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在剛果》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細節(jié)彩蛋
? ?

?
? ? ? 《丁丁在剛果》是埃爾熱作品系列《丁丁歷險記》的第二部,也是丁丁首次出發(fā)去歐洲大陸外的冒險題材。然而,正如我上一篇《丁丁在蘇聯(lián)》中提及的,此部作品仍然是埃爾熱創(chuàng)作丁丁的探索階段,無論是選擇的題材(歐洲對非洲的殖民主義),抑或是丁丁的大量獵殺動物的行為(動物保護主義)等等,在現(xiàn)在看來簡直是不可理喻的。所以這部作品的彩色版重新發(fā)行時(1946),在當時特別是歐洲社會是備受爭議的,甚至幾經(jīng)簡化及修改。即便如此,《丁丁在剛果》中埃爾熱對于自己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理念得到了貫徹,并且在此部作品中有著許多非常吸引人的現(xiàn)實故事情節(jié)及細節(jié)彩蛋。接下來我們就跟隨著丁丁的旅程,穿越回去,了解當時世界發(fā)生的事情吧。
創(chuàng)作背景:
? ? ?《丁丁在剛果》在1930年開始連載,然而此部作品最初并沒有在埃爾熱的計劃之內(nèi)。在《丁丁在蘇聯(lián)》中有暗示,有一個美國的黑幫頭目注意到了他。所以,埃爾熱當時構思的是創(chuàng)作一部以美國為題材的作品。當時三十年代初期,世界正經(jīng)歷著大蕭條,歐洲作為當時世界的領航者,此時的傲氣仍在,他們想尋找著不同于美國“美式資本主義”與蘇聯(lián)“共產(chǎn)主義”的方法來擺脫經(jīng)濟危機,進而重現(xiàn)歐洲榮光。于是歐洲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殖民地。然而在當時不僅比利時的青年對殖民主義毫無興趣,政府對其所屬的殖民地(比屬剛果)仍不能“充分利用”。于是,比利時政府的殖民地部長和華萊士教士找到了埃爾熱,希望他創(chuàng)作一部有關非洲殖民地主題的“積極”作品,用丁丁的影響力激起年輕人的愛好與狂熱。于是,美國的題材被暫時擱置,《丁丁在剛果》應運而生。

那時,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都是從別人嘴里聽說的。
? ? ? ?由于是臨時被強加的主題作品,埃爾熱有點措手不及。他只能匆忙地尋找著有關比屬剛果殖民地的一切資料。其中就有華萊士的老朋友勒內(nèi)·維韋爾貝格(René Weverbergh)贈予的《我們的殖民地》(Notre Colonie),兩年前(1928)有關自己國王阿爾貝一世和王后到殖民地訪問的相關報導,再以及在博物館中關于非洲剛果的資料等等。即便如此,由于本身的題材是宣揚殖民主義,白人高高在上的種族主義,以及濫殺野生動物行為等等,放到現(xiàn)代社會已不合時宜。而且,關于非洲的描述,也是缺乏當?shù)貧庀ⅰWx者感受不到非洲大自然那既神秘又野性的動物,也沒有非洲惡劣環(huán)境的描述,脫離現(xiàn)實而自圓其說。因此即便埃爾熱做出了再大的創(chuàng)作努力,也并沒有受到預期的歡迎,甚至是到彩色版再出時也帶來了許多煩惱。也難怪埃爾熱在后來采訪中說道:“這又是我年輕時的罪過?!?/p>
丁丁的旅程:
? ? ? ?綜合最初黑白版以及簡化修改后的彩色版來看,丁丁應該是從布魯塞爾出發(fā),乘坐火車抵達安特衛(wèi)普港,之后登上“蒂斯維爾”號的輪船,途徑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最后進入剛果河抵達馬塔迪(matadi)。



? ? ? ?丁丁在下榻旅館后的第二天早上,他就收到了三份著名報社的簽約。由于埃爾熱當時的設定是丁丁自己就是《小二十世紀》的獨家記者,所以也理所當然的拒絕了他們,并準備正式開始非洲大自然的旅程。




途中,他與本集壞人第一次交手并將他抓住。在這里,丁丁誕生了他的名場面:不經(jīng)意間獵殺了15頭鹿,并不以為意地說以后不缺肉吃了。這里出版時也是備受動物保護主義者所譴責的。其實這里他是借鑒了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寫的《布朗勃上校的沉默》(The Silence of Colonel Bramble)中一段獵人狩獵獅子的場景。


接著,丁丁與非洲的猴子進行了一番友好的溝流,從它們手上把白雪救下來后,休息到第二天接著出發(fā)。他們穿越火車鐵軌時遇上情況,解決了火車事故后就邀請到巴包隆部落中。


在部落中丁丁又一次挫敗巫師和匪徒聯(lián)合嫁禍的陰謀,并當上部落首領。在部落中,丁丁平息了村民們的紛爭,還用奎寧治療好了一位村民的瘧疾。



丁丁隨后又化解了受巫師和壞人挑撥的部落沖突,并從巨蛇處救了喬裝打扮成豹人的巫師。

丁丁按照巫師說的方向前往樹下準備再一次抓住壞人,但由于放松了警惕被偷襲打暈。壞人將丁丁吊在一棵樹上準備在漲潮時讓其成為鱷魚的盤中餐,好被人誤以為是事故(故事后面有提及幕后大Boss的指示是讓丁丁死于意外)。結果被一個神甫救下,丁丁也趕緊從蟒蛇腹中救出白雪,并跟隨神甫到達了一個傳教士駐地。


在傳教士營地丁丁接替另一位生病了的神甫,給黑人小朋友上了堂數(shù)學課,并在上課途中把闖進來的小豹子“機智地”趕跑。第二天,丁丁開始進行第二次非洲的狩獵,殺掉一頭大象并剝?nèi)×讼笱馈?/p>
隨后,壞人喬裝成一位神甫接近丁丁成功得手,并將他放逐在河水上漂流。擁有主角光環(huán)的丁丁又一次大難不死:白雪跑回營地求救,并在老神甫解救后,成功追上并反殺壞人。丁丁也從信中獲悉壞人在非洲的鉆石計劃,從而聯(lián)系警察(確切地說看服裝應該是當時的殖民地軍隊)將全部壞人一網(wǎng)打盡。


最后,丁丁進行了在非洲的最后一場狩獵。他首先是把一頭犀牛炸得粉碎(這也是最血腥的一幕),然后是被野牛追逐,最后被飛行員救上,并回到了歐洲。





? ? ? ?雖然整個故事下來,《丁丁在剛果》中的某些場景會稍顯古怪甚至是不合時宜。但到現(xiàn)如今,非洲人似乎反而沒有像歐洲人那樣生氣。而尤其在非洲法語國家,喜歡丁丁的人也比其他非洲國家或地區(qū)多。這也許也呼應了開頭丁丁受到了熱烈的歡迎。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后續(xù)作品的發(fā)布,再也不會有人認為丁丁是個歐洲殖民者,而是一位國際知名記者。故事的最后,我們也十分清楚丁丁的下一站將要去哪里。讓我們期待下一部《丁丁在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