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服妖”——奇裝異服T臺秀
《左傳》:“大子帥師,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p>
第二個出場的是春秋時期鄭國君鄭伯的弟弟——鄭子臧,他喜歡帶用鳥的羽毛做成的帽子,鄭伯知道后,對這種違反禮法的行為非常厭惡,就買兇死人。
《左傳》記載:“鄭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鷸冠。鄭文公聞而惡之,使盜誘之。八月,盜殺之于陳、宋之間。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p>
到了西漢漢昭帝劉弗陵在位的時候,昌邑王劉賀(又叫漢廢帝?;韬睿┡汕沧约旱闹写蠓蛉ラL安問安,還帶了點禮物——仄注冠給朝中大臣。我們都知道古人一般頭上要戴冠,一般的冠都是垂直且左右對稱的,但劉賀不一樣,他搞了一個左右不對稱或者向一邊傾斜的冠,只能說不愧是漢廢帝、?;韬?,玩的就是別出心裁,真是開不對稱設計之先河。
《漢書·五行志中之上》:“ 昭帝時,昌邑王賀遣中大夫之長安,多治仄注冠,以賜大臣,又以冠奴。”
昭帝時有鵜鶘或曰禿鹙,集昌邑王殿下,王使人射殺之。劉向認為這種鳥的顏色是青色的,是吉利的顏色,隨便射殺了會帶來不幸,但劉賀哪會在乎這些,依舊馳騁無度,慢侮大臣,不敬至尊、有服妖之象,故青祥見也。野鳥入處,宮室將空。
等漢昭帝劉弗陵去世,昌邑王劉賀繼位,只用了27天,大臣們就受不了,以“未見命高廟,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廟,子萬姓”的理由,廢黜劉賀,把他貶為海昏侯。
之后大臣們總結了一下教訓,認為劉賀“行不順,厥咎人奴冠”,意思是劉賀的行為違反禮制是帽子惹的禍啊,真是讓人迷惑。
接下來是公元23年到公元25年,王匡、王鳳等人綠林軍率領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建立更始政權,統(tǒng)治天下。大概是驟然得勢,得意忘形,更始政權的一些將軍開始男扮女裝,想試一試當女裝大佬是什么樣的感受。當時的智者見到了,就說:“服飾不合禮儀,會使身體受到災禍?!惫黄淙?,兩年后更始政權被推翻。
《后漢書·五行志一》:“更始諸將軍過雒陽者數(shù)十輩,皆幘而衣婦人衣繡擁镼。時,智者見之,以為服之不中,身之災也,乃奔入邊郡避之。是服妖也。其后更始遂為赤眉所殺?!?/p>
東漢漢恒帝劉志在位的時候,時任大將軍梁冀特別喜歡奇裝異服,直白一點就是喜歡女裝,他曾經親手發(fā)明過“狐尾單衣”,一種裙角偏向一邊的長裙。
梁冀的妻子叫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tài),作愁眉唬啼妝、墮馬髻,孫壽長得很漂亮,發(fā)明了愁眉唬啼妝、墮馬髻等裝束。齲齒笑者,若齒痛,樂不欣欣。始自大將軍梁冀家所為,京都歙然,諸夏皆放效。此近服妖也。到延熹(漢恒帝年號)二年,梁冀驕橫放肆,目中無人,獨掌大權,已經成年的劉志因此對梁冀心生嫌疑,密與近臣中常侍單超等圖其方略。其年八月,冀卒伏罪誅滅。
獨掌大權的梁冀伏誅了,但權力卻落到了宦官的手里,劉志依然沒有掌權?!逗鬂h書·五行志》載,“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婦女始嫁至作漆畫,五采為系,此服也”。
漢桓帝延熹年間,首都洛陽的長者都喜歡穿木屐,這種風氣影響到了女子,她們出嫁的時候都喜歡同款木屐。當時除了流行木屐還發(fā)生了一件事,黨錮之禍。班下郡國,逮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執(zhí)膺等……禁錮終身。而黨人之名,猶書王府。以李膺及陳寔之徒二百余人,具遭池魚之殃。范曄品論到這是“應木屐之象”。所以歸根結底是女子穿了同款木屐?真是甩的一手好鍋!
