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橋溝:伴水而居的靜謐時光高仁斌|駭倫
木橋溝:伴水而居的靜謐時光
高仁斌|文在沒有修建木橋溝水庫以前,木橋溝只是川南富順寂寂無名的一條小山溝,溝深林密,人跡罕至,發(fā)源于自流井區(qū)仲權鎮(zhèn)鐵匠灣的鎮(zhèn)溪河上游從這里經(jīng)過,溪流清淺,不慌不忙,兩岸的人們因為往來的需要,就地取材在小溪上架起了一座木橋,此地于是得名木橋溝。那時,木橋溝還沒有一條連通外界的公路,所有生產(chǎn)生活物資,要從山外進來,只能依靠肩挑背扛。沿溪之處,橋是必不可少的設施,緊鄰木橋溝下游不足5公里,便有東南橋、觀音橋,就連管轄它們的鄉(xiāng)鎮(zhèn)駐地,也叫板橋。板橋鎮(zhèn)所屬的木橋溝村,恰與宜賓市敘州區(qū)的王場鎮(zhèn)、翠屏區(qū)的孔灘鎮(zhèn)交界,屬兩地(宜賓、自貢)三區(qū)縣(富順縣、翠屏區(qū)、敘州區(qū))的結(jié)合部,它的前身,實際上包括水土相連的三個村莊:紅巖村、東南村和老頂寺村。村黨支部書記王華松告訴我說,2019年建置調(diào)整三村合一的木橋溝村,幅員面積9.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639人,屬于典型的林區(qū)邊遠村。
?
真正讓木橋溝進入大眾視野的,是因為20世紀70年開工建設的木橋溝水庫。1970年,經(jīng)四川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第七河流規(guī)劃設計隊設計,木橋溝水庫啟動備料并開工建設,這是富順歷史上第一座中型水庫,庫容總量為297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量為2790萬立方米。水庫建設的初衷,是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通過左右兩個干渠的輸送,滿足縣內(nèi)10余個鄉(xiāng)鎮(zhèn)的10多萬畝農(nóng)田灌溉需求,此外,水庫蓄水經(jīng)鎮(zhèn)溪河一路下行約50公里后,在永年鎮(zhèn)高硐堰取水,便成為富順縣城的生活飲用水源,供應人口多達30萬人。木橋溝水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當時的經(jīng)濟條件下,要修建一座如此規(guī)模的水庫,無疑面臨巨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據(jù)《富順縣志》記載,該項目國家補助資金僅為1878萬元,地、縣自籌資金42.9萬元,投勞折資為933萬元。也就是說,木橋溝水庫的修建,除了必備的工程材料,還動員了大量的群眾投勞參與,在工程機械并不發(fā)達的年代,整座水庫的修建時間長達17年。直到1987年10月,水庫才全面竣工。那一年,我還在距離水庫下游10公里的福善小學讀初一。我清楚地記得,某一天的班隊課上,班主任老師突然興奮地向我們宣布說,下周五我們班要組織一次外出野炊,讓大家提前分組做好準備,地點就是新建成的木橋溝水庫。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們才知道離我們學校不到10公里的地方,一個偉大的工程竣工了,而且再過幾天,我們就將去領略它的風采。
?
木橋溝給我留下的感動,就是從那次班級野炊開始的。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在高山俯視的山澗里,居然有著如此高大雄偉的大壩,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們說,水庫大壩的高度是48米。我們從下面望上去,大壩簡直就是一堵足以攔倒一切的巨墻,從壩體管道噴涌而出的水柱,也仿佛有著某種不可一世的力量。那次野炊,最讓我們興奮的,不是大家一起燒鍋做飯的體驗,而是木橋溝水庫有著太多新鮮神奇的東西。就在大壩的左側(cè),修建了兩座低矮的房屋,那是一座微型的水利發(fā)電站,電站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說,就是這個裝置,每年就可以發(fā)電100萬度,除了用于水庫管理站日常的用電,還可以供應周邊村民的照明。要知道,那時我們班上至少有一半的同學家里都還沒有用上電燈呢,羨慕之情簡直難以言表。因為水庫的存在,木橋溝的名氣便響亮起來。雖然它并非風景名勝,但是一座整整修建了17年的水庫,在當?shù)厝诵哪恐?,無疑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每逢周末,木橋溝就會變得十分熱鬧。一度時期,管理所還辦起了賓館、餐廳甚至音樂茶座,周邊村民也自發(fā)地把自家土特產(chǎn)拿到水庫邊售賣,大有一種要轉(zhuǎn)型發(fā)展旅游的跡象。然而,畢竟木橋溝只是一個水庫,并沒有規(guī)劃配套相應的旅游基礎設施,無法滿足游客的體驗需要,同時水庫環(huán)境也面臨著風險,林區(qū)用火也存在安全隱患。因此,木橋溝的旅游夢終究沒有變成現(xiàn)實,山還是那片山,水還是那片水。
?
