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的日本妖怪

奇幻作家夢枕貘的《陰陽師》,今市子的《百鬼夜行抄》,宮崎駿的《百變貍貓》等一系列作品中,都能窺見百鬼夜行的身影。里面有不少妖怪,其實是從中國過去的。

傳說大約是在平安時代,京都是個怨靈出沒、妖怪橫行的世界。一旦黑暗降臨,蟄伏于各個角落的鬼怪,就在京都的大道上成群結(jié)隊的游行起來。它們毫不掩藏,恣意狂歡。
然而這浩浩蕩蕩游行的百鬼中,原產(chǎn)自日本的卻不多,他們大多是從中國東渡而來的。中國的鬼怪到了日本后,讓中國人自己都目瞪口呆。
付喪神
土佐光信的《百鬼夜行繪卷》是妖怪畫的開山鼻祖,其中的鬼怪非常獨特。如果仔細辨認,會發(fā)現(xiàn)這些正在游行的百鬼,竟是人們?nèi)粘I钪谐R姷钠魑?,比如木魚、琵琶、瓷碗、茶鍋、傘等等。它們紛紛長出耳眼口鼻,成為半器物半妖的妖怪。這種成了精的器物,在日本的妖怪文化里叫做“付喪神”。
傳說中,一件物品被主人使用99次以上就會成精,一旦遭到損壞或者被丟棄,就會因心生怨念而變成付喪神,給人間帶來危害。

中國東漢時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到:“魅,老精物也”。物老成精,由此又引申出“老魅”、“物魅”、“精魅”等等概念?!镑取?,可謂是日本“付喪神”的文化靈感和來源。不過中國妖精多是有生命的動植物,像日本這樣大規(guī)模的器物妖怪群體,實屬罕見。有學(xué)者認為,這是日本文化中的“惜物”觀念所致。
人們的生活日漸優(yōu)裕,變得不太愛惜手頭的物品。而老一輩的人仍保存著強烈的珍惜觀念,認為不被重視和愛惜的物品會化為妖孽,來世間游行作祟。

轆轤首
從中國進口的鬼怪中,女鬼女妖是一大群體。比如傳說中的飛頭蠻。這種妖怪在日本一般叫做轆轤首。也就是脖子能像轆轤一樣伸縮自如的人,一般為女子。

白天他們與普通人沒什么兩樣,一旦夜幕降臨,不安分的脖子便開始不斷伸長,有些妖的脖子與身體干脆分開, 在夜里翱翔。飛翔的頭顱是一個超能的武器,在夜間能夠襲擊人類,并吸取凡人的鮮血。不過這種妖怪不難對付,在它身首分離的時候,你只要把它的身體藏起來,就可以置它于死地了。
恐怖又有些滑稽的飛頭妖怪, 最初在中國被叫做落頭氏。晉代的《搜神記》中有一個故事:三國時吳國大將朱桓有位婢女,每晚睡著后,頭便會離開身體,從天窗飛出去,快天亮?xí)r才飛回來。有次,同屋女伴起夜,看到棉被滑落,便替她蓋上身體。天蒙蒙亮?xí)r,婢女的頭顱飛回來,卻怎么也找不到棉被蓋住的身體,最終力竭而掉到地上。
這位落頭氏,其實挺可憐的。在《搜神記》、《南方異物志》等古籍的記載中,中國的落頭氏并不是什么害人的妖怪,只是一個奇異的部族而已。這種部族一般生活在南方,夜間身首分離,以耳朵為翅膀,以蟲為食,到了早上頭顱又回到身體上。而一旦中途遇到什么變故,頭顱回不到身體上,就會死去。
河童

日本的河童是個可愛的小妖怪,皮膚上長著鱗甲, 手和腳上長有類似青蛙的蹼,背上背有烏龜殼,像個四、五歲左右的小孩子。原本,河童生活在海底龍宮中,可以說是日本的水神。隨著原始信仰的衰落,人們漸漸忘記了它的神性, 把它歸入到妖魔的行列中。
小妖怪在中國的祖先,叫做河伯。始出于《山海經(jīng)》中的河伯是黃河之神。不過這個神仙的名聲后來不太好?!昂硬⑵蕖?,坑害民女的故事,就諷刺的這位淫神。傳說中,何伯還因為調(diào)戲洛神,被后羿射瞎了一只眼睛。

