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炸團隊,耗時5年,只為拍一部關(guān)于《中國》的歷史紀錄片

大家好,今天想和各位推薦一部紀錄片。
有的朋友可能已經(jīng)看過,它叫《中國》,昨天已經(jīng)在湖南衛(wèi)視播出了第一集。讓我說的話,這是一部有點“不一樣”的紀錄片,可能光聽名字就讓人有一種仰視感。
它或許會成為一部爆款紀錄片。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除了文章,我還做過一些視頻,僥幸獲得不少好評。
所以不管公眾號,還是B站、頭條,留言和私信最多的,都是催更。
依稀記得距離上一次更新好像又是個把月了,先說聲抱歉,可我也有難處。
關(guān)于視頻制作主要有兩個難點,一是內(nèi)容,對我來說就是先得有文章,二是素材,也就是通過哪些畫面來具象化地表現(xiàn)文章內(nèi)容。
而難點就在這個素材上,假如看影視劇的話,那真是要“閱片無數(shù)”才能找到一點合適的素材,但幸運的是,還有“紀錄片”這種存在。
對于人文歷史創(chuàng)作者來說,紀錄片真是一個資源寶庫,往大了說,有《中國通史》這樣的囊括歷朝歷代的鴻篇巨制,往小了說,也有像《李白在安徽》這樣只講一個歷史片段的地方紀錄片。

假如你對歷史感興趣,我個人建議,紀錄片是比影視劇更靠譜的選擇。
但問題來了,人天生都喜歡聽故事,紀錄片和影視劇相比,就好像學術(shù)論文和小說的區(qū)別,專業(yè)卻乏味。更不用說,人還是視覺的動物,像什么畫質(zhì)、特效、卡司、配樂等方面,紀錄片可以說全面落后于電視劇或電影。
能不能像拍電影電視劇那樣去拍紀錄片?
一個現(xiàn)實問題是,回報和收益不成比例,紀錄片拍得再好,也不可能比電視劇收視率更高,屬于“叫好不叫座”。
同樣,對于拍攝團隊來說,還包含巨大的機會和時間成本,有太多比拍紀錄片更賺錢的“活兒”了。畢竟,“情懷”不能當飯吃。
因此,大部分紀錄片只能是在“經(jīng)費和時間允許”的范圍內(nèi)搗鼓。
但是,也有一小撮人,對此說“不”。
就像一頭扎進沙漠里的植樹人,告別所有好心的“勸告”,倔強地走入風中。
或許是被固執(zhí)的情懷打動,也有一個“傻瓜”機構(gòu)愿意投資他們,就好像在說,再陪你瘋一次。
于是,就有了這部名字大的不像話的紀錄片:《中國》。

關(guān)于這部片子,我想先講講背后的那個發(fā)行機構(gòu)。
湖南衛(wèi)視。
是的,你沒有看錯,我剛聽說的時候,也是一臉黑人問號。
首先這個紀錄片聽起來似乎是整個中國歷史的事,假如央視來拍,我不會意外,畢竟央視的任務不單單是“營收”。湖南衛(wèi)視拍那么“大”的紀錄片?能不能回本?。?/p>
其次,湖南衛(wèi)視的標簽一直是,爆款綜藝、各種偶像劇、人氣主持人、動不動上熱搜。投拍紀錄片,還是人文歷史紀錄片,這個調(diào)性真的沒問題嗎?
最后,播出時間是12月7日,每周一到四19:30播出。也就是說這部紀錄片要替代偶像劇,放在所謂的“黃金檔”播出?印象中好像沒有其他衛(wèi)視這么干過啊?現(xiàn)在電視臺都沒有KPI考核了嗎?
我一度懷疑他們是不是拿了西虹市首富王多魚的投資。

然而,當實際看了片子以后,我覺得他們可能要賭對了。
再一查,制作團隊是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導演是王新建 / 趙啟辰。
找到原因了。
他們的代表作,就是豆瓣評分9.7分的《河西走廊》。

這是那種讓你覺得“紀錄片還能這樣拍?”的片子,我尤其推崇他們講故事的方式,這點我們后面還會提到。
在原來的主創(chuàng)團隊之外,這次《中國》還有更多大咖加入。
比如
攝影指導羅攀

他的代表作:
?
《芳華》
《老炮兒》
《我不是潘金蓮》
《我的法蘭西歲月》
?
王家衛(wèi)導演御用電影配樂大師,梅林茂

他的代表作:
?
《一代宗師》
《花樣年華》
《十面埋伏》
《羅曼蒂克消亡史》
《奪冠》
?
這畫面,加上配樂,一股滄桑的歷史感,撲面而來。
這不算完,假如要像拍電視劇一樣拍紀錄片,那么就需要專業(yè)的演員。而這次扮演那些偉大歷史人物的演員,都是來自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的老戲骨們。
當然,作為湖南衛(wèi)視,又怎么少得了,何老師、汪老師呢?對于年輕觀眾,也有于朦朧這樣的顏值擔當。

