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膩
念樓學短20
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2
玉石不經(jīng)過切削打磨,不能制成精美的玉器;人不學習,不接受教育,不會懂得知識、明白道理。但人和玉石畢竟有所不同,玉石即使不經(jīng)過加工,也還是玉石;人卻有活的生命,本性自然要發(fā)展,要變化,要適應環(huán)境。也就是說,人是生來就需要學習的。
人如果不學習,不自覺接受教育,便無法使自己變好,無法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有用的人,甚至還會變壞、墮落,迷失自己的本性。
這一點,總要時時記住才好。
3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4
蘇洵《名二子說》,說的是他給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取名的用意,全文如下:
車輛的各部分——輪、頂、底盤,等等,都有作用,都不可缺。只有軾——車廂前那根橫木,似乎沒什么大用處;但若去掉它,看起來便不像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啊,我愿你在人們眼中,不要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
車都得在轍——車道上才能走,講起車輛做的工作,卻不會提到車道;可是,車即使翻了,馬即使受傷死了,車道也不會受連累。無大福者無大禍,轍啊,愿你一生平安。
5
這則短文,說的是這個“文學之家”的家事,卻表現(xiàn)出了生活的智慧和父子間的親情。蘇轍兒時一定聰明絕頂,父親怕他鋒芒太露,長大了到社會上會吃虧,所以寧愿他放低姿態(tài)。蘇軾則根器更大,更深厚含蓄,父親怕他太“不外飾”(不愛表現(xiàn)),所以希望他要進取。
6
吳世英嘗語予.治大國若烹小鮮.是有二義.蓋自寬厚者言之.則曰宜勿煩擾.自刻薄者言之.則曰當加咸酸.予知其戲.因語之曰.太史公所謂.申韓刑名慘刻.皆原道德之意.無乃是乎.
7
吳世英曾經(jīng)對我說:“老子講的‘管理大地方,就像煎小魚’,這可以做兩種解釋:主張‘從寬’呢,就是不要多翻動,免得將魚皮魚肉弄碎;主張‘從嚴’呢,就是為了出味道,得多放姜醋加辣椒?!?/p>
我知道,他是在用玩笑話講道理,便對他說:“難怪司馬遷寫《史記》,要將老子、韓非合傳,原來法家強化專政的理論,還可以從《道德經(jīng)》中找根據(jù)啊!”
8
郁離子曰.小人其猶膏乎.觀其皎而澤.瑩而媚.若可親也.忽然染之.則膩不可濯矣.故小人之未得志也.尾尾焉.一朝而得志也.岸岸焉.尾尾以求之.岸岸以居之.見乎聲.形于色.欲人之知也如弗及.是故君子疾夫尾尾者.
9
不正派的人,就像一團熟豬油,看上去又白又潤澤,一點也不難看,若是沾上手,便膩膩糊糊,洗都洗不掉了。
這種人在沒有得志的時候,總是低聲下氣,對人顯得十分順從;一旦得了志,便立刻由低姿態(tài)變?yōu)楦咦藨B(tài),頭也抬高了,嗓門也變大了,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成了角色。
正派的人,是不會愿意跟不正派的人為伍的,其實亦無須看到他們的后來,在他們唯唯諾諾、
打躬作揖的時候,早就會深惡而痛絕之,絕不會沾上手,等著他們“一闊臉就變”。
朱批:
這不就是傳說中的油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