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聽歌行,評說練習
敝人現(xiàn)住半山腰,半山風,就常在窗外飄。
話說學伴的練習之中。有人聲音粗,有人聲音細?
這對有樂教理解在先的人,並不礙事。
粗?與?細,就如同鍋鼎與飯碗。
鍋鼎一定相對大,飯碗是相對小。
其中?調理?與?品味?的工具,一個是鍋鏟,一個是筷子。
因為有理解在先,所以半山聽了學伴羅貞的行歌,聽到的是一種爽快和她的行動與體會,聽到的,並不是一般朋友,以為判斷的柔聲細語,或是以主觀反應的喜好。
人們會吃的?是自己的分量,和自己的喜好。
那麼樂音直入耳心,會引發(fā)聲色感染的想像。
於是乎,人們會怎麼想,想來想去,常常都是自己的事情。
這是第一道關卡。這就如同,端碗吃飯,吃的大多是自己願意的。
又只有在自己成體之後,才會多去想別人的狀況。
例如小孩子,生命中第一次理解鏡子,看到鏡子,
就只會關注自己,並且作很多動作來觀察自己,確認自己。
這都是自然的現(xiàn)象。於是乎,在這裡又有第二道關卡。這就如同端鍋作菜。
再來,人們常常喜歡擴充自己。
但是別人,並不是你複製品,所以就會有外王的課題。
在社會上,會有禍害,大多是因為個人的慾望,強加到他人的身上,所以造成的傷害。在這裡也就是第三道關卡。
接下來的文功事業(yè)的進行,與成就不成就,也就有第四、第五階段的關卡。
一時間個人聆聽學伴的行歌練習,會有如下考量。
知不知道,行不行為,體不體會,深不深入,準不準確,柔不聲柔,中不中意,豫不豫感。
以上是對己、以下是對人的衡量原則。
完不完整,理不理解,有無特性,有無自我,用途是甚麼,有甚麼關聯(lián)性,精神有沒有可能性,境地美不美,有沒有自得之樂。
聆聽學伴們的行歌練習,所感發(fā)的不同氣象,也可以簡化成為,或剛或柔的兩種劃分。
柔的有:榴子花、木蘭花、雪香子、羅蘭子。
剛的有:松子花、西芹子、子槿花、木棉子、羅貞。
有原性力量的:子槿花、榴子花、羅蘭子、西芹子、木蘭花。
有適性力量的:雪香子、木棉子、羅貞、松子花。
以上是我的一面之詞,若是學伴有自發(fā)心、感悟了自己的整體,或是學習洗練過後,可能會有所不同。
個人的談吐氣象是剛是柔,精神的偏重是原性或適性,也都有可以圓融的路子。
說個例子大家參考。例如,大科書堂訓規(guī)的那段期間。學伴榴子花就練得很勤,因為自身感受強烈,前一年搬到增城,那一年也在準備考師資證照。需要有言之成文的內容,來有利學習。這裡榴子花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氣象是偏剛強的原性。
再講個對比會更清楚。同一時間裡,如果是松子花已經(jīng)在體制教學中了,對於大科書堂訓規(guī),最多就是了解一下,不會深入太多。因為,松子花正在適用的教學作法,是現(xiàn)下體制學校的規(guī)範。所以在此時,松子花正在使用的生活氣息是偏柔的適性
再者,南風會作大科書堂訓規(guī),那是因為要把嶺南道脈弄清楚,要接續(xù)傳承的原因。
清廟歌詠,人聲在上,樂器在下。歌頌先王,領受聖教,通乎古今良心,廓然天地事理。
若是學伴循序漸進,由淺至深,由單一到豐富,可以有以下的順序和功用,來參考練習。
一、練呼吸,搭配體姿勢,活絡身心。
二、練發(fā)聲,宮商覺徵羽,準確音色。
三、練朗讀,描述觀察,清楚口語。
四、練文章,有條有理,清楚邏輯。
五、練歌曲,豐富情義,端正對應。
還有六七八等等。
或者有愛人不愛聽,是因為丈夫的立場,一時間需要的是妻子細膩的情感,要有月亮一般的顏色,丈夫口語上或許表達不準確,或許也沒有多大的擔心。
事實上,一般社會中,目前是沒有人會完整樂教的,不可能會去聽到聲色樂音之中,有關乎儒學的推進和意義。
半山聽風說言語,福地自有福人居。讓聖賢久住心理,與學伴健康身心。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