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須賀空技廠的最后之作:R2Y1 景云

頭圖:幻想的噴氣式景云,PID:id=63051385
原文鏈接:https://oldmachinepress.com/2012/12/11/yokosuka-kugisho-r2y1-keiun/
作者:William Pearce
翻譯:Cisneros
校對:<span class="vip-name-check fans-name" style="">腳踢噴火幼兒園

橫須賀空技場 R2Y1 景云
1938年末,德國人將Heinkel He 119展示給了在德國參觀的日本海軍代表團。日本人很喜歡He 119的速度和航程,總體而言,這架飛機令日本代表團印象深刻?;诹己玫牡谝挥∠螅毡九汕擦艘徊糠謾M須賀空技廠(Yokosuka Naval Air Technical Arsenal)(又名海軍航空技術(shù)廠)的技術(shù)人員到德國,對He 199進行更細(xì)致的檢查。最終,塚田英夫(Hideo Tsukada)中佐購買了兩架He 199原型機和在日本的生產(chǎn)許可證。

兩架He 119原型機通過運輸車于1941年運送到日本(一說是1940年)。兩架原型機在霞之浦空軍基地(Kasumigaura Air Field)重新組裝,并在橫須賀海軍基地進行了飛行試驗。在早期的飛行試驗中,其中一架He 119在一次降落事故中嚴(yán)重?fù)p壞,而另一架飛機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生產(chǎn)He 119的計劃并沒有進行,但日本人開始對一種高速偵察機感興趣,并認(rèn)為He 119的整體布局很有潛力。
受到Heinkel He 119的啟發(fā),橫須賀于1943年開始設(shè)計一種類似布局的飛機,稱為Y-40。由大筑志夫(Yukio Otsuki)中佐率領(lǐng)的飛機項目是一個增壓,兩座,無武裝,高速,全金屬結(jié)構(gòu)的偵察機,配備有前三點式起落架。該設(shè)計得到批準(zhǔn),Y-40被正式命名為R2Y1景云。并訂購了兩架原型機。

R2Y1翼展長45.93英尺(14米),機身長度為42.81英尺(13.05米)。同時,這架飛機高13.91英尺(4.24米),空重13,260(6,015千克),最大重量為20,725磅(9,400千克)。景云預(yù)估計的最高時速是在32,810英尺上(10,000米)達到447英里/小時(720公里/小時),巡航速度是在13,125英尺上(4,000米)達到288英里/小時(463公里/小時)。最大航程預(yù)計為2,240英里(3,610公里)。飛行員的駕駛艙在飛機最前端的氣泡式座艙里。無線電操作員/領(lǐng)航員的位置在飛行員的后下方。
景云本身的動力是由兩座倒過來呈60度的V-12 愛知松田30系列發(fā)動機,該發(fā)動機是購得生產(chǎn)許可證的戴勒姆—奔馳DB 601發(fā)動機 。發(fā)動機通過于DB 606類似的方式,使共通的齒輪減速與發(fā)動機連接在一起。這樣,發(fā)動機就能得到24缸的動力,同時該發(fā)動機也被稱作愛知[Ha-70]。愛知[Ha-70]發(fā)動機具有5.91英寸(150毫米)的孔徑和6.30英寸(160毫米)的沖程,發(fā)動機排量為4,141立方英寸(67.8升),發(fā)動機安裝在駕駛艙后方、機翼上方的位置。愛知[Ha-70]發(fā)動機使用的是渦輪增壓,起飛時的額定功率為3,400馬力(2,535千瓦),在26,247英尺(8,000米)的高度時,額定功率為3,000馬力(2,237千瓦)。如果沒有使用渦輪增壓器,發(fā)動機的起飛額定功率將會是3,100馬力(2,312千瓦),而在9,843英尺(3,000米)高度時,發(fā)動機額定功率會是3,060馬力(2,282千瓦)。通過在駕駛艙下方安裝一根長12.8英尺(3.9米)的傳動軸,驅(qū)動了一副直徑為3.8米的六葉螺旋槳。發(fā)動機冷卻是通過機身下方的散熱器和機翼根部的機油冷卻器入口實現(xiàn)的。在發(fā)動機后面設(shè)有一個機腹進氣口,為渦輪增壓器和中間冷卻器提供空氣。

在1944年年底,戰(zhàn)爭的天平徹底發(fā)生了變化,日本也不再需要一架高速偵察機。在R2Y1景云快要被取消計劃的時候,設(shè)計團隊(大筑志夫)提出可以很快的將景云改裝成噴氣式快速轟炸機。除此之外,愛知[Ha-70]發(fā)動機會被替換成一個擁有2910磅(1320千克)推力的三菱 Ne 330噴氣發(fā)動機,并且會安裝在兩個機翼下方。活塞發(fā)動機被移除后,所處的位置將會安裝噴氣發(fā)動機的燃料箱。這架噴氣式轟炸機的預(yù)計最高時速為495英里/小時(797公里/小時)。該項目得到批準(zhǔn)后,新飛機被命名為R2Y2。軍方?jīng)Q定完成大致成型的R2Y1,并將其作為機身結(jié)構(gòu)的驗證機,以評估其性能。在刪去增壓、渦輪增壓器和中間冷卻器后,R2Y1的原型機于1945年4月完成,并轉(zhuǎn)移到木更津航空基地(Kisarazu Air Field)進行測試。測試表明,景云暴露出前起落架震動劇烈和發(fā)動機過熱的問題。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技術(shù)人員對景云進行了諸多調(diào)整。景云在1945年5月29日進行試飛(日期因來源而異,常被引用為1945年5月8日),試飛員為北島少佐。這次試飛時間很短,因為發(fā)動機很快過熱,并且發(fā)生了火災(zāi)。北島少佐迅速返航,R2Y1出人意料的遭受了很小的損害。在5月31日,在一次地面試驗中,測試了修正后的冷卻器,而發(fā)動機錯誤地在高功率下運行太長時間,并且過熱了。發(fā)動機被從飛機上拆下來以便修理損壞部分。為了防止被美國軍隊俘獲(一說是她在盟軍的轟炸中被摧毀),日本海軍人員才摧毀了還在等待維修中的R2Y1。由于戰(zhàn)爭的結(jié)束,第二架R2Y1的原型機并沒有被完成,所以R2Y2的設(shè)計計劃也被擱置了。

資料來源:
“橫須賀 R2Y1景云:日本中置雙發(fā)動機” Wings of Fame, Volume 12 (1998)
日本秘密計劃 by Edwin Dyer (2009)
太平洋戰(zhàn)爭中的日本飛機 War by Rene Francillon (1970/2000)
日本航空發(fā)動機 1910–1945 by Mike Goodwin and Peter Starkings (2017)
太平洋戰(zhàn)爭中的日本飛機概覽 by Airview (1956)
日本飛機的性能和特點—TAIC Manual by Edward Maloney (2000)
http://www.secretprojects.co.uk/forum/index.php/topic,15633.0/all.html
PS:均是英語資料(可能有偏差),有愛自取,亞馬遜鏈接在原文鏈接里面
PPS:B站不給加站外文字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