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神話單元《精衛(wèi)填?!返娜齻€層次教學

《精衛(wèi)填海》
今天我們講的是四年級的第四單元,這個單元很重要,它是我們的文化命脈,它是神話單元。那么什么是神話呢?它有兩個目標:
目標一: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學習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注意,這里有一個分析,叫做把神話當做故事來教、當做故事來學,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
目標二:感受神話中的神奇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這句話理解起來就簡單了,就是把神話當做神話來教、當作神話來學。這里的神話是一種專門的文體。
這兩個目標是教學的兩個層次與取向。兩個層次分別是:把神話當做故事來教、當做故事來學、把神話當做神話來教、當作神話來學。兩個取向分別是故事取向與神話取向。

接下來我們來看在神話單元中主講的《精衛(wèi)填?!?。這里注意,它有三個層次的教學:
第一層次:當做文言文的課文(最低層次)
第二層次:當做故事來教
第三層次:當做神話來教
?
一、作為文言文的《精衛(wèi)填?!?/strong>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層次,《精衛(wèi)填海》當做文言文教學的話應該怎么教呢?文言文的教學,基本上要做到兩件事:把文言文讀通、把文言文讀懂。
那么文言文怎么讀通呢?
我們注意到書本中有一些注音,我們來試著讀一下,多讀幾遍,把文中的第三聲都讀完整,把朗讀的節(jié)奏放緩一些,試著讀出古味,這是第一個朗讀的小技巧。第二個再來解答一下讀文言文的時候是否需要分節(jié)符的這個問題,需要劃分好停頓點再朗讀嗎?我個人覺得不需要,因為語感很經(jīng)常是憑個人的感受。朗讀有多種停頓方式,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對怎么讀,怎么聽他都有自己心里的想法。我們可以通過代讀、領讀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停頓。
針對劃停頓這里我有一個專門的提示:
如果是三年級第一次上文言,例如:《司馬光》,那么那節(jié)課是需要劃停頓的,為什么呢?因為那是小朋友進入小學時,第一次在課堂上跟老師一起學習文言文,所以我們可以用《司馬光》這一課來教小朋友文言的朗讀節(jié)奏。
至于說現(xiàn)在好多書本甚至是資料中都有劃節(jié)奏,那只是一種基礎的朗讀參考。
那還有的同學疑問:考試會考劃停頓嗎?注意,考試的時候如果讓你劃節(jié)奏,或者說劃了不同的節(jié)奏讓你來進行選擇,你可以先進行輕聲試讀,然后再選擇與文言文或者句子的意思最為匹配的那一個選項。實際上劃節(jié)奏也是考你的語感。

作為文言文的《精衛(wèi)填?!吩趺?strong>讀懂呢?
?
請注意,讀懂一定是跟著課文的注釋來讀。課文中會注釋的那一定是有歧義,就是很容易就是理解錯的,或者是有一定的陌生感、生疏感的字詞。我們來看看課后的注釋:

第一個,它告訴你選自《山海經(jīng)》,這個信息我們知道了。
第二個,他說了炎帝之少女。炎帝是誰?古時候的部落首領。
第三個,我們又知道了少女,注意這里少女是很重要的,什么意思?小女兒?那么這里不妨問一個問題,請問,既然炎帝有少女,那說明炎帝還有什么?既然炎帝有少女,那說明炎帝還有其他的子女,除了少女還有長女,長子,炎帝的兒女是有排序的,少女就是他的最小的女兒。
第四個,溺而不返,“溺”溺水,現(xiàn)在的“溺”也是這種用法。
第五個,故為精衛(wèi),這個“故”為考點,因為這個“少女”和“固”它都和現(xiàn)在的用法不相同。因此這個“故”解釋為因此,和“少女”的解釋都需要背誦記憶。
第六個,堙于東海的“堙”,是填塞的意思。
這樣一來,我們對照的注釋,作為文言文的這篇課文我們要讀懂它。怎么懂呢?對照著注釋,我們來試著翻譯一下:
古時候有一個部落的首領是炎帝,他有一個小女兒叫女娃,去東海游玩,(這里我們根據(jù)上下文理解,推測到她可能是去游玩),沒想到溺水而死,再也沒有回來,他死后就變成了一種鳥,這種鳥就叫精衛(wèi),(注釋中有寫:形狀有點像烏鴉,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化為一種鳥。)那么精衛(wèi)鳥做什么呢?它常常去西山銜木石,然后投放到東海里去填塞。
?
一、作為故事的《精衛(wèi)填?!?/strong>
?
接下來看看第二層次:作為故事的《精衛(wèi)填海》我們怎么去跟孩子講精衛(wèi)填海呢?
首先我們可以問:這個故事好看嗎?
?
這個故事是好看的,好看的點有兩個:
1、這個女娃死后居然變成了什么呢?變成了一種鳥。
2、死后變成鳥之后去做了一件事,這件事叫填海。注意,填海這件事情是在報仇,因為是東海把他淹死的,所以他非得去西山銜木石填海。

