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江淹《去故鄉(xiāng)賦》解讀
江淹《去故鄉(xiāng)賦》
作者:【南北朝】江淹
日色暮兮隱吳山之丘墟[1]。北風(fēng)析兮絳花落[2],流水散兮翠茿疏[3]。愛桂枝而不見[4],悵浮云而離居[5]。乃凌大壑,越滄淵[6]。沄沄積崚,水橫斷山[7]。窮陰匝海[8],平蕪帶天[9]。
于是泣故關(guān)之已盡[10],傷故國之無際。出汀州而解冠[11],入溆浦而捐袂[12]。聽蒹葭之蕭瑟[13],知霜露之流滯[14]。對江皋而自憂[15],吊海濱而傷歲[16]。撫尺書而無悅,倚樽酒而不持[17]。去室宇而遠(yuǎn)客[18],遵蘆葦以為期[19]。情嬋娟而未罷[20],愁爛漫而方滋[21]。切趙瑟以橫涕[22],吟燕笳而坐悲[23]。
少歌曰[24]:芳洲之草行欲暮[25],桂水之波不可渡[26]。絕世獨(dú)立兮,報君子之一顧。是時霜翦蕙兮風(fēng)摧芷[27],平原晚兮黃云起[28]。寧歸骨于松柏[29],不買名于城市[30]。若濟(jì)河無梁兮[31],沉此心于千里[32]。
重曰[33]:江南之杜蘅兮色以陳[34],愿使黃鵠兮報佳人[35]。橫羽觴而淹望[36],撫玉琴兮何親[37]?瞻層山而蔽日[38],流余涕以沾巾??指吲_之易晏[39],與螻蟻而為塵[40]。
注釋:
[1]吳山:指吳興一帶的山?!2]析:使分散。這里指風(fēng)吹花樹,使之紛披擺動。絳花:紅花?!3]茿(zhú):扁竹,一年生草木植物,好生道旁。 [4]愛桂枝而不見:謂見不到賢人。桂木芳香,古以喻賢才。《楚辭·招隱士》即以楚樹喻賢才。此處似喻建平王劉景素?!5]浮云:因其能蔽日月之光,故以喻小人。離居:離群獨(dú)居?!6]凌:越。滄淵:猶言滄海?!7]沄(yún)沄:水流浩蕩的樣子。積崚:重山?!8]窮陰:一年將盡,冬末。匝:周遍,籠罩。 [9]平蕪:雜草叢生的曠野。帶:這里是連上的意思?!10]故關(guān):指故鄉(xiāng)的城門?!11]汀州:水中小洲。州,同“洲”。解冠:指被解職?!12]溆浦:溆水濱。捐袂(mèi):用屈原《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醴浦”詩意。此處喻分離。捐:丟棄。袂:袖端下部開的部分(如今戲臺上的水袖)?!13]蒹(jiān):荻。葭(jiā):蘆葦。蕭瑟:秋風(fēng)吹動蘆葦聲?!14]流滯:擴(kuò)散附著于物?!15]江皋:江灣。 [16]吊:憑吊。 [17]倚:靠近。不持:不端起。 [18]遠(yuǎn)客:避客。指棄絕人事?!19]遵:沿著。以為期:為約定之地、尋求之地。此處取《秦風(fēng)·蒹葭》意,謂將尋求知音?!20]嬋娟:同“嬋媛”,牽引。劉向《九嘆·思古》:“心嬋媛而傷懷兮。”王逸注:“言己愁思,心中牽引而痛,無所告語?!薄21]爛漫:散漫而無邊際。滋:生。 [22]切(qiè):這里指彈瑟。橫涕:淚流滿面?!23]吟:鳴。燕笳:謂美女所演奏的音樂。古燕趙之地女子善歌舞。笳:一種樂器?!24]少歌:是一部分樂章結(jié)束后的小結(jié),見屈原《抽思》?!25]芳洲之草行欲暮:謂見到賢人的機(jī)會將盡。取義于《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行欲:將要。 [26]桂水:南方多桂,故以稱南方之水?!27]翦:割斷。蕙、芷:皆香草名?!28]黃云:雜有塵埃的云?!29]歸骨:安葬尸骨。 [30]買名:釣取名譽(yù)?!31]濟(jì):渡。梁:橋?!32]沉此心:言死了仕宦之心?!33]重:樂章的名稱。情志未伸,又復(fù)陳辭,故曰“重”。 [34]以:同“已”。陳:陳舊。 [35]報:回答,回信。佳人:當(dāng)指建平王?!36]橫:放倒。淹望:久望?!37]何親:親近何人。意為知音不在眼前,無意彈奏。 [38]層山:重疊的山。比喻奸佞近臣。蔽日:喻蒙蔽建平王?!39]高臺之易晏:暗喻建平王將臨大禍。晏:晚暮。江淹本集《自序》載其《諫建平王》曰:“殿下不求宗廟之安,如信左右之計,則復(fù)見麋鹿霜棲露宿于姑蘇之臺矣?!薄40]螻蟻:蛄螻與螞蟻。言如果禍作,則將獲死罪歸于地下。江淹《銅爵妓》詩:“徒登歌舞臺,終成螻蟻郭。”意同。
