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打卡】21.10.17西方哲學史 康德篇

西方哲學史 康德篇 閱讀扎記

本次在原來閱讀羅素版《西方哲學史》的基礎上,重新閱讀鄧、趙兩位教授的《西方哲學史》,希望能夠補上闕漏,更加全面的了解西方哲學的發(fā)展脈絡,及幾位大哲主要思想。(最近還聽了張志偉教授的《康德的哲學革命》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341117Rc這個講座,也做鞏固之用)
我將康德作為自己閱讀的第一個重點??档率堑聡诺湔軐W的創(chuàng)始人,生于一個馬鞍匠家庭,家境拮據(jù),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做家庭教師,1755年謀到了母校的編外講師的職位,直到46歲才成為哥尼斯堡大學教授(我覺得其實這也不是很晚),一直未婚,不信宗教,也從沒出過遠門,但是知識淵博,精通天文地理。
康德的哲學分為兩個時期“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前批判時期提出了“星云假說”,這里主要記述“批判時期”。
“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在當時的時代中面臨著休謨懷疑論的挑戰(zhàn):現(xiàn)象背后是否有一個不變的實體,我們不知道;我們所認為的規(guī)則和法則(因果性、必然性等)都不能說是客觀實在的,只是思維的習慣;一切從經驗或主觀觀念推出客觀實體的存在的做法是無效的。也就是我們總是在被動的接受,我們所做的判斷、認識都不能說是真的,主體失去了自由。而康德所做的反抗就是將現(xiàn)象和自在之物區(qū)分,主體和客體的位置顛倒,本身是客體影響主體,主體是被動的接受一方,而現(xiàn)在是客體受主體的認識形式的規(guī)定,這體現(xiàn)了先天的普遍性??档掠謱⑷说恼J識分為了感性、知性和理性(知性理性一般通用),感性是人被動接受的認識能力,知性是產生概念來進行判斷的能力,理性是利用范疇進行推理的能力,感性能夠接受外界的現(xiàn)象,知性通過感性獲得的現(xiàn)象做出判斷,理性再通過知性進行推理,這樣又體現(xiàn)了后天的經驗性。
我覺得最讓我感觸的是康德的道德哲學,所謂道德律,它讓我感受到我的人生起碼是嚴肅的,是有追求的,不是充滿了由感官感受拼湊起來的體驗。我要讓自己的行動準則就像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一樣,將人作為目的,即使在行動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否定自己,但是那一份對于本能的沖動和驅使讓我知道這是我的義務,是我的應有之行。
最后,康德為了引導人從自然人向道德人過渡,提出了自己的美學理論。在此不想談康德是怎么引導的。美不是一個事物本身所有的屬性,而是一種評價、一種反思,是我們所有人都具有審美的主觀普遍性。我們欣賞美不需要概念的修飾,太多的定語只會讓人感到虛偽。在景色之外觀賞,讓人感到“美”,而當我們走近后我們則感到崇高。
隨便寫寫,僅作自己的記錄。
當自己迷茫、焦慮的時候,問問自己的內心,它想向哪走就往哪走吧,即使這是一種“心的規(guī)律和自大狂”,但是總得做出選擇,只有走出一步才會有第二步,勇敢的將自己投射到未知的未來,也許會未來會比較精彩,也可能會摔的比較慘,總得生活。
好想安安靜靜的活著,像康德一樣,生活規(guī)律,下午三點半散散步,每天一杯咖啡,不用絞盡腦汁想著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