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失眠可知認知對行為有多大影響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讓我想起了以前靠自己找到治失眠的相應醫(yī)院科室的心酸往事,同時從這件事可以看到認知是如何卡住行為的。
有新認知才有新行動
有句話叫做“你無法賺到你認知以外的錢”,那么放到我治失眠的經歷里就是,你無法治好你認知以外的失眠。
當年我深受失眠折磨,看西醫(yī)掛了神經內科、精神科,看中醫(yī)內科就按心神不寧治,如此反復多次,一直不見好。某日我爸看電視的健康節(jié)目,里面的中醫(yī)專家提到脾胃不好也影響睡眠。于是抱著反正沒辦法了試試看的心態(tài),我掛了某中醫(yī)院的消化科,然后很快就起效了,由此才解了我的失眠之苦。從那之后我才知道患者要自己掛對科室才行,很多醫(yī)生可能也對一些疾病了解不夠。
由此可見,沒有相應的認知指導,就不會產生相應的行為,從而探索出好的結果。比如不知道治脾胃可以治失眠的話,就不會去掛消化科。
原有認知會限制你接受新的認知
后來,我聽到一位朋友說自己也受到失眠的困擾,于是就跟他詳細講述了以上自己治失眠的經歷,并建議他可以去消化科或其他科室試試,不要總盯著神經內科和精神科。結果朋友卻說他認為失眠是跟腦子里的神經細胞什么的有關,所以還是應該看神經內科。
從朋友的反應可以看出,人原有的認知會限制你接受新的認知。這是因為一方面,原有的認知在自己這里是自洽的,不管這種自洽是否真實合理。比如朋友并不是醫(yī)生,他對神經細胞的知識并不專業(yè),但是他關于失眠的認知在他那里就是自洽的。另一方面,原有的認知會使你無視反對原有認知的證據(jù)。比如,我跟朋友分享了我去過神經內科但是沒有用的經歷,就被朋友直接忽視了。
為何難有新的嘗試
前面提到,認知指導行為,而一旦原有的認知限制你接受新的認知,那么就不會有新的認知指導你產生新的行為了,沒有新的行為就不會產生新的體驗和結果,那么我們就不會改變,會永遠在固有的循環(huán)里打轉,即使明知沒有好的效果也不會跳出來。
如何探索更好的可能
因此,平時我們要多接觸不同的信息,并保持開明的心態(tài),收集更多的新信息,并且不急于評價與否認。然后勇于嘗試各種不同,這樣才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和結果,使我們的生活在探索中走向更好的可能。
回到治失眠,希望小伙伴們在求醫(yī)時不局限于平時所知的那幾個治失眠的醫(yī)院科室,和大家常提的那些治失眠的方法,比如說運動,而是多去收集關于失眠治療的信息,嘗試不同的關于失眠治療的方法,總會找到適合你的治療方案。祝大家早日重新?lián)碛袐雰喊愕乃摺?/p>
同時,大家如果有什么應對失眠的思路或其他任何想說的話,都可以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