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明妝麗服穿古今,一言一行傳漢風

在過去的時間中,國風雅集港漢協(xié)的同袍們通過舉辦、合作活動,希望市民能由漢服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次與大家分享《點新聞》@dimsunmun1999 、《香港仔》@lionrockdaily 對協(xié)會鹿德音同袍的特別報導,恰好可以一同回顧國風雅集過去一年半的“研”與“學”,也期待更多有志同袍的加入!
原文如下:
在幾何結構的垂直香港世界里,近年來有鮮麗的傳統(tǒng)色彩和柔和的線條突然闖入,重現(xiàn)了昔日古典時光。原本夢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外交官的“90后”鹿德音,于2017年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選擇做漢服推廣。對她而言,漢服不止是一件華美的衣裳,更是敦促她前進的動力。穿上漢服后的鹿德音,會情不自禁地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漢服背后的文化和禮儀,將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
原本夢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外交官的鹿德音,于2017年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選擇做漢服推廣并成立了漢服社團“國風雅集”。 “我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青年論壇上,遇見了一位敘利亞朋友。他送了我們一份電子書,里面記錄了他們國家很多的文化古蹟。而這些古蹟,都在戰(zhàn)亂中被摧毀了?!甭沟乱艋貞浧疬@段經(jīng)歷,敘利亞朋友悲傷的面孔猶在眼前。
“我們能夠生活在這樣的和平環(huán)境之下,如果不努力去推廣與保護自己的文化,那麼將浪費青春與這麼好的年代。”這是一個青年愈來愈自信,充滿了使命感的時代。鹿德音選擇站出來,穿戴漢服,向臺下的觀眾娓娓道來中國故事和漢服背后的中國文化。
漢服,指漢族的傳統(tǒng)服飾。因歷史悠久,包含了深衣、襦裙、袍服等多種形制,款式多樣,色彩多變。鹿德音獨愛唐制,初見她便穿著一套極日常的齊胸襦裙,棉麻的透氣布料使她在炎熱的香港也能感到舒適。不消五分鐘,一個搭配各式假髮包的簡單髮髻便可綰成。對她而言,漢服也分常服和禮服,在不同的場合也需選擇合適的搭配。
打開私人衣柜,鹿德音介紹,“例如這款復刻壁畫《楊貴妃教鸚鵡說話圖》的漢服,我就會選擇在較正式的場合穿著?!边@是由西域佛教傳來的寶相花樣式,在胡漢融合程度較高的唐朝非常流行。寶相花由某種花卉為主體,與其他花葉點綴團簇而成,含有吉祥、圓滿、團圓之意,如今重新穿在現(xiàn)代人身上。
人們常用寬袍大袖來形容漢服,放量大,更顯莊重、飄逸。而現(xiàn)流行的顯身材曲線的西方立裁技藝,對于古人而言則是“捉襟見肘”。此外,傳統(tǒng)漢服的前后各有一條中縫,代表人的脊柱,中縫便是警示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正平直地做人。
“當我穿上漢服,我就會情不自禁的要求自己,無論坐、站或者是言行,都要得體合適?!甭沟乱粽J為,服飾背后代表的正是禮儀,正所謂“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br>
推廣漢服,并非簡單的穿上身或做個造型,打個卡便完成了,這群年輕人更希望市民能藉漢服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當老師穿著漢服,學生便會主動抬頭學?!庇薪虒W經(jīng)驗的鹿德音,在設計課程時,注重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先讓漢服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教學物件,再讓學生穿古人的衣服去做古人愛做的事,以提升體驗感。
鹿德音和其他執(zhí)委、干事都各有自己的正職,利用閒暇時間策劃一場場文化活動。 10月2日令觀眾心潮澎湃的“大灣區(qū)青年賀國慶73週年、慶回歸25週年大匯演”里也有國風雅集的身影,將近50位漢服愛好者,利用周末和假期排練,穿著唐、宋、明三朝服飾的方陣,在香港故宮博物館前上演了一齣精彩絕倫的國風舞劇。
這樣色彩鮮艷、飄逸的傳統(tǒng)服飾,在鋼筋水泥城市里可以用大膽來形容,他們也習慣了途人偶爾投來的奇怪目光。鹿德音相信,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們這群已經(jīng)聚集起來的年輕人,能將漢服文化傳播到更多的人、更遠的地方。
正收拾行李的鹿德音,馬上就要北上去從師曾擔任1986年《紅樓夢》化妝設計的著名影視妝造泰斗楊樹云先生,再將所學知識反哺在香港社團的活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