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樵武學(xué)語錄
練與用,很不相同,其中差別,不可不知。
練時,慢慢體會、揣摩,有所了解,有所采存,不求慢,求能回味。用時,全身合一,不思
考、隨心而用,當(dāng)下即是。
所以,練時,拳勢自中宮出去,必再回中宮,拳勢不回中宮求中定后再發(fā),則破綻多,用時
易為人所乘。一勢歸回再運(yùn)一勢,愈練愈是松靜,愈是空靈,這才是對的。
用時,通常有兩種反應(yīng),吃得住時,即發(fā)揮出去;吃不住時,即閃躲開去,前者有如蚊叮蟲
咬,可撲而滅之;后者如蛇毒,不能勝過,只有避之而已。
對敵時如此,是比較勁猶高一層
的本能直覺,不可小覷。
周身是手
練掌須倒自然反應(yīng)的程度,即全身輕靈敏感,有高度的聽覺力,敵手沾何處,
何處即能
聽而知之,而且立予反擊,所以周身皆可以化敵,可以攻敵,所謂周身是手。
在培養(yǎng)上,練習(xí)時不必考慮用法,否則雜亂而無用。真要用時,純?yōu)閯x那間自
然反應(yīng),并沒有時間去想用那一招那一式。
練法上,大抵頭(心)動,背隨腰轉(zhuǎn),腰動,手隨腰轉(zhuǎn),目隨手移;亦即腰動、
身動、步隨,步隨身換。
但在用時,外敵入目,即頭(心)動,腰身動,手足
蓄,此為柔;發(fā)則頭(心)動,內(nèi)氣由中宮而肩肘手,而胯膝足;外形則自腳
而腿腰背手,此為剛。所以,一蓄一發(fā),總以目注敵人,頭為總樞紐為原則。
練法、用法二者不大相同。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彼不動己不動,彼微
動己先動,彼之力為防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皆是聽覺力的高度發(fā)揮,
而成就周身靈覺、身是手的功夫。
在日常功夫上,可以一松一緊,一蓄一發(fā)之法,在應(yīng)對閑談之際,暗自操練,
化功夫為生活。在蓄法上,以收氣到中宮;五趾抓地,涌泉?dú)馍咸?;雙手扣指
握拳,內(nèi)勁回收,略咬牙切齒氣即下沉,如此,即收身肢之氣到中宮,在發(fā)法
上,氣自中宮上走肩肘手,下走跨膝足,氣到何處,何處即可用以應(yīng)敵。同理,
內(nèi)收時,氣到何處,何處也可以化敵。
此為外圓內(nèi)方之理法。內(nèi)藏尖矛,外示柔圓,每一身肢皆可化可發(fā),功夫至此,
才是上乘。
松、圓、活
練學(xué),開宗明義,第一步先求松。人體一動,內(nèi)則臟腑,外則筋骨,皆容易緊
張,因而喘氣僵硬,肢體不協(xié)調(diào),未戰(zhàn)已先敗了七分。所以,要以有意識逐一
去放松內(nèi)外各處,使其一一松透。
例如:一緊張氣管即縮小,所以要有意識地把它放松而還原,而且,內(nèi)部也繃
得提心吊膽,也應(yīng)一一放下,使五臟落位,內(nèi)部十分舒坦。外部肢體調(diào)節(jié),也
不例外,要一一驗視、放松,這全賴意識來完成。
如此,松到透時,即得到無意識的松,而幾近自然了;圓、活,是其次要義。
全身每一骨節(jié),有如珠串,松要使它松得每一顆圓、活,而相連不斷。一旦發(fā)
動,則有如穿珠之線抽緊,圓活之珠串立刻繃直、貫串的如棍子、如鐵條,用
來打人,有無堅不摧的效果。
因此,松、圓、活如珠串,如彈簧,如水銀泄地,不但人無法制我,運(yùn)用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