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經(jīng)營方法
一般來說,銷量最佳的物品擺放位置依次為與顧客視線平行處、齊腰處和齊膝處。其中,前者是便利店貨物擺放的最佳位置,可增加七成銷量。
?所以,商學院建議將利潤較高或者快過期的產(chǎn)品放在1.5米到1.7米的高度之間,方便大家看到后隨手就能拿取。
把最想賣的商品放右邊一般來說,便利店可以利用人們習慣用右手的習慣,將最想推銷的、利潤高的商品,放在主調往購物通道或展柜的右側,顧客經(jīng)過時,會被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激起購買欲。
薄利多銷守住入口一般來說,挨近便利店入口的地方,放的大多是薄利多銷、購買頻率高的商品,以吸引顧客進門,比如書本、拖鞋、毛巾等,而煙酒等貴重商品一般放在便利店中間偏后區(qū)域。從消費心理學角度來說,逛便利店時,人們總認為前面的貨物一般,里面還有更好的,所以往往越到最后買得越多。
價格拆東墻補西墻便利店里有一整套復雜的價格策略,如使用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將食品、日雜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定低一些,讓顧客形成這家便利店比較便宜的印象,并且不自覺地以為所有東西都便宜。然后,便利店再將別的物品定較高的價,把損失彌補回來。
大包裝比小包裝更貴很多消費者會有“買得多比買得少實惠”的慣性思維,這也成了便利店的一種“銷售心理戰(zhàn)術”。所以很多商品的大包裝價格都比小包裝貴。
這種情況大多存在于休閑食品中,如飲料、薯片等。而且這些商品的重量、價格往往都不是整數(shù),比如480克、458克等,消費者一時也算不清到底哪種更劃算。
結賬是最后一道購物關口? 結帳口可以放些具有吸引力的產(chǎn)品,顧客就越經(jīng)受不起這些考驗。調查發(fā)現(xiàn),被“困”在長長結賬隊伍中的人,購買貨架上糖果、飲料的幾率高百分之二十五。收銀臺邊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經(jīng)濟實惠的小型零食,而排隊付錢時往往是人最沒有耐心的時候,這會讓顧客很難扛過這最后一道購物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