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農(nóng)村生活
我從小生長在濱海的一個鄉(xiāng)村里,其中的居民,過的是半農(nóng)半漁的生活。這個東南海濱小角落的鄉(xiāng)村,也是一個山明水秀(其實水是又咸又濁)、朝嵐夕霞、海氣波瀾的好地方。瀕海的地方,到底是得風氣之先,東洋西洋的洋風很快吹到小村里。做飯燒火用的打火石還未完全消失,新的綠頭洋火(火柴),一盒一盒地來了。在海上驕氣十足,橫沖直撞的火輪船,一聲聲嗚嗚號叫的汽笛鳴聲,使大家趕快跑到海邊去看熱鬧,既好奇又驚嘆!慢慢地,又看到了天上飛的飛機,同時也看得到坐在飛機前面的人。當然,它飛得還不算太高,所以才看得見。人們更加奇怪,人怎么會飛上天呢?晚上用的青油燈、蠟燭,慢慢退位給大為不同的洋油燈,比蠟燭光亮過太多倍了??墒青l(xiāng)村里長年累月都是平平靜靜地過,沒有什么警察或鄉(xiāng)長、村長。只有一個年紀比較老的“地保”,是清朝遺制,地方最小的芝麻綠豆大的官,叫做“保正”。不過,都是熟人,他保他的正,與大家了不相干,除非衙門里來了公事,他出來貼布告,或者上門來打一聲招呼。偶然聽到人們亂哄哄的談話,找“保正”出來,那一定是哪一家的雞被人偷走了。地方上來了偷雞賊,這比以前長毛(太平天國)造反還要新奇,還要可怕。 這種江南村居生活,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初期,歷代除了兵亂或饑荒外,幾乎從來沒有變化。宋代詩人就描寫得很詩情畫意,如范成大的田園詩: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尤其是雷震的一首《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每當斜風細雨或黃昏向晚的時候,我站在自家門口,真看得出神入化,很想自己爬上牛背,學一學他們的信口吹笛??上?,我沒有達到目的,只是一生信口吹牛,吹到七八十歲,還不及當年橫身牛背小朋友的高明,真太泄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