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跨時隙調度流程
為了UE的節(jié)電,協(xié)議提出了跨時隙調度,但在跨時隙調度的最小時隙偏移、跨時隙適配流程、應用時延、BWP切換期間的實現、UE輔助信息等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
最小調度偏移
為了獲得跨時隙(CS:Cross-slot)特性的節(jié)能優(yōu)勢,應考慮上行部分的時隙偏移。與下行部分的最小時隙偏移(由minK0值表示)類似,只要UE處于CS模式(即關閉微睡眠RF部分等),該值應設置為盡可能小。雖然已商定了PUSCH的最小時隙偏移(以minK2值表示),但還需要記住UL傳輸也可以是非周期SRS。因此,為了確保UE能夠從CS特征中獲得優(yōu)勢,還需要為非周期SRS情況定義最小時隙偏移。由于非周期SRS和PUSCH一般具有與PUSCH傳輸相似的特性,因此可以使用相同的minK2值和非周期SRS時隙偏移。
DCI中的1個新比特字段(從該點開始稱為CSIF:cross-slot indication field)支持在交叉時隙(CS)和相同時隙(SS:same-slot)調度之間的切換。此外,已同意按照BWP配置minK0值。因此,在載波中,可能存在配置有minK0的BWP和未配置有minK0的BWP。在這種情況下,有兩個選項可以考慮與CSIF位字段相關。
1.如果至少有一個BWP配置了minK0,則所有BWP的DCI中都會出現CSIF位字段。
2.CSIF字段僅在配置了minK0值的BWP中出現在DCI中。
使用這兩個選項,可以直接執(zhí)行從配置了minK0的BWP到沒有配置minK0的BWP的轉換,因為無論如何目標BWP將忽略CSIF位字段。但是,對于從未配置minK0值的BWP到配置minK0值的BWP的轉換,這些選項將具有不同的過程含義。使用第一個選項,轉換相當簡單,即UE將解碼DCI并根據源BWP(其未配置minK0)的CSIF比特字段進行動作(是否應用minK0)。
雖然這不是很簡單,但是從沒有minK0的BWP到有minK0的BWP的轉換也可以在沒有minK0的BWP的DCI中包含CSIF的情況下進行。例如,我們可以使用CSIF=0表示沒有minK0限制,CSIF=1表示應用了minK0。當接收到BWP切換命令時,UE將以minK0切換到BWP。由于DCI大小不同,可以將零添加到DCI檢測結果中。因此,當CSIF=0時,UE將保持在SS狀態(tài)(在新的BWP中沒有minK0限制)。

對于UE(和NW)想要過渡到CS狀態(tài)的情況,如果過渡時延包括HARQ過程,則將是非常有益的。由于HARQ過程本身是在PDSCH成功解碼之后完成的,因此實際上不需要在目標BWP中直接轉換到CS狀態(tài)。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可以處理配置了minK0的BWP和未配置minK0的BWP之間的轉換,而無需向未配置minK0的BWP中監(jiān)視的DCI添加CSIF位字段。除此之外,向沒有配置minK0的BWP添加CSIF位字段將不必要地增加DCI有效負載。在許多情況下可能沒有配置偏移限制。特別是在上行BWP中,TDRA表中的K2的典型值大于0(也就是說,已經處于交叉時隙模式),這意味著在大多數情況下,minK2限制對于功率節(jié)省不是嚴格要求的。
對于沒有配置跨時隙調度的BWP,最好避免不必要地增加DCI開銷。對于這種情況,可以在轉換期間考慮默認假設,并避免額外的1?bit增加。
當接收到PDCCH時,存在UE解碼與當前minK0值或UE當前狀態(tài)的K0值不一致的現象。更具體地說,UE可以解碼CSIF=1并且接收小于minK0的K0值。在這種情況下,難以確定UE是針對CSIF值還是K0值錯誤地解碼。
第二,也可能發(fā)生UE解碼CSIF=0,接收K0小于minK0,但仍處于CS狀態(tài)。
對于這兩種情況,UE將不能解碼PDSCH。當UE檢測到不一致的DCI時,UE應將其視為錯誤情況,丟棄DCI。
如果gNB和UE之間的失準持續(xù)存在,那將影響感知,因此,gNB可以期望與UE對齊的一些機制應該被考慮。
狀態(tài)轉換處理
當來自gNB的數據傳輸完成時,UE返回CS狀態(tài)是有益的。要觸發(fā)SS到CS轉換,有幾個選項:
