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蠶豆青梅 好個“新鮮”人間!


-風物君語-
嗅青梅,嘗新麥
立夏多風物
今天解個饞

白日漸長,厚的衣衫褪盡,路邊繁花開得熱烈,不大的果子散出清香。盡管楊絮、柳絮還飄飛著,我們都聽見了時節(jié)輪轉(zhuǎn)的鐘聲:春意漸淡,夏天要來了。

立夏,夏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這個時節(jié)提供了一年中最富生命力的食材,南方青梅熟,北方槐花香,油菜即將成熟,小麥揚花灌漿。


河南的荊芥端上了桌,江南的烏米飯熱氣騰騰,沿海一碗蝦面入夏,湖南的立夏羹飽含期許,江西吃粉蒸肉“撐夏“......總有一道美味,在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夏天。

一道清涼,一味清歡
立夏一到,天氣明顯變熱,家家戶戶開始準備消暑的涼食。吃一顆涼果,嘗一口涼菜,總是清爽宜人。
涼果 | 是嘗“新”,也是餞春

在江南一帶,青梅是“立夏”的另一個名字。青梅長成,就意味著溫熱潮濕,淅淅瀝瀝的夏天要來了。南宋詩人沈長卿寫初夏紅綠相間的景色,目光落在枝頭誘人的青梅:
“橘花風信滿院香。摘青梅、猶自怕嘗?!?/strong>
青梅是初夏嘗“三新”中的一種,嘗的是舌尖的新味,感受更多的卻是暮春的悵然。“青梅如豆,斷送春歸去”(張震《驀山溪·春半》),用青梅釀酒做醬,縱是餞春,也要留住春光沉淀的味道。

稍早一點的枇杷也黃了,“百果第一枝”的櫻桃也披上了紅裝,還有草莓、桑葚,紛紛以“甜心”與春天作別。
熱意襲來,古人把水果浸在涼水里,只為那一口清冽。“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曹丕《與吳質(zhì)書》)。吃涼果,從古至今都是初夏難得的暢快滋味。

北方少有“嘗新”的說法,吃涼果的美味倒也不會錯過。老北京人的記憶里,五月的胡同里總是回蕩著這樣的吆喝聲:“紅櫻桃來大桑葚兒喲”......
涼菜 | 生食涼拌總相宜
除了涼果,立夏還少不了一碟兒涼菜。

在無錫,嘗“三鮮”有樹三鮮、地三鮮和水三鮮。三鮮里分別是何品類,說法不一,其實都是各地盛行的時令食物,并且以嘗地三鮮的蠶豆、莧菜、黃瓜最為普遍。“翛然山徑花吹盡,蠶豆青梅存一杯”(舒岳祥《春晚還致庵》),立夏食嫩蠶豆的習俗至今仍存。
吃涼菜,北方也不輸一籌。荊芥上桌,是中原進入夏季的信號。翠綠的葉子看上去并不出奇,只有吃過才心領(lǐng)神會,這是河南人心中的夏日繆斯。無論是點綴雞雜涼面,還是與黃瓜、皮蛋相“拌”,荊芥總是畫龍點睛般的神奇存在。


昔時,老北京人覺得蔬菜果子不過癮,立夏還要吃一碗扒糕。蕎麥面坨切成小塊,配以腌胡蘿卜絲、蒜泥、辣椒油涼拌,當然還有最愛的芝麻醬、芥末醬等各種醬料,甚是涼爽舒心。“天棚、魚缸、石榴樹”,老人手里的蒲扇,小孩舍不得放下的扒糕,都是記憶中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初夏風景。
洋槐花也是北方入夏的時令美味。走在路邊,沒有人能抵擋槐花那直擊心底的醉人芳香。涼拌槐花,無需過多調(diào)味也足以挑動味蕾。西北入夏晚,剛出的嫩洋槐葉用長桿打一籃來,開水焯熟,用熱油一潑,等放涼再加韭菜做成槐菜,軟綿的槐葉清香無比,那奶白色的濃稠湯汁味道更是“美得很”。


一口溫熱,一抹溫情
和“立春“的咬春、踏春、打春牛等儀式相比,”迎夏“儀式顯得更加平易。夏天天氣多變,影響莊稼收成,小孩子也容易身體疲勞、食欲減退,所謂“疰(zhù)夏”。所以,除了餞春,立夏就是祈愿人們健康度過夏天,并期待秋天的收獲。而那些溫熱的食物,飽含著諸多溫情的寓意。
熱飯 | 和樂豐美,“補夏”無虞