真正讓我了解木橋溝,是我參加工作后的20世紀90年代。那時我在中和小學教書,距離木橋溝不過兩三公里路程,且下屬的紅巖村小和東南村小分別位于木橋溝水庫的壩上和壩下,粗略估計,在中和小學工作的八年時間,我到過木橋溝不下50次,一草一木,均感親切。在一個地方久了,自然而然地會產(chǎn)生感情,也自然而然地會去關注它的過去、它的性情,把它和自己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在我看來,木橋溝的美,除卻目力可及的山水之美,更在于它富有靈性的土地和耕讀傳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木橋溝壩上的紅巖,是川南丘陵巖區(qū)典型的紫色土壤,這種土壤土體淺薄,抗旱保水能力較差,種植糧食作物收成較低,但因為其地勢向陽、日照充足,卻十分有利于栽植果樹和蔬菜。木橋溝最有名的水果是梨,水庫周邊的農(nóng)戶,都有在房前屋后栽植梨樹的習慣,上百年的梨樹幾乎隨處可見,其中,尤以“糖梨”居多。這種“糖梨”,掛果不多,個子也不大,甚至看上去有些其貌不揚,但口感細膩,香甜汁多,誘人的清香完全蘊含在汁液里,有一種回味悠長的感覺。也因為這種梨產(chǎn)量不高,所以早早地就被人上門選購,連主人也沒有更多私藏。除此之外,在紅巖還有一個響當當?shù)奶禺a(chǎn)——紅巖沙土蘿卜,其最大的特色是入口化渣、清香回甜,不論是燉湯、紅燒、涼拌……都可令人大呼美味,當?shù)厝说恼f法是,紅巖的蘿卜好吃,只有靠近巖邊上的那幾塊土堪稱絕佳,其他地塊種出的蘿卜,形貌相仿,口感還是差了些。多年以來,紅巖沙土蘿卜的種植規(guī)模始終沒變,我猜想,淳樸的村民們大概是在用這種方式維護沙土蘿卜難得的口碑吧。
?
木橋溝壩下的東南橋,是鎮(zhèn)溪河上一座簡易的石板橋,橋的兩邊村民大多是王姓家族,王家祠堂就建在左側(cè)橋頭,相對于壩上的紅巖而言,東南橋一帶的地勢已經(jīng)趨于平緩,因為鎮(zhèn)溪河穿境而過,這里的土地從來就不缺水,農(nóng)業(yè)自然也以谷物為主。對此影響至深的是,王家祠堂后來改建成了東南小學,雖然只是一所村小,但村民十分重視教育,每個年級都是學生滿堂。當?shù)赝跏献迦私榻B,對東南小學教育影響最大的是一位名叫鄒定群的老師,在她的努力下,東南橋走出了不少的大學生、中專生。直到20世紀90年代,東南小學依然是全區(qū)有名的村小,在學校負責的是王良楷、彭文芳夫婦,扎根這里多年的民師,他們既要開展教學,還要準備學生的午餐,一遇到漲水季節(jié),還要負責在橋頭接送學生,保障孩子們的平安。他們所有的付出,無非就是讓這些孩子多讀一點書,長大后能有所作為。如今的木橋溝村,交通早已經(jīng)四通八達,木橋溝水庫作為縣城飲用水源地,周邊的環(huán)境,也徹底進行了治理,把生態(tài)還給了大自然。村民們著力發(fā)展的是兩個產(chǎn)業(yè),一是利用閑置的坡地栽植梨樹和柑橘,二是利用良好的水源條件發(fā)展生態(tài)養(yǎng)魚。在紅巖上鳥瞰整個木橋溝村的全貌,但見果樹蔥蘢,豐收在望,池塘相映,魚躍霞光,整個村子,儼然就是一幅伴水而居的水墨山水畫。2020年12月13日于川南富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