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謠言圍剿12年后,她終于強勢反擊
“文藝片女神”一直是影壇所稀缺的,因為不僅要長相氣質對味,演技還得是一等一的。
張靜初便是其中之一。

2005年,張靜初在《孔雀》中飾演的高衛(wèi)紅一角,一直是華語電影中令人難以忘懷的角色。
她總愛穿著白襯衫,梳著兩股乖巧的麻花辮,笑起來就像春天。

《孔雀》劇照
然而她的內心遠不如外表文靜。
她向往天空,向往自由,幻想著將來成為一名傘兵。然而這個渴求對那個時代,對她的家庭來說,都無比奢侈。
得知夢想破滅后,她自己做了個降落傘,綁在自行車后座上,風一吹,降落傘迎風打開,美得如孔雀開屏。
那一刻,衛(wèi)紅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夢里,無比快樂,而路人鄙夷的眼光無一不在透露著——這人瘋了。

《孔雀》片段
張靜初說:“這是一種被生活不斷地打壓和磨礪,無論如何想往上沖,可最終依然折翼了的感覺?!?/p>
正是在深入這個角色的過程中,張靜初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離欣賞的演員近了一點,成為一名好演員的決心,便是從這里確定的。
這部影片是導演顧長衛(wèi)的處女作,也是張靜初的銀幕首秀,影片拿下了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張靜初也拿下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影后。
這一年,她25歲。
掌聲與機會一并到來,這之后,她拍了《門徒》《天水圍的夜與霧》《唐山大地震》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片中角色的跨度相當大,她的表現(xiàn)完全超預期,過硬的演技讓她多次被各項大獎提名。
然而,伴隨著成就的是各種各樣的謠言,她堅信清者自清,但她低估了網(wǎng)暴的破壞力,終致身心俱疲。
2009年拍完《唐山大地震》后,處在事業(yè)巔峰的她獨自前往紐約,一低調就是整整10年。

《唐山大地震》劇照
娛樂圈照舊熱鬧非凡,在意的人說她“消失”了,更多的人,忘記了她曾消失過。

少女時代的張靜初與《孔雀》中的高衛(wèi)紅是有些相似的。

《孔雀》片段
她們同樣都是小鎮(zhèn)姑娘,都有著大大的夢想,總是想逃離當下的處境,也有著同樣豁出去的勇氣。
1980年,張靜初出生在福建永安的一個普通家庭中。
作為家里的第二個孩子,她一出生就被送到了鄉(xiāng)下的外婆家。

童年的快樂記憶都與外婆有關,父母的面孔是模糊的。
到了上學的年紀,父親到外婆家接她,她視父親為“入侵者”,每年暑假結束,這鬼哭狼嚎般的噩夢就要經歷一次。

母親是學校的老師,工作忙,無暇照顧她,干脆就把5歲的她送進了小學。
年紀小,學習跟不上,她常常因為功課做不完被罰站在教室外,母親覺得很丟臉,常常藤條伺候。
在家里,她跟陌生的哥哥也相處不好,時間一長,她老覺得自己是家庭里的異類。
她想逃,為此還苦練輕功,按照“武功秘籍”上所說的把沙袋綁在腿上跳。
離開家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倒不是因為輕功了得,而是因為功課太差,對她毫無指望的父母只能把她送去寄宿學校學畫畫。
別的姑娘在宿舍熄燈后,會因為想家哭,只有她捂在被窩里偷偷地笑。
學畫畫本是個無奈之舉,卻改變了張靜初的人生軌跡。
在美的世界里,她知道了凡·高、莫奈、畢加索,知道了美院和北京,也萌生了對獨立和自由的渴望,她想成為“流浪畫家”,覺得這很酷。
15歲那年,她騙父母說自己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的化妝班,隨即拿著“學費”,收拾行囊,獨自北漂。
時值初秋,北京城里的顏色豐富得不得了,五彩斑斕,她從未見過這么美的秋。
或許,還因為北京的空氣里飄著自由的味道。
她無數(shù)次徘徊在中央美術學院的門口,猶豫著要不要進去拿一份招生簡章,但始終沒敢下手。
某天,她看到一個女孩子長發(fā)飄飄,背著畫框從學校走了出來,她不自覺地跟上人家的腳步,直到那女孩上了出租車。
“我很崇拜她?!焙髞淼膹堨o初說。
中央美術學院的夢想還是放棄了,考美院還需要再有兩年的時間沖專業(yè)課,她的經濟條件耗不起。
什么專業(yè)既不需要唱歌,也不需要跳舞,還不需要彈琴呢?想來想去,還是考導演系吧。
請不起專業(yè)的指導,她只能去大學蹭課。在階梯教室里,她頭一回看到了《霧中風景》《巴黎最后的探戈》《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等電影,這是她從未踏入過的世界,在這里,她才真正體會到了求知的樂趣。
或許是天分使然,半路出家的張靜初竟然真的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大專班。
這段經歷,張靜初鮮少提起,或許是因為自卑,或許是懼怕流言蜚語,但從她后來的“一戰(zhàn)成名”,我們不難想象,彼時的她幾乎是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孔雀》中有一場撿西紅柿的戲,劇本里寫著角色“淚如雨下”,她說不知道怎么演,顧長衛(wèi)讓她有眼淚就哭,沒眼淚就算。
彼時的衛(wèi)紅已經人到中年,輸給了現(xiàn)實,灰頭土臉。在大街上,她遇見了年輕時暗戀的傘兵,猶猶豫豫走過去想與對方聊聊過往,對方卻只問“你貴姓”。
衛(wèi)紅失落地自言自語:“我剛才還跟俺弟弟說,你會永遠愛著我?!?/p>
轉頭蹲在地上撿西紅柿,張靜初忽然想到了自己稀碎的青春,一時間悲從中來,哭得撕心裂肺。

