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對她的了解,僅限于她的后腦勺

有些人不去做編劇真的可惜了,比如說我自己,這不是自戀,而是自我反思。
我習(xí)慣觀察大街上的人,并且會自動給他們添加一段故事背景,有人撞到我了,我會想他今天可能是工作不順利,算了;
有人不明所以的對我大聲吼叫,我在想他以前一定遭遇過童年陰影,習(xí)慣了用“蠻不講理”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算了;
如果有人不排隊、愛占小便宜,我又開始構(gòu)造他的故事框架,因為曾經(jīng)被自己的過度善良所傷害,現(xiàn)在才會這么不禮貌、不文明,我還在想他晚上回家,會對著鏡子中的自己怒吼,不斷地問自己“你為什么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

然而這些都是我自己眼中的“幻想”,所有人在我面前都有濾鏡,她今天異常的安靜,我會時不時的觀察對方,努力哄她開心;
他今天聽了一首悲傷的音樂,我會將他列入“好人”的名單中,今后無論他做了什么,都會想起他在悲情音樂下的氛圍感,這次就原諒他吧!
有些粉絲迷戀偶像,不就是喜歡他在影視劇中的角色嘛,那種氛圍、那種故事背景,然而現(xiàn)實中并非如此。
我們作為旁觀者,其實有時并不是不能看清事實,而是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事實中,總是希望事情按照我們預(yù)期的發(fā)展,只有被傷害到了,才會有片刻的清醒,我喜歡的一直是那個角色,并非是扮演者,我對他的了解,僅僅是“自我攻略”下的濾鏡。
我之前的一個同事,一個女生,身高一米左右,長得非常像洋娃娃,可愛而沒有攻擊性!她平時在公司總是很安靜,又看起來非常忙碌,雖然只有我清楚自己并沒有給她布置過多的工作內(nèi)容。
我會格外的關(guān)照她,有些工作我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自己就做了,平時給她發(fā)消息,她很久都不會回復(fù),每次的聊天結(jié)尾都是我。我以為她是社恐,也沒有在意。

我還擔(dān)心她剛來公司誰都不熟悉,所以每天都會主動叫她一起下去吃飯,然而一個星期之后,驚掉了我的下巴!
那天我走進辦公室,看見她站在人群中間,與大家都很熟悉的樣子,原來她們私下建了一個群,每天下班之后都會約著出去玩,她們今天討論的就是昨天蹦迪的樂趣。
我打開了她的朋友圈,第一次對一個人的動態(tài)感興趣,因為我感覺自己有點不認(rèn)識那個坐在前面的她。
原來一直都是我自己在自欺欺人,她不僅朋友多,而且每天都會分享她跳辣舞的視頻,視頻中的她化著濃妝著濃妝,舞動著妖嬈的身姿,時不時的對著鏡頭wink,我的天吶,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性感”。
后來,她開始與公司的其他人一起吃飯,每天都對著聊天框微笑。有一次一個任務(wù)很緊急,她也答應(yīng)我會在下班之前給到,但是那天我等到了午夜12點,一直未收到她的消息,我自以為是她在認(rèn)真工作,忙得忘記了時間。

可是打電話一問,她沒有做,理由是沒有時間,解決方式是明天上班再做。她明明知道那是明早需要發(fā)布的內(nèi)容,她明明答應(yīng)下班前會發(fā)給我,結(jié)果就是我熬夜加班替她把工作完成了。
第二天,我們在電梯相遇,我主動向她打招呼,她卻問我“你昨天的工作完成了嗎?不是很緊急嗎?”我當(dāng)時真是震驚了!
老板私底下問我“你覺得她的工作能力怎么樣?”我說“挺好的”,她剛來公司不久,而且是一個未畢業(yè)的學(xué)生,做出什么“離譜”的事情都有情可原。
可是,一個月后她主動提出離職,我很納悶,是不是我太嚴(yán)格了?還是任務(wù)布置太多了?想來想去,總是想不通,于是給她發(fā)消息“你去別的公司也要實習(xí),為何不在這鍛煉一下,而且你和其他同事相處的挺愉快的”,她回復(fù)說“我來這就是為了實習(xí)證明”,我竟然不知如何把話接下去。

她坐在我前面,我每天都只是看到她的后腦勺,一個染了金發(fā)的后腦勺。原來我對她的了解,僅僅是我期待的那個人的樣子。
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并非如此,只有你處于“受害者”的位置,你才會靜下心來思考,你以為的并非你以為的,不是對方欺騙了你,而是你一直選擇閉著眼睛看她,捂著耳朵聽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