“夏餅江魚烏飯糕,酸梅蠶豆與櫻桃,臘肉燒鵝咸鴨蛋,海獅莧菜酒釀糟?!?立夏時浙江人吃的不少,不過,一碗“黑烏烏”的米飯卻是最需要準備的食物。
這烏米飯也叫青精飯,早已烙印在江南千年的歷史中,仿佛一抹斑駁的墨色。杜甫說:“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老杭州也說立夏吃了烏米飯,平安如意,整個夏天都不會被蚊子咬。

在杭州塘棲古鎮(zhèn),家家戶戶還會做“立夏狗”給小孩子吃。用米粉捏出可愛的小狗,再混合艾草、南瓜、紫薯等田野新鮮食材,為“小狗”披上漂亮的顏色。“吃了立夏狗,東西南北走”,在阿婆眼里,吃了“立夏狗”的小孩在夏天就和小狗兒一樣健康活潑。

除了烏米飯,南方多地則將“五色飯”稱為“立夏飯”。紅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混上白梗米同蒸,還有的地方用蠶豆、大豆、竹筍、芥菜,外加醬肉或咸肉,同樣是五種,但不是五色了,就叫“五樣米飯”,其他的可以不加,一定要吃的還是鮮嫩的蠶豆。

在湖南,立夏還要喝“立夏羹”,是用生米粉放在鍋里和青菜勾成糊;如果再精致一些,可以先將生米粉搓成 “團”(方言音tuo),放在鍋里和菜煮成羹;還可以再講究,用糯米、米仁、紅豆、花生、蜜棗等煮成甜甜的“立夏粥”。品種越多越喜慶,“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一腳跨過河”,滿滿的都是父母長輩對兒女健康的祈盼。

要數(shù)立夏吃得最廣的,還是 “立夏蛋”了,雞蛋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趁熱吃一顆,蛋香茶香四溢。 “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除了吃蛋“補夏”,快快和小伙伴“拄蛋”,斗出一顆最硬實的“蛋王”吧。
往更南去,在沿海一帶及海南島、臺灣島,立夏要吃一碗面。因為“蝦”與“夏”音相近,所以立夏吃蝦面同樣有美好的寓意。如果食材豐富,皮皮蝦、蟹、元寶蝦、蛤蜊都入碗,做成一碗海鮮面,更是鮮美至極。


除了主食,吃肉吃菜也不能少。寧波人立夏喜歡吃莙(jūn)荙(dá)菜、“腳骨筍”,都有健康長壽之寓意;江西老表們吃粉蒸肉,是為“撐夏”,保證營養(yǎng);山東人則會和面做餅,包上肉絲韭菜,炸成夏餅,預祝夏麥好收成。
熱茶 | 且將新火試新茶
立夏最宜吃茶暢情,一杯清茶同樣承載了美好的寓意。
在江南,人們吃“立夏茶”以防疰夏。這立夏茶可不是簡單的茶葉,而是一種果茶,混合了“新茶、新筍、朱櫻、青梅等物,雜以枝圓棗核諸果”(康熙《杭州府志》),清新解膩。

如今,江西、浙江農(nóng)村立夏還要喝七家茶,鄰里各家?guī)Я俗约盒潞姹汉玫牟枞~,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大家歡聚一堂共飲,互相敬茶、饋贈,傳遞祝福。據(jù)說,立夏飲了七家茶,可以保證整個夏天不會犯困。
吃飽喝足,就要上稱了。在江南,立夏都有“稱夏”的習慣。小孩子坐在一桿大秤的框里掂量掂量,到了立秋再稱一下,兩者對比,就知道夏天過得如何,是不是“苦夏”,如果是,到了秋天要進補,也就是該“貼秋膘”啦。

立夏總是這么富有人情味兒,身邊的美味已是如此豐富,清涼如斯,溫熱如斯,吃得樂趣無窮,人們也用食物祈盼親朋好友的健康。 一年中的“四立”,立春是人們與天地的對話,嚴肅莊重,而立夏,則充滿青春的熱烈與喜悅。
春意藏,夏初長。溫熱的氣息從南到北飄了過來,萬物肆意生長。四季輪轉(zhuǎn),變的是時令難得的舌尖風味,不變的是生生不息的煙火人間。
- END -
文 | 李亦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
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