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種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什么?
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huán)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xiàn)失真的現(xiàn)象。也就是你不理睬客觀事實,你只要“你覺得”。
1、基本歸因錯誤:我們經(jīng)常根據(jù)個性或者性格來定義別人,但會用情境因素幫自己開脫。
2、自私偏見:失敗總是有原因的,但成功全靠自己。
3、組內(nèi)偏愛:我們會更喜歡圈子內(nèi),而不是圈子外的人。
4、從眾效應: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收到某些理念、時尚和信仰,這些理念的影響也會隨之壯大。
5、群體思維:人們更希望與團體能保持一致與和諧,為了盡量減少沖突,我們偶爾會做出一些不合理的決定。
6、光環(huán)效應:如果你認為一個人有積極的特質(zhì),這種積極印象就會輻射到那個人其它的特質(zhì)當中(同樣適用于負面特質(zhì))。
7、道德運氣:一個更好的結果會提高人們對其道德的評價,反之亦然。
8、錯誤共識:現(xiàn)實中支持我們觀點的人,要比我們想象中的少。
9、知識的詛咒:一旦我們知道了某件事,就很容易假設其他人也同樣知道這件事。
10、聚光燈效應:我們會高估人們對我們的行為和外表的關注程度。
11、可用性啟發(fā)式:我們在做出判斷時,通常都依賴于腦海中出現(xiàn)的最直觀的例子。
12、防御性歸因:一件事故中,目擊者會隱秘地擔心自己也受到同樣的指責,如果目擊者與受害者的經(jīng)歷更相似,他們就會更少地責怪受害者,轉(zhuǎn)而去攻擊加害者。反之亦然。
13、世界公正假設:人們傾向于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因此,我們會認為出現(xiàn)不公正的事是有原因的。
14、樸素現(xiàn)實主義:我們習慣相信自己觀察到的是客觀事實,而其他人是不理性,不知情的或者有偏見的。
15、樸素犬儒主義:相信自己觀察到的是客觀事實,而其他人比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還要更加以自我為中心。
16、福勒效應(又名巴納姆效應):我們很容易接受一些含混不清,用途廣泛的詞來形容自己的性格。
17、鄧寧·克魯格效應:你知道的越少就越自信,知道的越多就越謙虛。
18、錨定效應:我們做決定時非常依賴第一眼信息。
19、自動化系統(tǒng)偏差:我們很依賴自動化系統(tǒng),甚至有時候會過于相信,導致真正正確的決策被修改了。
20、谷歌效應(又名數(shù)碼健忘癥):我們經(jīng)常會忘記在搜索引擎中很容易找到的信息。
圖片
21、阻抗理論:自由受到限制時,我們會產(chǎn)生不快,所以會做出一些被禁止的行為來釋放情緒。
22、確認偏差:我們傾向于找到并記住能證實我們想法的信息。
23、逆火效應:當一個錯誤的信息被更正時,如果更正的信息與人原本的看法不符,反而會無端加深人們對錯誤信息的信任。
24、第三人效應:我們會認為別人比自己更受到大眾媒體的影響。
25、信念偏差:當我們判斷一個觀點是否可信時,憑借的不是這個觀點是否正確,而是我們愿不愿意相信這個觀點。
26、可用性級聯(lián):某些事情越是被公開和重復討論,為了融入社會,我們就越會相信這件事的真實性。
27、衰落主義:我們會更傾向于將過去浪漫化,并消極地看待未來,認為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路。
28、現(xiàn)狀偏見:更傾向于保持不變,認為即使是有利的變化也是一種損失。
29、沉沒成本謬誤(又名承諾升級):即使面臨著負面的結果,人們也不愿意放棄前期投入,反而會在這些注定失敗的事情上投入更多。
30、賭徒謬誤:認為未來的可能性會受到過去事件的影響。
31、零風險偏差:人們會追求讓小風險趨于零,卻不會通過某種方式降低大風險的概率。
32、框架效應:人們經(jīng)常從相同的信息中得出不同的結論,這取決于信息呈現(xiàn)的方式。
33、刻板印象:人們普遍認為,盡管沒有具體的個人信息,但一個群體的成員肯定有某種相同的特征。
34、外群體同質(zhì)性偏差:人們會認為圈外人千篇一律,而自己圈子里的人各個不同。
35、權威偏見:我們信任權威人物的意見,并經(jīng)常受其影響。
36、安慰劑效應:當我們相信某種(原本無效的)治療會奏效,它通常就會產(chǎn)生一點點生理上的效應。
37、幸存者偏差:人們更傾向于關注那些幸存下來的事物,而忽略那些失敗了的。
38、精神活動過速: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取決于創(chuàng)傷、藥物使用和體力消耗。
39、瑣碎法則(又名自行車棚效應):人們通常會對瑣碎的問題給予不成比例的重視,同時又避免面對更復雜的問題。
40、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比起已經(jīng)完成的任務,人們更容易記住未完成的任務。
41、宜家效應:人們會更看重自己參與了一部分創(chuàng)造過程的東西。
42、本·富蘭克林效應:人們喜歡幫助別人。如果我們已經(jīng)幫了別人一個忙之后,我們會更期待去幫他另一個忙,而不是從他那得到一個回饋。
43、旁觀者效應:周圍人越多,我們幫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小。
44、暗示感受性:我們,尤其是兒童,有時候會將提問者的想法誤認為是記憶。
45、虛假記憶:我們會把想象誤認為是真實的記憶。
46、潛隱記憶:我們也會把真實的記憶誤認為是想象。
47、聚類錯覺:我們會在原本隨機的數(shù)據(jù)信息中發(fā)現(xiàn)模式和規(guī)律。
48、悲觀偏見:我們有時候會高估壞結果的概率。
49、樂觀偏見:我們有時候會對好結果過于樂觀。
50、偏見盲點:人們不認為自己有偏見,還會覺得別人比我們自己更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