1.gNB可以調度一個CSIF=1的傳輸。
2.當最后一次PDSCH傳輸完成時,gNB可以發(fā)送CSIF=1的偽PDCCH。然而,這會消耗額外的gNB資源。
3.如果UE沒有檢測到X時隙的CSIF=0,則可以使其轉換到CS狀態(tài)。
選項1將導致最后一次PDSCH傳輸的額外時延。另一方面,備選方案2消耗了額外的gNB資源。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利的,特別是在傳播以小而頻繁的傳播為主的情況下。考慮到這一點,可以使用方案3。另外,由于多個時隙缺少CSIF=0,UE可以轉到CS狀態(tài)的事實也有助于UE,因為這意味著CS狀態(tài)被設置為默認狀態(tài)。
雖然從省電的角度來看盡快返回CS狀態(tài)是有利的(例如,設置X=1),但是應當注意,UE未成功解碼PDSCH的情況并不少見。因此,如圖3所示,重要的是確保在UE進入CS狀態(tài)之前成功地解碼最后的PDSCH,并且避免由于使用CS狀態(tài)的重傳而導致的過度延遲。換句話說,當X的值被設置為足夠大以覆蓋HARQ重傳延遲并且可由gNB經由RRC配置時,它將更健壯。

僅使用CSIF作為可能的從SS狀態(tài)到CS狀態(tài)的源到初始轉換,那么使用相同的時隙調度很難對NW進行重傳調度。例如,使用前一協(xié)議中的公式,從SS狀態(tài)到CS狀態(tài)的minK0應用程序延遲將僅是來自調度PDCCH時隙的不超過2個時隙,而該時隙無法覆蓋可能的重傳。因此,重傳只能在CS模式下進行。
此外,在1-2時隙應用程序延遲期間可能會有額外的數據。在這種情況下,NW還需要使用跨時隙調度來調度UE,這會導致不必要的延遲。
使用選項3,可以直接處理該問題,即將X的值設置為足夠大,以覆蓋可能的重傳。此外,如果在n到n+X時隙內部出現額外數據,則NW和UE可以通過發(fā)送包含CSIF=0的調度DCI的數據來重新啟動應用程序延遲??紤]到這一點,如果可以支持在沒有為X個連續(xù)時隙調度DCI而啟動的CS狀態(tài)的轉換,將是有益的。
當UE在時隙n中處于相同的時隙(SS)狀態(tài)時,UE至少在X個以上時隙處于SS狀態(tài),除非檢測到CSIF=1的DCI。如果未檢測到X時隙的CSIF=0的DCI,則UE轉換為CS狀態(tài)。
BWP轉換由調度PDCCH中的DCI啟動。對于使用minK0配置活動BWP的情況,DCI還包含CSIF。需要確定目標BWP啟動的狀態(tài)。
在BWP轉換之后,UE可能沒有在目標BWP的第一時隙中接收PDCCH。在這種情況下,UE可以假設UE在第一時隙中檢測到具有CSIF的DCI,其值等于源BWP的最近DCI中的CSIF?;蛘撸绻麨槟繕薆WP配置了minK0,則UE可以假設其在默認狀態(tài)(例如CS狀態(tài))下啟動,或者如果沒有為目標BWP配置minK0,則假設其在相同時隙狀態(tài)下啟動。
除此之外,CS特性的省電優(yōu)點是避免PDSCH緩沖。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它可以允許放松的PDCCH解碼,但它不應影響其他功能,例如BWP轉換。然而,即使當UE建議NW配置一個較大的minK0值時,UE也應該根據當前的需求準備好BWP轉換,從而完成PDCCH解碼,并根據BWP轉換時延切換到新的BWP??梢钥紤]當前BWP中當前minK0允許的PDSCH間隙是否也適用于新BWP中PDCCH和相應PDSCH之間的間隙。
BWP-switch 時延
使用CS特性獲得的省電增益主要來自于UE在PDCCH監(jiān)視期間不需要進行PDSCH緩沖(即可以關閉RF部分)。在這種情況下,無論UE處于CS狀態(tài)還是SS狀態(tài),DCI處理時間都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在應用新的BWP之前,應該已經對CSIF和K0值進行解碼。因此,只要K0值滿足minK0值,UE就應該能夠開始接收新BWP中的PDSCH。在這種情況下,將minK0值添加到BWP-switch時延可能會對傳輸造成不必要的額外延遲。但是,還需要確保從PDCCH的末端到PDSCH的第一個符號的相同間隙也適用于BWP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