賞析:
本篇抒寫忠而見疏的抑郁之情和對于故鄉(xiāng)的依戀。由開頭的“吳山之丘墟”等句看,當(dāng)是初貶吳興時所作。宋廢帝元徽二年(474)五月桂陽王劉休范反,劉景素領(lǐng)兵至京勤王?!把椭湙C(jī)將發(fā)”,“略明性命之理,因以為諷”。景素不悟,“乃憑怒而黜之,為建安吳興令”(見其《自序》)。作者擔(dān)心建平王大禍臨頭、國家將起干戈,作此以抒其憂情。因有些話不便明說,所以在表現(xiàn)上十分含蓄,甚至使人感到不可捉摸。然而細(xì)心研讀,思路可尋;從其中化用屈原有關(guān)篇章的文意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向。
全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寫作者在所居之地情緒凄涼,心神不寧,于是“凌大壑,越滄淵”,欲消散愁情,而引起思鄉(xiāng)之情。其中“北風(fēng)析兮絳花落,流水散兮翠茿疏”寫周圍環(huán)境之蕭索,“愛桂枝而不見,悵浮云而離居”表現(xiàn)了對被貶謫的傷情。
“泣故關(guān)之已盡,傷故國之無際”,前句言時時思念家鄉(xiāng),然而系縻于吳興,不可能遠(yuǎn)行,為此已欲哭無淚;而國家之前途堪憂,也令他悲傷無窮。賦中化用了屈原幾首詩中的句意,意思自己的遭遇與當(dāng)年屈原的相同。關(guān)于屈原《九歌》,《楚辭章句》以為屈原放逐,竄伏沅湘之間,“懷憂苦荼,愁思沸郁”,因而據(jù)當(dāng)?shù)仂肷窀栉柚~作此,“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已之冤結(jié),托之以風(fēng)諫”。關(guān)于屈原《哀郢》,《楚辭章句》云:“言己雖被放,心在楚國,徘徊而不忍去,蔽于讒諂,思見君而不得?!北举x中“汀州”“捐袂”“江皋”用《九歌》典,“入溆浦”用《涉江》典,其下“霜露”云云用宋玉《九辯》文意,均非無因。故下文的“去室宇而遠(yuǎn)客,遵蘆葦以為期”,實(shí)含有脫離朝政追隨賢者于荒野之意。
“少歌”一段是對以上主要意思的歸結(jié)。所謂“絕世獨(dú)立兮,報君子之一顧”,正是說自己為什么不同意建平王及其親信的作為,而不斷勸諫?!笆菚r霜翦蕙兮風(fēng)摧芷”,言建平王周圍正直的人一個個都受到打擊排擠,被貶謫出外,“平原晚兮黃云起”預(yù)示著局勢的惡劣危殆。“寧歸骨于松柏,不買名于城市”,表示了自己在這件即將發(fā)生的事變上的態(tài)度。“重曰”一段有反復(fù)叮嚀、再三致意的意思。作者仍然希望建平王回心轉(zhuǎn)意,理解自己,而更多的是動之以情。末尾二句,可以振聾發(fā)聵。
此賦全文用比興的手法,又化用屈賦中句意,不露痕跡,其中意蘊(yùn),當(dāng)事者自可以味出。而篇名作“去故鄉(xiāng)”,局外人易泛泛讀去,誤以為思鄉(xiāng)心情的表現(xiàn)。當(dāng)然也可能是作者有意如此。其中借景抒情處多。寫景上下相映,一片悲秋景象,與作者意蘊(yùn)一致,也很有意境。其中不乏警句,甚可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