不過河伯與河童雖相似,年紀總是大了許多。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中,則記載了一種小怪物:“如三四歲小兒,鱗甲如鯪鯉……膝頭似虎,掌爪長沒水中,出膝頭。小兒不知,欲取戲弄,便殺人”無論年齡、外貌、性情,都與日本的河童極其相似。動畫中的河童往往被塑造成可愛的形象
骨女
顧名思義,骨女就是一副骷髏模樣的女妖,平時以人皮遮掩真面目。人皮很美,引得風(fēng)流好色的男人趨勢若無,而在周圍的人看來,卻是一堆白骨和活人依偎在一起,相當(dāng)恐怖。
骨女的殺氣而怨念很重,但一般只對那些薄幸不良的男人進行報復(fù)。這樣的“骨感美人”聯(lián)系到中國,很容易叫人想到《聊齋志異》中赫赫有名的畫皮女鬼。

畫皮是迄今為止,被改編成影視劇最多的小說之一。嬌俏的女郎在人皮上作畫,偷情的丈夫心臟被血淋淋地剖開、又重新塞回胸膛。即使未加現(xiàn)代技術(shù)的渲染,蒲松齡的原文也自帶一股陰風(fēng)。
鬼
日本百鬼夜行中的鬼大多不是鬼,而是妖怪。這與中國不同。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鬼一般指人死后的靈魂, 而萬物修煉成的精靈,則用妖精、妖怪等詞來形容。他們一般是死者生前的模樣,加上死時慘狀,所以每個鬼長得都不一樣。
而日本文化中的鬼則有固定形象,與其說是“鬼”,仍是妖怪中的一種。它們一般頭上長角,頭發(fā)卷曲,口中長有兩顆大牙,生有尖爪,上身赤裸,腰間披一塊虎皮裙,手執(zhí)一條狼牙金棒。

此妖既然叫做“鬼”,與中國的鬼還是頗有淵源的。日本學(xué)者馬場明子在《鬼的研究》中提到,日本鬼的形象,與鬼門的方位有關(guān)。
在中國的《山海經(jīng)》中,東北方向(丑寅之間)為眾鬼出沒之所,即鬼門。丑和寅分別對應(yīng)著牛與虎,日本鬼頭上生牛角,嘴中長虎牙的形象,正是引經(jīng)據(jù)典而來。
怨靈
中國人心目中的鬼,在日本被稱為“幽靈”。在日本傳說中,不僅活人能夠靈魂出竅,死后的幽靈也很有機會變成神。民俗學(xué)家柳田國男曾道,一個家族的氏神,就是這個家族先祖?zhèn)冹`魂的融合體。
具體來講,人死后的靈魂經(jīng)過祖先30年的供養(yǎng),就會洗去污穢,融入氏神中,由鬼成神。但是,一旦靈魂死于非命,得不到子孫供養(yǎng),就會變成“荒靈”。死時如果留下很深的怨恨,就會變成“怨靈”。

這樣的怨靈也不是沒有成神的機會。方法就是舉行御靈會,怨靈得到祭祀,可能升格為有神力的御靈,保佑民眾。
日本人似乎十分敬畏,甚至是崇拜“怨”的力量。器物因怨而成付喪神,活人因怨而靈魂出竅?!吧`”可以害人,“怨靈”更是神通廣大,以至有學(xué)者認為,日本的歷史就是怨靈的歷史,日本的宗教就是怨靈信仰的宗教。

中國妖怪大量“出口”日本的時期,是在中國的唐朝,即日本的奈良和平安時代。當(dāng)時大量遣唐使渡海而來,學(xué)習(xí)中國文化,模仿起大唐的律例、政治制度、都城建設(shè),甚至妖魔鬼怪的傳說也有涉及。
中國的各路妖怪,便是隨著《山海經(jīng)》、《搜神記》、《淮南子》等經(jīng)典之作東渡,逐漸深入日本民間。隨著時間沉淀,才有了一個個奇聞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