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上讀李碩的《孔子大歷史》
李碩英年早逝,讓人心痛,為他祈禱??。 我買了他的書《孔子大歷史》,在火車上讀了一些段落, 胡思亂想了一通, 記下來徒增笑耳。
北大韓巍老師寫的序: “回想我跟李碩相識,是在23年前的北大。我在歷史系;李碩在中文系,后來 被選拔進了旨在破除學科壁壘,培養(yǎng)新一代“大師”的文科實驗班。我倆曾經(jīng)同宿 舍。大學時候的我們都是進城青年,未來又是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學業(yè)、 思想、感情,都有好些解不開的疙瘩,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常犯“中二病”。一 旦“犯病”,免不了借酒澆愁,李碩就是最合適的酒友兼傾訴對象。大二或大三的 冬天,有一次下大雪,我倆半夜在老虎洞喝完,覺得不盡興,又拎著一瓶二鍋 頭,趟著半尺深的積雪跑到圓明園。夜深人靜,滿天飄著鵝毛大雪,兩個人在圓 明園里深一腳淺一腳闖了半天,好容易找到個亭子坐下,人都凍僵了,只能靠冰 涼的二鍋頭取暖,頗有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味道。二十多年過去,北京好像 再也沒下過那么大的雪,我腦海里似乎也再沒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p>
看到這段,我也想起我的大學生活,剛來的時候,很多同學都覺得學習特別累,比高三累多了。 學院還特意找了高年級的學生來給我們開了座談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劉雨龍師兄,他是學霸。 座談完了,我們仿佛看到自己的四年有期徒刑改成了1年, 因為學長說,到了大二大三就好了就不累了,于是我們又咬緊牙關,努力堅持了一年。 到了大二大三依舊苦,才知道師兄們使得是當年曹阿瞞用的“望梅止渴”之計, 而且由于我們吃苦的能力提高了,已經(jīng)不再去找?guī)熜謧兛拊V了,而且面對學弟的哭訴,也把“望梅止渴”之計用到了他們身上。 除了學習的苦和累之外,還有對未來的迷茫,我曾經(jīng)到一些工廠和企業(yè)去過,看到我們學習的東西基本都屬于“無用之用”, 有時候也會擔心起畢業(yè)之后能否找到工作。 我有一個經(jīng)常一起嘮嗑吃飯的朋友,他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光, 我還能記得他輕松地對我說,“找不到公司雇我們,我們就自己開公司?!? 聽完他的話,我也感到輕松起來。? (后來,他還真的成了公司的老板。) 我后來保研轉博,畢業(yè)后到美國做了博士后。 到了美國,才發(fā)現(xiàn)美國人找工作也不容易,據(jù)說找到一份工作要投100份簡歷。 我的房東是一個待人熱情又非常善良的阿姨, 她在美國讀完了碩士,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的內容就是分析德國一個技術領先的材料公司的材料,因為他們公司主要是靠仿造德國公司的材料而生存。 她說起她遇到當時一個組里的博士后沒有找到學界的工作,后來去開叉車去了。說起他們相見時那個博士后的滿不在乎以及對叉車工作的熱愛,她有點為那博士后惋惜,同時也有點為自己找到與專業(yè)相關的工作感到慶幸。 大家還知道“孿生素數(shù)”的傳奇故事啊,對張益唐先生脫下長衫從事過各種工作的經(jīng)歷是不是也會生出工作難找的感慨: 美國的“孔乙己們”有時候也脫下了長衫。 當然,美國采用了很多手段改變這種狀況,效果應該也是不錯的。我國的“孔乙己”的焦慮和挑戰(zhàn)應該不會比美國小。 美國采取的措施就包括拼命的卡我們的脖子, 希望我們不要做這些“穿長衫”干的工作。我們要改變我國的“孔乙己”的命運,要充分發(fā)揮我國“孔乙己”的作用, 要讓中國人能體面的工作,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年的兩會,很多提案也奔著解決這些問題來的。我們開發(fā)國產(chǎn)的通用型科學計算軟件-北太天元的首先的目的是解決“卡脖子”問題, 其次也有為我們大應用數(shù)學相關的學科的畢業(yè)生解決就業(yè)問題的想法。
另外一段也挺有意思:
“到了幾百年后,這些周人諸侯養(yǎng)尊處優(yōu)時間久了,從當初的大老粗征服者慢 慢變得有文化了。貴族有文化往往是衰微的開始,因為他們已經(jīng)不太愛打仗了, 就得拿點別的來標榜自己跟老百姓不一樣,炫耀“文化”最方便,翻翻書本,不用 冒戰(zhàn)場上喪命的風險,不受日曬雨淋蚊叮蟲咬?!?
再次為李碩老師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