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xué)四句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古今完人兩個半,王文成公,陽明先生為其一。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作《教條示龍場諸生》,示以立志為先,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再講學(xué)于貴陽文明書院,始論知行合一。自此以后,日益精進,心學(xué)之說,大成于心即理、致良知。陽明心學(xué),知行合一,更有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教以后世,今天試為分享: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后,諸生相從而學(xué),一時為盛。先生恐無能為助于諸生,曾經(jīng)以四事相規(guī),聊以答諸生之意。一為立志,二為勤學(xué),三為改過,四為責(zé)善。先生所規(guī)諸生四事,首在立志。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辈晃┣髮W(xué)問道如此,雖百工技藝,無不如此。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立志不堅,立志不恒,不可能有所作為。求學(xué)問道如此,哪怕是學(xué)一門養(yǎng)家糊口的技藝,同樣如此。
人之一生,要想有所作為,當(dāng)以立志、立大志為先。否則將如涸轍遺鮒,旦暮成枯,人而無志,與彼何殊。人生逆旅,早立志,立大志則易有成,否則,終將一事無成,終將象涸轍遺鮒那樣,成為枯魚。
人生逆旅,當(dāng)以立志為要,否則,終將在人生逆旅,陷入《旅卦》初六爻之旅鎖鎖的境地。不僅一事無成,并且一敗涂地,自取災(zāi)禍。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亦何所抵乎?可謂陽明先生之明理。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strong>
知易行難,能知卻不能行。雖有道德文章,卻不能發(fā)于事業(yè),卻不能建功立業(yè),卻不能行道成德、成賢、成圣。這是自古以來求學(xué)問道之人的通病,甚至?xí)屓藢η髮W(xué)問道,是否有益于成德、成賢、成圣產(chǎn)生懷疑。
針對這一自古以來求學(xué)問道的通病,陽明先生在《答顧東橋書》以一文中,對顧東橋提出的“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指出能知卻不能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后世學(xué)者把“知”和“行”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
知行功夫本不可離,知行本一體。“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笨芍^知行合一的精義??芍^陽明先生之明知。

其德文化,與您一起,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日而成,更何況求道成圣,成德成賢。種一顆果樹,尚且需要先把樹苗種下,除草、灌溉、培土、施肥、日復(fù)一日,辛苦勞作,果樹才有可能長大,開花結(jié)果。
求道成圣,成德成賢,更是需要有日新其德的精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積月累,道行日深,德行自能如木之升,日長月高,假以時日,才能漸成枝葉,才能根深蒂固,開花結(jié)果,自然而成。
“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陽明先生比喻形象,容易理解,成德、成賢、成圣,不可作一日而成之妄想,可謂陽明先生之明教。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strong>
知行功夫本不可離,知行本一體?!洞髮W(xué)》之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身修本一以貫之,本不可有須臾之離。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闭秊橹泻弦恢?,正為陽明先生的心學(xué)之用。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睂⒏裎?、致知、誠意、正心,一以貫之,可用于證悟陽明先生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可用于證悟陽明先生的“心即理”。 可用于證悟陽明先生心學(xué)的核心“致良知”。感謝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