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漁歌子 · 西塞山前白鷺飛》

唐朝有一位詩人與眾不同,在人人都為了科舉擠破頭,追逐仕途的時代,他卻主動辭官,隱居山林,頗為獨特,他就是張志和!
張志和,原名龜齡,據(jù)說他的母親懷他的時候,夢到了一只神仙獻靈龜給她吞服,于是給兒子取名為龜齡。
張志和天生聰明過人,3歲讀書識字,6歲能做文章,在音樂,畫畫,書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詣,且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唐玄宗聽說后,對他很好奇,于是親自出題考他,張志和對答如流,唐玄宗甚感驚訝,呼其天才,賜其從此被優(yōu)養(yǎng)于翰林院。
張志和16歲就明經(jīng)及第,年少成名。后因才華出眾,得到了太子李亨的器重,太子李亨賜名“志和”,于是后來人多稱其為“張志和”!張志和23歲時,安史之亂爆發(fā),其跟隨太子李亨東征西討,大戰(zhàn)四方,平定叛亂。24歲時,張志和獻計征站回紇,并于河上擊退安祿山的叛軍,被皇帝封為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享正三品待遇。此時此刻,同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還在為郁郁不得志,進不來仕途而傷春悲秋,張志和可謂是少年得志,仕途一路平坦!
張志和跟隨太子李亨,經(jīng)歷了輔助太子登基為皇帝,平定安史之亂,攻戰(zhàn)回紇等重大朝廷事件,官位也一路在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但在26歲時,皇帝李亨為了快點收復京師,答應了回紇的苛刻條件,張志和力諫希望收回成命,可是沒被采納,于是張志和一怒之下辭官,借為父親“親喪”之名脫離了官場,唐肅宗李亨痛惜不舍,屢召其返回京城,可是他都稱病不回,皇帝最后無奈,賜還,并賞他白銀二千四百兩,官錦四段,以及男女奴仆各一人,愿其能安頓余生。張志和就帶著唐肅宗賜給他的一男一女兩個仆人遠離世俗生活,浪跡天涯,以泛舟、游玩,垂釣為樂,從此過起了隱居山林的生活。張志和還讓這對仆人成親,并為二人取名"漁童"和"樵青"。
張志和常偕奴、婢二人隱居于太湖流域一帶,扁舟垂綸,漁樵為樂。日出而釣,日落而歸的這種與世無爭的恬淡生活常常讓他樂此不疲,流連忘返。他自己對垂釣生活也頗有心得,并自稱“煙波釣徒”,他寫的垂釣詩詞《漁歌子 · 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流傳千古。整首詞,美的像畫一般,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通過對自然風光的描寫,以及對漁人垂釣場景的記錄,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贊美。
張志和歸隱山林,并不是因為仕途困頓,懷才不遇才不得已隱居,而是他真的喜愛大自然這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歷史上像他這樣少年通達,中年歸隱,性情淡泊,飄逸灑脫,不戀富貴,鐘情山水的詩人幾乎沒有,堪稱奇跡第一人,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張志和正當壯年,卻不幸醉酒,落水而逝,這是中國文壇多么大的損失,令人遺憾不已,張志和的人生雖短,卻給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千古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