兵,于郟縣被李自成大敗,退回潼關,這時崇禎帝又再加孫傳庭兵部尚書銜,要求其再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zhàn),適時孫傳庭剛逢大敗,手中有大量新兵,作戰(zhàn)經驗不足,實不宜出戰(zhàn),但深知明王朝內部爭斗和腐敗的孫傳庭卻說道:“大丈夫豈能再度對獄吏乎!”再次兵出潼關,柿園之役戰(zhàn)死沙場。讓人不禁想起幾年前的松錦之戰(zhàn),洪承疇、吳三桂步步為營,本已有扭轉局面之勢,然而崇禎帝催促速戰(zhàn)速決,使這場最后的明清大決戰(zhàn)以明軍慘敗告終。在歷史上,薩爾滸大戰(zhàn)中楊鎬因萬歷帝和文官的百般催促下令4路大軍并進,結果因兵力分散、各路軍沒有有效配合導致三路喪師,最終招致薩爾滸大敗。歷史這東西,真是驚人的相似與諷刺,或許崇禎帝并非無能,只是運氣和能力讓他無力回天,更重要的是時代背景讓他已無法作為,畢竟明朝已經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也。
? ? ?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其時代的局限性,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描述的: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每個人身處在一個時代中,既能享受這個時代所帶來的紅利,也要面對這個時代所隱藏的隱患。在面對時代潮流滾滾向前時,不妨回過頭來回顧一下歷史,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這樣方能更好在時代的潮流中尋找前進的道路。
? ? ? ? 以上僅為自己觀看《大明劫》的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