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升:筆若春風
范文升的作品淡雅清秀,畫面空靈,令人神往。這種物非本物,景非實景藝術狀態(tài),是作者將自然景物在其人文體悟的過程中,進行了視覺語言的轉換,是一種格調(diào)很高的“境由心造”之藝術創(chuàng)作。從每一幅作品都能讀到他的思想與情感,感受到他用生命勾勒和描繪的激情。他就是當代著名畫家范文升先生?!洞荷綌堅隆贰秿{江翠云《萬里江山》》等是其代表作。

上圖為范文升繪畫《山高水長》

上圖為范文升繪畫《雨后聽泉》
1965年出生于河南盧氏的范文升,他從事繪畫已經(jīng)近20年了。從來都是安靜學習和作畫,從不停止藝術上追求的腳步。他通過對宋元繪畫的潛心研究,對“水墨蒼勁”為特征的宋代山水畫法進行了繼承和創(chuàng)新,才有了今天這種境界。

上圖為范文升繪畫《清泉奏樂》

上圖為范文升繪畫《霧中山》
范文升的畫是他理想中的心境之氣象。他的作品大多有一種清新、會意、曠遠、朦朧,抒情詩般的意境,這其實是其文人情懷表達。正是這種文人情懷與作品的詩的意境,讓我們在他的畫中看不到半點塵囂浮躁之氣,透出的氣息更多的是宋元文人可居、可游、可賞的畫風,這與他對宋元繪畫作品的喜愛有關。更重要的是,在現(xiàn)代已經(jīng)很少有人用這種非常蒼茫樸素的筆法了。這種筆法,所表現(xiàn)的氣韻很到位,作品透露出來一種輕盈、自然的氣息,給人以靈動的感覺,所以這種筆法的人文表達,給人以輕松的感覺,非常雅致、舒服。范文升說,在作畫的時候,同樣要用一種很平和、放松的心態(tài),在思維比較活躍的時候去作畫,才能體現(xiàn)出這種味道來。他十分強調(diào)用筆用線,與別人山水畫的味道是完全不一樣的。

上圖為范文升繪畫《秋染江山》

上圖為范文升繪畫《甘泉》
范文升的畫面都是比較秀氣、雅致、樸素的那種味道,而這種味道是比較真實,比較靠近真善美的樸素的感覺。這些畫所用到的獨特筆法使得畫面格調(diào)高雅,意境深遠。
范文升的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執(zhí)著、一種樂觀、一種向上、一種奮力的狀態(tài),他的藝術很感人,在他的畫面上至少可以的讀到這些。在他清凈的畫面里,在他雅麗的畫作中蘊含著一種陽剛的、深沉的東西。在大氣中蘊含著雅氣、清秀的東西,可以說在這方面的創(chuàng)作,他表現(xiàn)的很好。總之,他取得了成績,在這個領域得到了專家的認可。同時,在這個領域里也有自己創(chuàng)新的面貌。
面對所取得的成績和同行的贊譽,范文升的表現(xiàn)一如他的繪畫作品一般的淡雅?!拔抑慌θプ龊妹恳患隆?,一件事情能夠做到比別人又好又快,源于他善于總結,感悟的多,才能收獲得多。
范文升的繪畫,開始的時候畫寫意畫,后來改為畫工筆畫,現(xiàn)在又返回來畫小寫意畫、工寫結合畫。范文升說,美是給人欣賞的,作品創(chuàng)作是要給觀者以美的享受的,畫家不可能繪畫給自己享受,孤芳自賞。要讓觀者既能看得懂,有能欣賞的內(nèi)容。畫家自己在創(chuàng)作這種美的同時,也展示給別人以美的享受。從他的作品當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豐富的山水畫知識以及他內(nèi)心的情感,畫面清麗淡雅,山與物相互襯托,郁郁蔥蔥的樹木別有生機,一碗清水平靜清澈,幽居深山深處的人家,古樸而美好,此乃人間仙境、世外桃源。這種超凡脫俗的忘我境界,也是畫家準求的人生境界。
縱觀范文升的繪畫創(chuàng)作,不論山水畫還是花鳥畫,都反映出他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從形式語言看,筆法獨特,筆墨豐富多彩,節(jié)奏變化有致;從畫的意境上體會,他的作品真實生動,情意綿綿。這種內(nèi)容和形式的和諧結合,予人以如詩、如音樂般的享受。筆若春風的范文升開辟了“雅秀畫”的一片新天地。
附錄:范文升藝術簡歷
范文升,1965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盧氏縣,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書畫學會會員。先后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畫創(chuàng)作研究生班,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F(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訪問學者,首都師范大學藝術中心畫家,北京京華閣書畫院特聘畫家,北京華夏蘭亭書畫院擅長中國山水畫,其作品主題鮮明,立喜深邃。
參展情況:
2013,氣韻生動博寶藝術網(wǎng)第二屆國畫家聯(lián)展,北京博寶藝術網(wǎng)
2015,《山水》盛世翰墨中國畫精品展,遼寧遼河美術館
2019,首都師范大學藝術中心中國畫創(chuàng)作研修班師生展,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中工大廈)
2019,中國人民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中國畫理論與創(chuàng)作研究班師生作品展,中國人民大學畫院
2022“喜迎二十大·翰墨潤崤函”三門峽市美術書法作品展
2022,河南省第二十七屆美術新人新作展
2022,《喜迎第30屆信陽茶文化節(jié)——河南省第二十屆中國畫藝術展暨河南省第七屆中國畫學會學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