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海南岸的興衰:卡倫、巴文德爭雄

上回說到阿拔斯王朝征服了塔巴里斯坦,以阿莫勒為總督府,對其進行治理。763年總督阿布爾?阿拔斯?圖斯(Abul?Abbas?al-Tusi)在阿拉伯人居住的范圍內(nèi)駐扎了大批守備部隊,分散在40多個城鎮(zhèn)和戰(zhàn)略要地里,以構成基礎的防備力量。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阿拔斯王朝在此地的統(tǒng)治者便穩(wěn)固了。因為阿拔斯王朝占領的只是里海低地(沿岸土地),對塔巴里斯坦山區(qū)(里海高地)有心無力,鞭長莫及。而山區(qū)內(nèi)便有兩個稱霸一方的小政權——卡倫文德王朝(Qarinvand?dynasty)與巴文德王朝(Bavandids?dynasty)。
先說卡倫文德王朝。卡倫文德王朝由卡倫家族建立,據(jù)說乃“帕提亞七氏族(Seven?Parthian?Clans)”之一,祖先為卡瓦德一世時期的名相蘇赫拉(Sokhra)。蘇赫拉之子卡倫(Karen)被庫斯老一世封賜納哈萬德(Nahavand,位于里海西南部,今伊朗哈馬丹市附近),隨后逐步遷移至塔巴里斯坦。阿拔斯時期王朝分長幼兩支。長支君主名為文達胡穆茲(Vindadhhurmuzd),統(tǒng)治中部山區(qū),都于拉富爾(Lafur);幼支為他的弟弟,叫文達帕干(Vindaspagan),統(tǒng)治西部山區(qū),駐于穆祖恩(Muzn)。
巴文德王朝由巴文德家族建立。關于其家族祖先巴夫(Bav)的來歷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認為巴夫是卡瓦德一世曾孫,隨伊嗣俟三世逃難至塔巴里斯坦,在此定居;第二個版本認為巴夫是雷伊城一個祆教祭司的后裔,世居已久;他們居住于東部山區(qū)(或稱沙爾文山,Sharvin)駐地在沙里亞庫赫山(Shahriyakuh)里的菲里穆城(Firim)。當時的統(tǒng)治者為沙爾文一世(SharvinⅠ)。
這兩個家族在達布依王朝滅亡后均以其繼承者自居??▊惣易謇^承了“吉爾?吉蘭”與“呼羅珊的伊斯帕巴德”的頭銜;巴文德家族繼承了“帕塔什瓦沙(Padashwargar?Shah)”的頭銜,并自號“圖哈里斯坦之王(Kings?of?Tukharistan)”。這兩個家族為爭奪正統(tǒng)一直爭斗不斷。不過一開始這兩個家族因為信奉祆教,對阿拉伯人均持敵視態(tài)度。哈利德?本?巴爾馬克(Khalid?ibn?Barmak,阿拔斯王朝著名宰相)在768-772年任塔巴里斯坦總督期間,嘗試采取懷柔政策,與文達胡穆茲交好,并建設了一些城鎮(zhèn),但在哈利德離開后城鎮(zhèn)就被巴文德的統(tǒng)治者沙爾文摧毀了。他甚至在山林中進行游擊戰(zhàn)以反抗阿拔斯王朝的統(tǒng)治。
781年,呼羅珊正值多事之秋。一個自稱“蒙面先知(穆坎納)”的野心家于776年發(fā)動了起義,并迅速席卷了呼羅珊地區(qū),阿拔斯王朝頓時疲于應付。而在此同時,巴文德與卡倫兩方結成聯(lián)盟,發(fā)動了叛亂。據(jù)說塔巴里斯坦的穆斯林在一天之內(nèi)全被殺光了。當然這只是夸大其詞,但是在其統(tǒng)治地區(qū)和占領的地方屠殺穆斯林的現(xiàn)象應該是存在的。
阿拔斯王朝當時正忙于應付呼羅珊叛亂,只派了幾支規(guī)模不大的軍隊前往平叛,無一例外都被叛軍擊敗了,其將領也被殺死。叛軍的急速發(fā)展令哈里發(fā)馬赫迪有些措手不及。在783年平定了穆坎納起義后,他立馬派遣王儲穆薩率大軍前往征討,同時還將剛剛平定呼羅珊叛亂的4萬軍隊調(diào)往塔巴里斯坦,主帥為賽義德?本?哈拉什(Said ibn al-Harashi)。兩面打擊之下叛軍迅速崩潰,文德胡穆茲受傷。無奈之下,他在穆薩保證他的生命安全后主動投降了。穆薩在785年繼位為哈里發(fā)后將他帶回巴格達,但隨即又允許他返回自己的領地。
哈倫·拉希德統(tǒng)治時期這兩家又蠢蠢欲動。他們封鎖了進出高地的通道,并禁止死去的穆斯林埋葬在當?shù)?,沙爾文的手下還謀殺了總督哈利法?本?賽義德(Khalifa ibn Said)的侄子兼副手。805年,文達帕干將總督派來的收稅官殺死,此事很快被哈倫知曉。原本他是為了探查呼羅珊總督是否不忠而悄然來到了雷伊,得知此事后立馬派使者前往雙方命令他們迅速趕來。大概是因為哈里發(fā)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收到這個消息,令兩位統(tǒng)治者誤以為大軍將要壓境,頓時慌了,急忙前往雷伊表忠心,轉眼就把文達帕干賣了。在不動武的情況下解決問題也是哈倫愿意看到的,他正式確認了卡倫文德王朝的伊斯帕巴德頭銜,并應他們的要求撤換了總督,但指示新總督要時刻壓制他們的權威。同時將文達胡穆茲之子卡林(Qarin)與沙爾文之孫沙里亞(ShahriyarI)帶往巴格達以作為人質(zhì)。四年后在前往平定拉飛?本?萊斯之亂時允許他們回去。自此卡倫文德家族逐漸向哈里發(fā)靠攏。
