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運動,健康身體在于體內氣的流動
有人說:“人的生命,以氣為“根”,氣聚則生,氣衰則病,氣斷了,人也就死亡了?!?/strong>
如果你翻開中醫(yī)書,就會碰到很多的“氣”。
諸如正氣、元氣、腎氣、胃氣、肝氣、膽氣、肺氣和脾臟之氣等,是這些氣支撐起我們的生命。
但是,它們究竟是如何在身體內運轉的呢?
我們都見過電風扇,風扇之所以能有風,是因為扇葉在不停旋轉。
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這些氣在我們的人體內旋轉,做著有規(guī)律的圓周運動,產(chǎn)生出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
在人體內,五臟六腑是上下分布的,所產(chǎn)生的氣也按照一定的方向運動,恰好形成一個圓圈。
中醫(yī)講究五行,認為心屬火,位于身體的上部,腎屬水,在最下面。心火下降,能溫暖腎水,讓腎水不至于太寒。腎水受熱后,開始上承,一路到達心臟,讓心火不至于過熱。這一升一降,水火既濟,循環(huán)往復,宛如身體內的發(fā)動機,產(chǎn)生出溫和的生命動力。
伴隨著腎水上承,脾臟之氣,也會上升,將胃吸收的精微物質運送到上面,并與肺吸收的氧氣結合,輸布全身。
在五行中,脾屬土,肝屬木。
肝木生于腎水,長于脾土。
這就像種樹,當腎水澆灌,脾土溫暖,肝氣就會像春天的樹木樣向上升發(fā),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
很多人之所以缺乏生氣,長期病懨懨的。
十有八九是因為身體內水寒土濕,
導致木陷水中,得不到生長,健康被壓抑。
隨著脾氣和肝氣的上升,胃氣和膽氣則會下降,
這就是“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心火應該隨著肺氣的下降而下降。
如果心火不降,憋在上面,
人就會口干舌燥,口舌生瘡,眼睛發(fā)火。
同時,因為心火不降,腎水缺乏溫暖,
人的下半身也會格外寒冷,這叫上熱下寒。
人吃東西時,食物是從嘴里進入,然后來到胃里,整個過程都是由上而下的,所以胃氣必須向下運行,如果胃氣偏要往上走,人就會反胃、惡心、胃脹、胃痛?,F(xiàn)在很多胃病的癥狀都是胃氣上道,膽汁反流,這也是氣機逆行的結果。
肝氣應該是隨著脾臟之氣上升的,如果肝氣不升,郁結在那里,或者在身體中亂竄,就會消耗人體內寶貴的津液,當津液消耗殆盡,人會筋脈攣縮。
腎水和脾臟之氣本來應該是上升的,腎水要是無法上升,就會心腎不交,出現(xiàn)心悸不安、眩暈、耳鳴、健忘、咽干口燥等癥狀。而脾臟之氣不升,消化系統(tǒng)運化無力,則會出現(xiàn)食欲不振、神疲乏力,以及氣短等癥狀。
中醫(yī)說“百病生于氣”,這里的“氣”就是指氣機紊亂,即身體內的這個圓圈運動被什么東西卡在,憋在那里,要么轉得不那順暢,要么干脆不旋轉,可以說,很多疾病的源頭都在于氣運轉的失常。
圖片來源網(wǎng)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