為什么好看呢?(好看的事)
因為故事很離奇,跟我們平常想的不一樣。我們總覺得神是不會死的,沒想在這篇神話里的神居然死了,而且是游泳游死了,死了以后,還化成鳥去報仇。
那么,精衛(wèi)填海作為一個故事,請問到底是寫人還是寫事?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是有點分不清的。而剛才我們已經(jīng)說了好看的事,接下來我們說說好看的人。
請問精衛(wèi)/女娃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好看的人)
我們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精衛(wèi)/女娃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堅韌有恒心的填補東海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
二、作為神話的《精衛(wèi)填?!?/strong>
這個單元作為神話單元,一定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問題:神話單元到底“神”在哪里?,這是這種文體教學的一個特征。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說“神”在哪里,怎么跟小朋友說這個神話呢?
請大家關注這個故事的來源叫《山海經(jīng)》,《山海經(jīng)》是描寫上古先民的生活,記錄的是我們祖先的生活方式。

1、神人
我們來關注一下,這個神話中有兩個人物,先是炎帝(父親)然后才到女娃(少女)。炎帝是上古的農(nóng)工之神,是指導大家開荒種地的,在古代的農(nóng)業(yè)社會,相當于是先民的衣食父母,先民要依賴著炎帝生存發(fā)展。而少女是炎帝最小的一個女兒,父親最疼愛“我”,而“我”也最愛父親。
?
2、神事
炎帝這個農(nóng)工之神作為部落首領,帶領人民開荒種地,那么他的部落有可能會遭遇什么事情呢?我們來想一想,炎帝帶領著大家開拓土地,在開拓土地中,大自然的環(huán)境是一個重要的條件,但是對于開拓土地的人民來說最大的災難就是沒有土地可以去開墾,于是這個時候,最為炎帝最小的女兒,要為父親分憂,我們猜想沒有土地之后她肯定會去尋找土地,找來找去就到了陸地的盡頭,東海。
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字“游”,注意這里的“游” 不是去東海游泳,而是去考察,去游歷,看看那里有沒有土地,在考察的過程中不幸“溺而不返”。
所以當我們讀這個神話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把這個女娃當作一個不懂安全,在海邊戲水,不幸因為水性不好而死亡的神話人物。這個上古神話反映的就是上古先民的生活,炎帝是負責墾荒的,沒有土地了之后最愛的小女兒為父親分憂,四處考察,來到東海邊,不幸溺而不返。
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這是比較經(jīng)典的一幕,因為它是神,是不死的,所以它化為了另外一種身軀存在,這就是神,它可以進入不死的輪回。從人形還原成了神形。這時候它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只精衛(wèi)鳥。
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這里我們可以提問:請問此時的堙于東海,真的是去報仇嗎?
其實不是的,它一直在做的是一件事:填海造地。它是不忘初心的,那么它的初心在哪?從“常銜”二字我們知道,女娃變成精衛(wèi)鳥之后還常常銜著西山的木石去填東海。這個“?!庇卸嘟?jīng)常呢?這個“?!笔撬恢边@樣做。之前發(fā)現(xiàn)東海的時候就一直去填,只不過之前是人的形狀在填,現(xiàn)在是神的形狀在填,總是在填。
?
這就是神,恒長一生,不忘初心,精神永存。
?

至于為什么要去西山銜木石再堙于東海,跨越這么遠的距離呢?
因為我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三階往下走,大海在地勢最低處?!渡胶=?jīng)》的神話中記載了上古我國的地形地貌:西高東低,西邊是山,東邊是海。
?
《山海經(jīng)》解讀到這,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正遵循著祖先的足跡,在模仿祖先生活。我們的祖先是那樣的勤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向自然求生存。今天我們依然熱愛大自然,依然和自然和平共處,依然向著大自然去求生存,因為大自然就是我們的母親,祖先是這樣做,我們依然也要這樣做。

那么最后再問一個大格局的問題:解讀完這個神話的故事,我們到底要學什么呢?
我們現(xiàn)在給孩子太多的道德教化,小朋友比較反感我們。在這一課中,我個人覺得我們學到的是返璞歸真,我們要向祖先學習的是生存之道。
祖先的生存之道是什么呢?
1、勤勉
2、有開創(chuàng)精神
3、一直在努力
4、不管怎么樣,不忘初心。你看炎帝的本職就是墾荒,炎帝的家族就以墾荒開拓為自己的本職。所以炎帝以及少女,不忘本職,不忘初心,因為那是人和神共同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