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治療原則應以治肝、脾、腎三經為主,以治膽、胃、腸三經為輔,抓住濕、熱、痰不
2023-10-09 09:46 作者:中醫(yī)師張先生 | 我要投稿
肝炎的治療原則應以治肝、脾、腎三經為主,以治膽、胃、腸三經為輔,抓住濕、熱、痰不放,氣暢血和勿放,可謂一語中的。具體治法如下: 治肝:以疏、清、養(yǎng)為法。 疏:疏乃疏泄、調暢、爽達之意,包括疏肝、調肝、達肝諸法。方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藥如柴胡、青皮、香附、郁金之類。 清:包括清肝、泄肝、涼肝,即清肝瀉火、涼血解毒之意。方如龍膽瀉肝湯之屬。藥如黃芩、龍膽草、丹皮、竹葉、連翹、茵陳、梔子等。 養(yǎng):即補養(yǎng)之意。養(yǎng)肝、滋肝、補肝、柔肝均屬此類。方如一貫煎、杞菊地黃丸等。藥如生地、熟地、白芍、枸杞子、當歸、玉竹、桑椹、女貞子、沙苑子。 治脾:著重于運、溫、補。 運:運即運化。脾氣不運,水谷難化。脾不運,則為濕所困。運脾包括醒脾、調脾、理脾。方如半夏瀉心湯、平胃散等。藥如藿香、佩蘭、砂仁、白豆蔻、云茯苓、枳實、蒼術、半夏、川黃連。 溫:溫即溫補脾陽。方如理中湯、苓桂術甘湯。藥如干姜、附子、烏藥、生姜、桂枝、白術等。 補: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則氣血無源。補脾包括健脾、和胃、健胃。方如四君子湯等。藥如黨參、白術、黃芪、山藥、蓮肉等。治腎:以溫、滋為主。 溫:包括溫腎陽、補腎氣。方如金匱腎氣丸等。藥如仙靈脾、仙茅、補骨脂、鹿膠、肉桂、附子、干姜等。 滋:滋即滋養(yǎng)腎陰。方如六味地黃丸。藥如熟地、山藥、女貞子、覆盆子、黃精、山萸肉、五味子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