這還不算完,紀錄片需要大量的旁白,以往歷史紀錄片一般都是由渾厚的男聲演繹,而這次將何炅和周濤,男女聲共同敘述。
反正我看完后,是第一次被周濤的聲音給驚艷了。

當然,以上這些,說明了該片的“硬件”非常豪華,但這只不過決定了影片的下限。歸根到底,觀眾要看的是你怎么講好一個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避免宏大敘事,正如看《權(quán)力的游戲》你會覺得幾百人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真殘酷,但看《三國演義》的話,你根本感受不到幾萬人的灰飛煙滅。這里面沒有孰優(yōu)孰劣,但以敘事來說,具體的敘事更容易打動人。
而這部紀錄片名字叫《中國》,那么大的話題到底如何講述呢?
《中國》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這是一部人文歷史類紀錄片,但不管是什么類型,要把整個中國的歷史裝進去,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們找到了中國歷史中的一條隱秘的線索。
關(guān)于什么才是中國?
華東師范大學的許紀霖教授有過這樣的解釋:
“中國不是指以某個民族為主建立起的國家,而是指以共同的文明組織起來的國家。”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肯定很熟悉這句來自《三國演義》里的臺詞,而很多人會覺得這就是歷史的正常狀況,其實不然。
假如你看過其他文明古國的歷史,包括歐洲、中東、印度,你會發(fā)現(xiàn),在羅馬帝國以后,基本上那些古國就再也沒能“統(tǒng)一”起來。
只有中國在經(jīng)歷各種戰(zhàn)爭、亂世之后,能夠重新完成大一統(tǒng)。甚至完成統(tǒng)一的人可以來自不同出身,不同民族,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但最終他們都會延續(xù)一個文明。
這也許就是中國歷史的基因,而其中的核心,就是那些思想和文化。
這個延續(xù)的過程一點也不輕松,甚至有些不忍直視。就像電影《勇敢的心》里描述的那樣,蘇格蘭獨立運動的英雄威廉華萊士用臨死的一聲“Freedom”,喚起了蘇格拉人民的覺醒。

我們的歷史上也有一些“英雄”,用自己并不寬廣的肩膀,固執(zhí)地對抗時代的齒輪。
正如本片的Slogan所述:
?
那些偉大的人
那些偉大的思想
那些延綿千年的記憶
那些自始而終的堅定
他們,共同組成了
?
《中國》
?
接下來,重點來了,故事該怎么講?
我們在歷史書上都讀過,儒家思想是孔子,道家是老子、莊子,法家是韓非子等等。一般來說,諸子百家大概能占據(jù)3,4頁紙,大多數(shù)人可能只有2,3行文字的筆墨。
那些偉大的思想似乎就像上班打卡,或者完成任務一樣,輕而易舉地就實現(xiàn)了,那些偉大的人,似乎也在一夜之間功成名就,流芳百世了。
然而事實遠不是如此。
我在寫詩詞故事的時候,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感慨,每一首能傳世的詩詞背后,似乎都是痛苦的掙扎,縱觀整個唐朝,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詩人,幾乎都是失敗者。
而正是那些黑暗中的苦苦思索,才能啟發(fā)和打動后來的一代代人。
那么,以這樣的視角,重新來觀察中國歷史,那些偉大的人,是在什么樣的時代,遇到什么樣的人和事,做出了什么樣的選擇,才會產(chǎn)生那些偉大的思想。
這就是《中國》這部紀錄片講故事的方式。
比如,在第一集里(涉及部分劇透),你會看到,孔子是在什么情況下,喊出,“是可忍,孰不可忍“。歷史書上的“周游列國”又到底是什么情況?

在不斷地被各國君主拒絕,被貴族陷害和驅(qū)趕,甚至被軍隊圍困,在一個個弟子失望離開時,在要活命就要放棄儒家思想時,在夜空下懷疑自己到底做的對不對時,孔子又會作出怎樣的抉擇?
在看完片子后,相信你一定會對中國歷史有新的感悟。
當然,限于篇幅,紀錄片肯定無法像電視劇那樣拍得事無巨細,但我覺得,在這部《中國》里,可以看到“英雄之旅”的影子,這是大部分好萊塢電影的拍攝套路,你會看到這些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遇到的挑戰(zhàn),遭遇的痛苦,因此你才會體會到,所有偉大思想的背后,那些痛苦地掙扎和選擇。

除了孔子之外,我們還會看到老子、荀子、嬴政、劉徹、班超、拓跋宏、獨孤伽羅等人的故事,其中,有些是歷史上震耳欲聾的名字,也有一些稍許陌生的人物。
但他們都在各自的時代,為中華文明的傳承,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部紀錄片從2020年12月7日起,每天19:30在湖南衛(wèi)視播出,芒果TV應該也會有。
這是一部值得安靜地坐下來觀看的紀錄片,期待和你一起感受《中國》的故事,歡迎和我交流你的觀影感受,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