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癢,掏還是不掏?
有這么一件事兒,不做沒啥感覺,只要開始做了,就根本不想停,有一次就會想無數次。
只要做過的人嘛,都會這么形容它:
舒服到不行,全身酥酥麻麻的,飄飄欲仙~
猜到是啥沒?各位心中是不是已經有了答案?沒錯,說的就是
......掏耳屎!

掏耳朵,一時爽一直掏,一直爽
掏耳朵是一項深受很多人喜愛的活動,其舒適程度讓人根本停不下來!
有沒有人和小編一樣,不但喜歡自己掏,還喜歡看別人掏耳朵,可謂是愛得深沉,愛得癡迷!

很多人覺得耳屎掏的越干凈越好,隔三差五給耳朵“搞衛(wèi)生”,特別是癢的時候,更是要拿小拇指,挖耳勺捅一捅。
其實,真沒必要。
耳屎,并非一無是處。

耳屎,醫(yī)學上稱為耵聹[dīng níng],是一種混合了污垢、灰塵和皮屑的物質,其分泌對耳朵有清潔和保護作用。
大部分人的耵聹是干性的,也有的人耵聹如粘稠的油脂,俗稱“油耳”、“稀耳”。
干的耵聹是比較干燥酥脆的薄薄干痂,顏色呈現淺黃色;油的耵聹則因為油脂分泌比較旺盛,呈現為黏稠油狀的蠟黃色或黃褐色。
耵聹是油還是干,和遺傳相關,不是啥疾病。

甭管它是干的,還是濕的,好耵聹都默默保護著你,耵聹具有以下作用:
潤滑,減少干燥引起的耳癢;
保護外耳道皮膚;
防噪,保護鼓膜不被震壞;
黏附外物(如塵埃、小蟲等)
看到這里,小編默默抽回掏耳屎的小手:如此優(yōu)秀的耳屎,不掏真的不會堵嗎?


弗洛伊德曾言:所有的排泄都能給人帶來快感。采耳也不例外。
掏出來的耳垢越大,有的人就越滿足。
那這種快感和過癮,是怎么被制造出來的呢?
當我們挖耳朵時,會對外耳道內的神經末梢產生刺激。繼而,感覺神經末梢會把這種刺激轉化為神經沖動,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便使人產生了“爽“的感覺,使人在酥癢和緊張之后獲得享受與放松。


耳屎那么強大,當然不會干這種事,它會選擇自己走。
我們的耳朵有很厲害的“自潔”功能,在我們咀嚼、張口等運動,睡覺或頭位的改變,耳屎會隨著重力的變化慢慢往外走。
所以,如果沒有出現耳朵不舒服或者聽力下降的情況,我們不需要掏耳朵,更不用擔心耳屎會把耳朵堵住。


如果覺得耳朵癢,可以洗干凈手在耳廓或者外耳道輕摳兩下。實在奇癢無比,最好去醫(yī)院就醫(yī)。
常見“耳癢”的原因
注意第二點和第四點
▽
不良的生活習慣
比如辛辣的飲食或者頻繁熬夜。
不良的掏耳習慣
有人習慣把耳屎挖得太干凈,但這反而更易使外界的有害物質進入耳朵,同時也會導致外耳道干燥,從而引發(fā)耳朵瘙癢。
外耳道炎或外耳道濕疹
一旦外耳道進水,外耳道皮膚潮濕,加上不良的掏耳習慣損傷外耳道皮膚后,容易導致外耳道發(fā)炎,出現耳內悶脹、疼痛等不適感。
過敏
過敏性疾病發(fā)作,有時也會引起外耳道瘙癢。
螨蟲
如果螨蟲跑到了耳朵里,也會覺得耳朵癢。

選擇合適的工具
手指頭、棉棒就算了,還有些狠人直接用牙簽、火柴棍、發(fā)夾去掏耳朵,這種時候,只能點一首梁靜茹的《勇氣》送給他們。不當的工具不但損害耳朵,還會將耳屎推進耳道更深處。

可以用前端略為柔軟有彈性的工具,比如用酒精消毒的細頭棉簽,或者前端是硅膠材質的挖耳勺。
器具消毒每次使用前都最好用酒精濕巾對器具消毒。
注意力度不要太深入,輕輕在外耳道轉動即可,耳朵再朝下,讓耳屎自己掉出來。
降低頻率每周最多掏一次,避免形成習慣。
及時就醫(yī)
如果發(fā)現自己的耳屎很大很硬,甚至影響聽力了,不要自己硬掏出來,一定立即就醫(yī),由醫(yī)生用專門的滴耳劑軟化耳屎后再清理。
對癥治療
掏完耳朵后,如果發(fā)現外耳道有分泌物,出現灼熱感、劇烈疼痛等癥狀,可能是外耳道發(fā)炎,也要及時就醫(yī)。醫(yī)生會根據不同類型炎癥選擇不同治療方法,比如局限性外耳道炎,可局部涂抹魚石脂軟膏;彌漫性外耳道炎,可全身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
還有人習慣去街邊的采耳店,但這也同樣有風險。
不少街邊采耳工具存在重復使用、清潔衛(wèi)生不達標的問題,很容易造成外耳道真菌感染,出現耳部瘙癢、耳悶、耳痛等癥狀,還易感染傳染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