《后漢書》:“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婦女始嫁,至作漆畫五采為系。此服妖也。到九年,黨事始發(fā),傳黃門北寺,臨時惶惑,不能信天任命,多有逃走不就考者,九族拘系,及所過歷,長少婦女皆被桎梏,應木屐之也?!?/p>
到了東漢末年,漢靈帝在位時期,“靈帝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族皆競為之(《后漢書》)?!闭^上有所好下必趨之,皇帝喜歡胡人的東西,宗室大臣自然也就喜歡胡人的東西。但當時的漢朝政權已是搖搖欲墜,這些東西被稱為“服妖”,其后黃巾賊先起東方,庫兵大動……天下兵大起(《后漢書》)。
獻帝建安年間,男子流行長袖短褲,女子流行長裙短衣。當時的益州從事(相當于今天的云南省省長)認為這是“服妖”,天下將要大亂啊,后來長安市門無故自壞,李傕追劫天子,移置傕塢,盡燒宮殿、城門、官府、民舍,放兵寇抄公卿以下。
《后漢書》“獻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為長躬而下甚短,女子好為長裙而上甚短。時益州從事莫嗣以為服妖,是陽無下而陰無上也,天下未欲平也。后還,遂大亂?!?/p>
之后,久經戰(zhàn)亂的漢王朝,資財乏匱、經濟蕭條,曹操就效仿古代,用白帛做帽子,結果違反了禮制,東晉的干寶就說:“縞素,兇喪之象也;帢,毀辱之言也。蓋革代之后, 攻殺之妖也?!?/p>
《晉書》“魏武帝以天下兇荒, 資財乏匱, 始擬古皮弁, 裁縑帛為白帢, 以易舊服?!?/p>
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睿雖然是皇帝,卻不喜歡穿皇袍,特別喜歡短袖衫,有一次大臣楊阜見到了,就痛斥曹睿,說他沒有皇帝的樣子,不遵守禮制。“魏明帝著繡帽, 披縹紈半袖衫(短袖衫)以見直臣楊阜, 阜諫曰:‘此于禮何法服邪?’ 帝默然。近服妖也?!保ā稌x書》)曹睿還“好婦人之飾,改以珊瑚珠。晉初仍舊不改。及過江,服章多闕,而冕飾以翡翠珊瑚雜珠”。(《晉書》)
當時魏國有位尚書叫何晏,人送外號“敷粉何郎”,《魏略》曰:“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鄙兑馑寄兀亢侮谭浅勖?,不化妝是不會出門的。他還有個隱藏屬性,“好服婦人之服”(《晉書》),就是說他是一位女裝大佬。
還有曹植也是粉不離面,《三國志》載:“植因呼常從取水自澡訖,傅粉。”
之后的竹林七賢魏晉名士的行為就更加荒誕,經常穿著輕裘、緩帶、寬衣,甚至袒胸露腹、不著寸縷,大家不妨猜猜是因為什么?答案你肯定想不到,人家穿著很飄逸的衣服可不是為了耍帥,純粹是因為吃了五頭散,服草木之藥則速發(fā),須調飲食……若其精華氣不發(fā),則冷如冰。而病者服之望石入腹即熱。
“晉武帝泰始后,中國相尚用胡床、貊盤,及為羌煮、貊炙。貴人富室,必置其器,吉享嘉會,皆此為先。太康中,天下又以氈為絈頭及絡帶、衿口?!睍x代,全國人民都在流行胡服,以穿胡服為榮,以穿漢服為恥。百姓相戲曰,中國必為胡所破。
晉惠帝元康年間,女子會用各種縮小版的兵器作為裝飾,婦人之飾有五兵佩,又以金、銀、玳瑁之屬為斧、鉞、戈、戟,以當笄囗。干寶評論到:“今婦人而以兵器為飾,又妖之大也?!比缓缶陀辛嗣渤笮远实馁Z皇后賈南風專權,之后引發(fā)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使得晉朝國力下滑,進而引發(fā)了五胡亂華。
到了奇葩家族建立的北齊,國君高緯喜歡cosplay,他先把自己的皇宮改造成“貧兒村”,然后自己穿著乞丐服,乞討要飯。
到了開放的大唐,唐代女子不僅能穿奇裝異服還能穿男子的服裝,《新唐書·五行志》載:“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于帝前。帝與武后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近服妖也?'”
