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序
? ? ? ? 與這本書的初次邂逅,還是在《放學以后》這檔播客里,從對主播們的崇拜,到想要追隨著他們的腳步,閱讀同樣的書籍,以便獲得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與升華。或許是因為平時讀的都是比較輕量級的著作,當我在圖書館里找到這本書時,著實讓我吃了一驚——竟然是如此厚重的長篇小說。只能說幸好我是在開學第一周發(fā)現(xiàn)它的,否則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堅持下來。本書的作者是安·蘭德,想要讀懂如此一本書,那就得先了解一下作者,以下是我從網(wǎng)上摘錄的部分信息:
? ? ?? 安·蘭德(1905-1982),俄裔美國作家、哲學家。青年時代從蘇聯(lián)流亡美國,以其小說和哲學聞名于世。小說《源泉》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為暢銷書,并為她贏得了巨大的聲譽,該書至今仍以每年超過10萬冊的數(shù)量再版。
? ? ? ?安·蘭德崇尚理性,認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顧傳統(tǒng)輿論的偏見,力倡個人主義,認為不能使個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張的社會,就不是理想社會。她的客觀主義哲學從20世紀50年代起風靡美國校園,影響了幾代美國人,她本人也成為美國青年崇拜的偶像。
? ? ? ?讀一本大部頭小說,是很需要毅力或興趣的,如果這兩者均不具備,那這本書大概率是看不下去的。安·蘭德在本書中的語言可以說并不生動,諷刺得鞭辟入里,陳述得客觀真實,沒有絲毫矯揉造作。本書分為了四章,每一章都以一個中心人物命名(C1彼得·吉丁、C2埃斯沃斯·托黑、C3蓋爾·華納德、C4霍華德·洛克),而每一個人物都被深深刻入了鮮明獨特的思想。個人感覺,本書最后一部分尤為精彩,在主人公洛克對簿法庭時,思想輸出達到了高潮,前面積攢的一切困惑、不解,頓時煙消云散,就像書名《源泉》一樣,將個人主義的思想抒發(fā)到了極致,讓人好不痛快!


主要人物梳理
霍華德·洛克:個人主義思想的典型代表。偉大的建筑師,雖然設計的建筑不被世俗所承認,卻仍然堅持著自己的設計思想,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也要誓死捍衛(wèi)屬于自己的建筑。
彼得·吉丁:社會上大多數(shù)(成功)人士的代表。在事業(yè)方面,放棄了自己在繪畫方面的天賦,聽從了母親的建議學習建筑學,但沒有自己的建筑觀,只會迎合世俗大眾的品味來設計,因此其事業(yè)從世俗的眼光來看,絕對算是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在做人方面,吉丁也是如此意義下成功人士的標配:表面溫文爾雅,實際狡猾奸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吉丁代表的是當下社會中最成功的群體,但卻是書中最悲哀的人,吉丁唯一佩服和嫉妒的人就是洛克。
埃斯沃斯·托黑:利他主義思想的典型代表。是一個打著利他主義旗號,實際上想要統(tǒng)治一切的獨裁者,憑借著宣揚自己“利他主義的思想”,加上對新聞的操控,成功做到了黑白通吃。托黑極度討厭洛克,因為洛克的個人主義太過張揚。
蓋爾·華納德:從小混混變成了報業(yè)大亨,洛克的朋友,也是思想上最接近洛克的人。不同的是,他出賣了自己的靈魂以獲得驚人的財富,但最后他為了守護洛克,幾乎放棄了一切。
多米尼克:洛克所愛之人,也是最懂洛克的人。
? ? ? ?以上都是從我個人的角度進行的人物評價,可能會有些許偏差,書中的人物形象遠比我所描繪的要鮮明,絕非幾句干枯的話語就能交代清楚的。
? ? ? ?最后,附上迄今為止我看過的最好的書評(引號內為截取的一小部分):
這是個人意識與集體主義的斗爭史——我沒有說個人主義,因為在一個集體主義意識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國家和文明里,這個詞帶給人太多的負面聯(lián)想:自私、無恥、冷漠,諸如種種。我們想當然的接受了那些被默認并且成批量地灌輸進我們大腦的思想,個人主義即只顧自己而犧牲他人,利己就意味著、也必然意味著——損害他人,這在道德上自然而然的把個人主義立于美德的反面,一如我們這個社會最愛對一切于己不利的人做出的事情一樣:“道德食人”(米塞斯語)。
作者:王英凱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19375/answer/50396045
? ? ? ?洛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能存在嗎?或許真相是,就算經(jīng)受過本書精神沖擊的人,也在努力成為吉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吧。既然洛克只能存在于我們的幻想中,那就愿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你我,向內是洛克,向外是吉丁。


(To be continued...)
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