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邏輯課(十)認可與認知
一
一切存在著的,同時也在消亡。
我確定,我一直是我,從以前到現(xiàn)在??墒?,現(xiàn)在的我絕不是小時候的我。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也絕非同一個。
以此反觀世界,“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不知道,什么是固定不變的存在。正如這一句看似違背邏輯的話,“世界唯一能夠確定不變的,是所有的一切都在改變”。
二
“唯一不變的,是一切都在改變”。
既然“一切都在改變”,又怎么可能有“唯一不變”的呢?
可是,既然“一切都在改變”是確定的,它不就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嗎?
三
我們先回到“邏輯練習”。也許你感覺到了,在邏輯練習中,我們似乎“別無選擇”。每一個理由,每一個步驟,我們仿佛一直被一條無形的繩索牽引著前行,直到抵達終點。
是有什么魔怪,占據(jù)了我們的思想,控制著身體前行嗎?好像又不是,因為我們自己能夠感覺到,我們的每一個選擇都是自己做出的。只是在某個不知名的原因下,這些選擇奇妙地達成了一致。
我們先試著回答兩個問題。
1,“你會嗎?”
你會回答什么呢?“會”,“不會”,或者“不知道”,還是其他什么答案?
2,“如果我問你,對不對,你只會回答對或者不對,對嗎?”
你會回答什么呢?現(xiàn)在你發(fā)現(xiàn),如果你的回答是“對”或者“不對”,它們好像是同一個結果,就是都“回答正確”??墒?,明明“對”與“不對”,是完全不同含義的兩個詞,怎么可能都“正確”呢?
四
這個問題并不高深,只是常常被我們忽略。其實,它包含著兩個內(nèi)容,一個是“感性經(jīng)驗”本身,另一個則是表示感性經(jīng)驗的“概念”名稱。但是,這個復合體,卻只表現(xiàn)為同一個“符號”,或者說,只表現(xiàn)為“同一個詞”。
比如,“餓”,它是一個“感性經(jīng)驗”,是身體的一個直接體驗。同時它也是一個“詞”,是這個感性經(jīng)驗的“概念”名稱,是向他人表達自己感受的符號。我們也可以用“手捂住肚子”這樣的動作符號表示“餓”,它也同樣地包含著兩個內(nèi)容。
人們早已經(jīng)注意到了,在一個“符號”中,它可以是一個“詞”或者一個“動作”,這個符號具有“雙重內(nèi)容”。
人們把“符號”看做一個外在的表現(xiàn),稱為“行為”。而把“感性經(jīng)驗”看做內(nèi)在的感受,稱為“性質(zhì)”。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現(xiàn)象”就是行為,“本質(zhì)”就是性質(zhì)。
五
現(xiàn)在我們看“對”或“不對”這個回答,就容易理解了。
當我們在回答“對”或者“不對”時,由于我們必須講出來,它本身就是一個“行為”。此時,我們只是講出了一個“符號”。當然,由于詞義不同,現(xiàn)在我們在兩個不同的符號中,選擇任意一個。
而在接受到“符號”后,這個“符號”轉化為“性質(zhì)”。此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我們選擇哪一個符號,結果都一樣,因為它們具有同一個“性質(zhì)”。
也就是說,我們通過一個“問題”,設立了一個“一義對多詞”的行為規(guī)范。無論說出哪一個符號,它都只對應同一個含義。
將這個設立的行為規(guī)范推廣,我們就得到了一種特殊的“整體”,稱為“類”?!叭祟悺边@個詞,它對應的就是“同一個性質(zhì)”,同時又對應“許多個符號”。你是人類,我也是人類,已經(jīng)逝去的還是人類,仍未出生的仍是人類。
六
再往回走,“一切都在改變”就是泛指所有的“行為”,而這一個行為整體又具有一個特殊的“屬性”,它是可以被確定的。我們又用另一個“符號”來對應這個“屬性”,這個符號就是“不變”。
于是我們就得到了,“唯一不變的,是一切都在改變”。
這一個曲折的路徑,并不能直接由“感性經(jīng)驗”中得來。它只能通過一個“符號體系”保留并流傳下來。我們從這樣一個“符號體系”中,重新解讀并獲取這些內(nèi)容,這個方式就是“學習”,也稱為“認知”。而這個“符號體系”,就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