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論道
丁元英和韓楚風(fēng)一行來到五臺山上的一禪寺,剛一開始就被守門僧人婉拒了。
丁元英先用一個信封的錢敲門,沒成功;加了一次錢,再敲,依然沒成功;最后換了自己寫的一首詩,敲門成功。
丁元英和韓楚風(fēng)兩人見到了智玄大師,坐定后,智玄大師說:“敢問施主什么是真經(jīng)?修行不取真經(jīng)又修什么呢?”
韓楚風(fēng)拿過來紙,讀道:
“? ? ? ?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jīng)。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注定?
袈裟本無清靜,
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鐘,
都是癡人說夢?!表n楚風(fēng)明白了智玄大師為什么提問了。
丁元英的回答是:真經(jīng),就是能夠達(dá)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yàn)槊餍?,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欲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槃。
智玄大師又問:“不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丁元英說:“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于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碦。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晚輩個人以為,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從淺義處說是導(dǎo)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智玄大師說:“以施主之文筆言辭斷不是佛門中人,施主參意不拘經(jīng)文,自悟能達(dá)到這種境界已屬難能可貴。以貧僧看來,施主已經(jīng)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jìn)則凈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
丁元英非常感謝智玄大師的開示,很是慚愧。他說自己與佛的緣站到門檻就算緣盡了,不進(jìn)不出,亦邪亦正。與基督而言他進(jìn)不得窄門,與佛而言他不可得道。他是很了解自己的,今天來到佛門凈地拜見大師,只為討得一個心安。
智玄大師請丁元英和韓楚風(fēng)到“茗香閣”喝茶。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豆豆《遙遠(yuǎn)的救世主》讀后轉(zhuǎn)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