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聚散是常態(tài),憂愁悲哀無益處!蘇東坡行書 人來得書帖
元豐六年,蘇東坡的好友伯誠去世。由于此時蘇東坡處于被朝廷貶謫的敏感身份,所以不能親自前往吊唁。 蘇東坡給前來送書信的人的回信是這樣的: 蘇軾,我給你回信。來的人已經把信送到了。 沒想到伯誠竟突然走到了今天這一步。我哀傷和震驚不已。他一生的才華和美德,還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就這樣終止了。 我和陳季常就像兄弟一樣,高和伯誠之間尤其相互了解,感情深厚。聽見消息,我想伯誠再沒有生還的可能了,如果他不對上,念及家族門戶對他的重托,向下想一想,他還有三個沒有成家立業(yè)的孩子,就這樣隨著自己的性子走了,還不知道回來。那作為朋友的我對他的這一切的擔心也是不可限量的。 只有洞察到人的死生聚散是常態(tài),明白憂傷哀愁是沒有益處的,這樣放下包袱自我勉勵。才能夠成就更長遠的家庭和事業(yè)。 蘇軾我承蒙和伯誠交往深厚,相互了解,所以才說了這些你們不忌諱的話,希望你們能夠深深的明白。我本來想親自前往吊唁伯誠,但是又怕打攪正在悲哀當中的你們。進退之間,不勝惶恐。 只有希望你們千千萬萬要放寬心,不要忽略了我所說的這些粗鄙的話。最后我再不一一詳細說了,蘇軾我再次向你們敬禮。 另外聽說二十九日你們要舉辦祭奠祭儀式。我不能前往去哭一哭伯誠的在天之靈,慚愧和內疚千千萬萬。 這里我送一擔酒去,請求你們?yōu)槲医o伯誠灑酒祭奠一回!痛苦,痛苦??!
軾啟:人來得書。不意伯誠遽至于此,哀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報,而止于是耶。季常篤于兄弟,而于伯誠尤相知,照想聞之無復生意,若不上念門戶付囑之重,下思三子皆未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則朋友之憂蓋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以就遠業(yè)。軾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諱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撓亂,進退不惶,惟萬萬寬懷,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軾再拜。 知廿九日舉掛,不能一哭其靈,愧負千萬,千萬。酒一擔,告為一酹之??嗤?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