謗滿天下的李鴻章,出身和家庭什么樣?
李鴻章祖籍在安徽合肥東鄉(xiāng),所以又有李合肥的別稱。甲午戰(zhàn)敗后,李鴻章被國人唾棄,民間流行一幅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合肥,指的就是李鴻章。司農,則是指戶部尚書翁同龢,他是江蘇常熟人。
李鴻章是典型的官二代,但家世并非名門望族。根據(jù)《李鴻章家書》記載:“前吾祖父窮且困,至年終時索債者如過江之鯽?!彼淖娓咐畹钊A曾兩次參加“鄉(xiāng)試”,但均未考中舉人。他的父親李文安,讀書勤奮,35歲得中舉人,年近40時高中進士,奠定了李氏家族“始以科甲奮起,遂為廬郡望族”的基礎。李鴻章的母親也姓李,為合肥名士李騰霄之女。李夫人出身書香門第,李氏兄弟發(fā)達后,母親“時時以盈滿為誡?!?/p>
李鴻章本名章桐,父親后來給他改名鴻章,希望他日后能“鴻圖大展,文章經(jīng)國”。李鴻章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21歲考中舉人,24歲中了進士,成為當時安徽有清一代最年輕的翰林公。
李鴻章先后有三房妻室。原配周氏,是李鴻章啟蒙老師周菊初的侄孫女,比李鴻章大兩歲。倆人在李鴻章進京趕考前完婚。李考中進士后,兩人天各一方,鴻雁傳書。李鴻章在京赴職,周氏則呆在老家。1861年,周氏病故于南昌湘軍大營。李鴻章的繼室夫人是趙小蓮。趙小蓮家世顯赫,四代人均有高中進士者。祖父趙文楷是嘉慶元年的狀元,曾任冊封琉球國王正使。父親趙昀是道光朝進士,做過咸豐帝的陪讀。哥哥趙繼元為同治朝進士,侄子趙曾重是光緒朝進士。周氏夫人病故后一年,李鴻章實授江蘇巡撫,不久與已24歲的趙小蓮結為伉儷。李鴻章的第三個夫人是莫氏夫人,她在趙小蓮去世之前就已經(jīng)成為李鴻章的側室。趙小蓮死了之后,莫氏夫人扶正,后被敕封為“一品夫人”。
李鴻章兄弟共有六人,他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拔貢出身,因理財能力突出,被曾國藩提拔,負責湘軍糧臺事務,漸至湖廣總督、兩廣總督等職。李鴻章初創(chuàng)淮軍時,李瀚章為其在香港代購洋槍3000支。李鴻章北上“剿捻”時,李瀚章又多方為其籌措軍餉,是李鴻章最重要之政治奧援。三弟李鶴章,才智平庸,“屢試不第,遂棄舉業(yè)”。自己雖仕途上不得志,但三子李經(jīng)羲卻成為清末民初政壇上的翹楚人物。辛亥革命時,李經(jīng)羲時任云貴總督。民國初年,李經(jīng)羲、徐世昌、趙爾巽、張謇四人成為清朝遺老的代表,時稱“嵩山四友”;“府院之爭”時曾任國務總理。李經(jīng)羲的曾孫李道豫,曾任中國政府駐美大使。四弟李蘊章,因單眼失明一直留在家鄉(xiāng)。光緒十一年(1886),李蘊章主持撰成《續(xù)修廬州府志》,計有正編100卷,補遺1卷。修史志是清史留名的,李鴻章創(chuàng)辦了淮軍,領著安徽人在全國立了這么大的功勞,怎么去紀念淮軍的功勞呢?一個就是清朝表彰的各種祠堂,紀念李鴻章的有李公祠,劉公祠是紀念劉銘傳的。而地方的記憶,最好的就是修一套志書,永垂后世。五弟李鳳章在兄長強大政治勢力的保護傘下,主營土地、典當?shù)壬?,兼放高利貸,成為蕪湖首富。六弟李昭慶比李鴻章小12歲,自幼聰穎過人,“少通經(jīng)史,博學能文。”曾國藩督師“剿捻”時,曾對李鴻章道:“捻匪非淮勇不能剿滅,淮勇非君家不能督率?!币虼嗽鴩匾馓岚卫钫褢c,令其負責濟南運河防務。然李昭慶不堪軍旅之苦,竟私自溜回家去。李昭慶39歲便郁郁而終。
“書生變蛟龍”是傳統(tǒng)社會中個人奮斗的理想路徑。儒家文化當中,“修—齊—治—平”是理想的人生目標,個人的道德回歸,家庭的和睦井然,對國家和社會有所貢獻,國難來臨時能夠平定天下,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這些,他便實現(xiàn)了理想的人生價值。在晚清的一批名臣中,無論是曾國藩還是李鴻章,都屬于“書生變蛟龍”的典范。他們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都被點到翰林院。但是因為國家有難,他們都到地方上去辦軍隊,由文臣轉到了武將,又在地方上當了督撫大員。與此同時,他們還舉辦了洋務,中國工業(yè)化的起步階段就是他們這些人共同實現(xiàn)的。所以他們的人生按照儒家的價值觀來講,是比較圓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