815年,文達胡穆茲去世,其子卡林繼位。哈里發(fā)馬蒙要求雙方帶領軍隊參與他對拜占庭的戰(zhàn)爭。沙爾文一世出于謹慎拒絕了,而卡林則率軍前往,大勝歸來,且馬蒙對其出兵的舉動十分贊賞,對其諸多寵譽,令曾同為質(zhì)子的沙里亞十分嫉妒。
817年,沙爾文和卡林都去世了,沙里亞一世(ShahriyarI)繼位,而卡林之子馬茲雅(Mazyar)則繼承了卡倫文德的統(tǒng)治。沙里亞聯(lián)合文達帕干之子文達?烏米德?本?文達帕干(Vinda-Umid ibn Vindaspagan)將其驅(qū)逐。馬茲雅被迫逃往阿拔斯哈里發(fā)馬蒙的宮廷尋求庇護,并改信伊斯蘭教,取教名阿布爾?哈桑?穆罕默德,以此獲得了馬蒙的信任。822年3月,他在塔巴里斯坦總督穆薩?本?哈夫斯(Musa ibn Hafs)的護送下回到塔巴里斯坦,馬蒙給他留了兩個城鎮(zhèn)供其統(tǒng)治。但他不甘心屈居于此,于是在825年沙里亞去世后聯(lián)合穆薩迅速出兵,先是擊敗其叔文達烏米德,后擊敗沙里亞之子沙普爾(Shapur),并將其殺害。進而吞并了卡倫文德王朝的大部分領土,成為塔巴里斯坦山區(qū)的霸主。他在領地內(nèi)興建清真寺、抗擊德拉姆人,企圖將山區(qū)建設為國中之國。他的統(tǒng)治遭到了本地貴族及阿巴納人(Abnas)的反對。
阿巴納人,即阿拔斯王朝從呼羅珊遷移來駐守的波斯穆斯林,在長久時間里逐漸定居于此,并與當?shù)厝送ɑ?。他們因身負抗擊不信伊斯蘭教的德拉姆人與部分山區(qū)居民而擁有稅收方面的特權。馬茲雅統(tǒng)一高地后將這些人的稅收特權廢除,令阿巴納人十分不滿,他們企圖中傷馬蒙與馬茲雅的關系,然而卻無功而返。于是他們在826年穆薩死后裹挾著新總督、穆薩之子穆罕默德在阿莫勒發(fā)動了反對馬茲雅的叛亂。馬茲雅聽聞此消息后立馬出兵圍住了阿莫勒,經(jīng)過八個月的圍攻后將其攻陷,平定了叛亂。而一些叛軍首領被殺死,穆罕默德則被關押起來。馬蒙聽聞后便承認了他對塔巴里斯坦的統(tǒng)治權。而馬蒙之弟穆塔西姆繼位后也承認了他的權力,他成功在塔巴里斯坦建立了短暫的霸權。
然而后來他與阿卜杜拉?本?塔希爾(Abdullah ibn Tahir)產(chǎn)生了沖突。阿卜杜拉·塔希爾是塔希爾王朝君主、呼羅珊總督,身經(jīng)百戰(zhàn),其父子均為馬蒙的得力干將。他聲稱塔巴里斯坦屬于他的統(tǒng)治范圍之內(nèi),要求他將賦稅送往塔希爾處。而阿卜杜拉與現(xiàn)任哈里發(fā)穆塔西姆關系惡劣,若這樣做必定會與哈里發(fā)交惡,因此他拒絕了這個要求,將賦稅交給了哈里發(fā)的使者。同時不接受阿卜杜拉對他與穆罕默德的調(diào)解,沒有將他釋放。屢次被駁面子令阿卜杜拉十分不爽,于是他打點關系在穆塔西姆面前說他的壞話,并支持阿巴納人與他的反對勢力,而馬茲雅為統(tǒng)治穩(wěn)定對阿巴納人采取的措施越來越專制。于是一些阿巴納人控告他叛教,企圖聯(lián)合當時風頭正盛的巴貝克運動領導人巴貝克(Babak)推翻哈里發(fā)統(tǒng)治,阿卜杜拉以此為借口向塔巴里斯坦出兵,穆塔西姆對此似乎持默認態(tài)度。
此時的巴文德君主為沙里亞次子卡林一世(Qarin?I,《伊朗通史》為高倫,可真難找),蟄伏已久的他聽聞阿卜杜拉大軍進襲,立馬前往進見,獻上了自己的忠誠,充當帶路黨;同時阿卜杜拉還暗中收買了馬茲雅的弟弟庫赫雅(Quhyar),許諾可令他代替其兄。庫赫雅利令智昏,出賣了馬茲雅的行蹤,導致他被擒獲,送往薩馬拉(Samarra)處斬。
庫赫雅雖然得以繼位,但手下的德拉姆人士兵恨其忘恩負義,將其殺死。卡林一世趁卡倫文德王朝群龍無首之際迅速吞并了卡倫文德家族的大部分領土。自此卡倫文德王朝逐漸衰亡,其家族延續(xù)至11世紀后便消失于史籍中。兩雄爭霸,巴文德家族最終笑到了最后。
參考資料:《劍橋伊朗史4》
《The?new?Islamic?dynasties:A?chronological?and?genealogical?manual,Clifford?Edmund?Bosworth(克利福德?埃德蒙?博斯沃思)著》
《伊朗通史》,阿寶斯?艾克巴爾?奧希梯揚尼著,葉亦良譯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