唐代第一美人安樂公主,首創(chuàng)“百鳥裙”,用各種鳥類的羽毛制作而成,拔毛的時候鳥類還是活的,就硬拔下來,死的還不能用?!鞍矘饭髟彀嬴B毛裙,以后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異獸,搜山蕩谷,掃地無遺,至于網羅殺獲無數(shù)。開元中,禁寶器于殿前,禁人服珠玉、金銀、羅綺之物,于是采捕乃止。”(《新唐書·五行志》)因為“百鳥裙”太漂亮了,《新唐書·五行志》記載:“日中影中,各為一色,百鳥之狀”,從不同方向看,“百鳥裙”會有不同的顏色。有地位的女性爭相效仿,以至于硬生生搞出一場物種滅絕,皇帝不得不下令禁止。
唐朝末年,“京都婦人梳發(fā)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時謂之“拋家髻”。又世俗尚以琉璃為釵釧。近服妖也。”琉璃音同流離,與拋家聯(lián)系起來,暗指“國都六陷、天子九遷?!?/p>
宋仁宗時期盛行“內樣冠”,頭發(fā)有三尺長,梳頭的梳子都要長一尺,后來因為奢靡被認為是服妖,就被禁了。“皇祐初,詔婦人所服冠,高毋得過七寸,廣毋得逾一尺。梳毋得逾尺,以角為之。先是宮中尚自角冠,號內樣冠,名垂肩,等肩,直有長三尺者,等車檐。梳長亦逾尺,議者以為,乃禁止之”。(《清波雜志·卷八》)
北宋靖康年間,首都開封名媛圈興起一種風尚,在首飾衣服上印“一年景”。“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jié)物則春播、燈球、競渡、艾虎、云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為一景,謂之一年景”。(陸游《老學庵筆記》)
當時就有人認為“一年景”有不祥之兆,果不其然豐亨豫大的北宋在靖康二年被金軍攻克首都,徽、欽二帝及宗室、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俱被擄走,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北宋滅亡。
而高宗趙構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再造山河后,官員喜歡白色便服,"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衫,甚非美觀,而以交際、居官、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兇服。陛下方奉兩宮,所宜革之。且紫衫之設以從戎,故為之禁,而人情趨簡便,靡而至此。文武并用。本不偏廢,朝章之外,宜有便衣,仍存紫衫,未害大體。"于是禁服白衫,除乘馬道涂許服外,余不得服。若便服,許用紫衫。自后,涼衫祗用為兇服矣。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社會風俗發(fā)生變化,所謂溫飽思淫欲是也,奢侈、逾制、奇異的“服妖”盛行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嘉靖太康縣志》:“弘治間,婦女衣衫,僅掩裙腰;富用羅、緞、紗、絹,織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裥,髻高寸余。正德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惟用金彩補子,髻漸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髻高如官帽,皆鐵絲胎,高六七寸,口周尺二三寸余?!闭f明服飾在不同階級間的壁壘已經被打破,“不論貧賤富貴,在鄉(xiāng)在城,俱是輕裘,女人俱是錦繡,貨愈貴而服飾者愈多?!保ā堵膱@叢話》)
普通婦人會模仿朝廷命婦的服飾去做衣服,江浙小康之家“非大紅繡衣不服”,大戶婢女“非大紅里衣不華”;江西贛州,“不分貴賤,不論賢愚,戴方巾、被花繡、躡履,黃裝銀頂”;都城北京,“婦人尚炫服之飾,……遇有吉席,乘轎,衣大紅蟒衣”。[1]
清軍入關后,為了鞏固統(tǒng)治,曾經下令剃發(fā)易服,并對各階層的服飾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清朝中后期發(fā)生了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導致國力衰微,服飾制度基本崩潰。
同治、光緒年間,不論男女的衣服都是很寬大的,袖口有一尺長,但后來,又流行短袍窄袖。
“同、光間,男女衣服務尚寬博,袖廣至一尺有余。及經光緒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變更,衣飾起居,因而皆改革舊制,短袍窄袖,好為武裝,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保ā肚灏揞愨n》)
但乾隆早就發(fā)過上諭,嚴禁穿著奇裝異服,必須要按照規(guī)定制作衣服,即便稍有調整,也不能逾越制度。
“衣服偕濫及形制詭異,自應嚴行查禁。至于衣冠系本成式,而長短廣狹,間有參差,原系各量體裁期于無礙觀瞻,毋庸過為繩尺?!保ā稓J定大清會典》)
李岳瑞曾在《春冰室野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夏天,李岳瑞在北京消夏,旁邊坐著一個穿著乞丐裝的人,但手指上戴的漢白扳指、手里拿的碧玉羽扇卻暴露了他的身份,果然等他走后,店小二告訴李岳瑞,這可是個貝勒。
“面薰黑,枯瘩如,盤辮發(fā)于頂,以骨替貫之,錫赤足,僅著一犢鼻揮,長不及膝,穢黑破碎,幾不能蔽其私。腳攝草履,破舊亦如之?!夷粗复┮粷h玉班指,數(shù)百金物也……雕羽扇一,碧玉為之柄,價亦不下百金……酒家庸奔走其側,無停暑,趨事惟謹,不類侍他客”。
穿乞丐裝還不是一個人的愛好,更是一種社會風潮,起初,只有八旗子弟,閑的蛋疼才去穿乞丐裝,后來漢族大臣的兒子也爭相效仿。
“光緒中葉,葷下王公貝勒暨貴游子弟皆好作乞丐裝,余嘗親見之,不知其所自始而一國若狂,爭以寒乞相尚。初僅見諸滿洲巨室,繼而漢大臣之子孫亦爭效之?!保ā洞罕乙俺恕罚?/p>
總結:
中國古代的奇裝異服有很多,但大多被冠以“服妖”之名,原因有二。
一:與禮制不符,不同階級穿與本階級不同的衣服,或是男扮女裝、男扮女裝。
二:穿著奇裝異服后引發(fā)災禍的。
參考文獻:
《尚書大傳》、《漢書》、《左傳》、《后漢書》、《魏略》、《晉書》、《三國志》、《北齊書》、《隋書》、《新唐書》、《清波雜志》、《老學庵筆記》、《嘉靖太康縣志》、《履園叢話》、《清稗類鈔》、《欽定大清會典》、《春冰室野乘》
引用文獻:
[1]牛犁,崔榮榮,高衛(wèi)東.明代中晚期“服妖”風俗考[J].服飾導刊,2013,2(0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