《孔雀》片段
這一刻,她徹底理解了衛(wèi)紅,理解她腳下的泥濘,理解她不顧一切想飛的夢想。
她不過是平行時空里的自己。

張靜初對待每個角色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她說她害怕失敗,輸不起。
如果說高衛(wèi)紅一角還有著跟自身經歷相似的“討巧”,那她之后的角色,就完全是硬碰硬。
2005年,在章家瑞導演的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花腰新娘》中,性格內向的張靜初飾演了活潑奔放、野蠻可愛的彝族姑娘鳳美。

《花腰新娘》劇照
這個角色讓章家瑞看到了她的可塑性,在他接下來執(zhí)導的《芳香之旅》中,張靜初又挑戰(zhàn)了春芬一角,這個角色從10多歲演到60歲,時間上跨越了一個女性的大半生。

《芳香之旅》片段
導演本打算找一位老演員來演老年的李春芬,但看到定完老年妝后的張靜初,他又驚又難過,一個鮮花一樣的姑娘怎么忽然間就老了。
憑借這個角色,張靜初斬獲了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jié)的影后,這也讓她拿到了好萊塢的門票。
2007年,《尖峰時刻3》上映,張靜初總算在好萊塢混了個臉熟,原本可以留在好萊塢沖擊更高片酬的電影,但她倔強地想要回國拍章家瑞導演的《紅河》。

《尖峰時刻3》劇照
成龍很驚訝:“有沒有搞錯啊你,你在這里拍一個這么大的片子,回去要拍一部投資700多萬元的電影?”
張靜初只說,《紅河》里的阿桃是個有智力障礙的角色,之前從未挑戰(zhàn)過。

《紅河》劇照
成龍說她傻,未再好言相勸。
演員接角色,總免不了要走一段“野心勃勃”的路,什么怪角色都想接,若駕馭不好,便會成為黑歷史。
但張靜初不僅膽子大,實力也兜得住野心。
要說膽大,不得不提爾冬升導演的《門徒》,張靜初在片中飾演吸毒的媽媽阿芬。

《門徒》片段
為了向有毒癮的丈夫證明戒毒沒那么難,她以身嘗試,可惜越陷越深。每當毒癮發(fā)作,她全身哆嗦,渾身痙攣,表情恐怖又猙獰。
直到在大腿內側來一針,才能感受到天堂般的快感,神志不清時,她還跟吳彥祖飾演的阿力上演了一段激情戲。
這又欲又驚悚的演繹,絕對是“毒片”中難以超越的名場面。
更震撼的是阿芬的死,她張大嘴巴,披頭散發(fā)地躺在沙發(fā)上,身上爬滿了老鼠,阿力看到這一幕,終生陰影。
拍這場戲時,爾冬升問她是用替身,還是用特效,張靜初說用真的,自己來。
爾冬升被嚇到,說張靜初是個狠人。
大陸女演員進軍香港電影市場并非易事,但張靜初的氣質融進港片里也毫無違和感。
無論是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夜與霧》中被家暴致死的曉玲,還是后來跟周潤發(fā)、郭富城兩大男神搭檔的《無雙》,看似柔弱的張靜初,都靠著強大的爆發(fā)力,讓觀眾無法忽視她。

《天水圍的夜與霧》劇照
一時間,她成了爭奪香港金像獎影后的熱門人選。
然而,正當巔峰之時,張靜初停下了一切工作,決定去紐約求學。
爾冬升語重心長地提醒她:“你一定要有市場占有率。你的作品產出量少,就會離市場越來越遠,大家老看不見你,就會想不起你,你露面的頻率也會越來越低?!?/p>
張靜初明白,這是個近乎“自殺式”的決定,但她依舊沒有回頭。
她說:“我的巔峰還沒有到來?!?/p>
張靜初一直想成為周迅那樣的演員。
她說自己與周迅的距離,是一個努力做作業(yè)的好學生,與隨意揮灑的天才之間的距離。
空閑的時候,她會一遍一遍回看自己的表演。她發(fā)現(xiàn)自己比較擅長爆發(fā)力強的重場戲,但那些類似于坐在公交車上一晃而過的零碎場子,她卻演得很空。
隨著表演經驗的增加,她漸漸悟出來,正是這些不起眼的鏡頭能考驗出演員對角色理解的程度。
當你完全把這個角色吃透,就可以在任何鏡頭里行走,她把這層功力稱為“自由”,而她自覺尚未達到。
彼時的片場已經給不了張靜初新鮮感了,不是說片場不磨人,而是她抑郁了。

2011年,她放下一切,去美國求學。從決定到出發(fā),只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
初到紐約已是冬天,不巧還趕上了雪災,洗衣機壞了沒人修,網(wǎng)斷了連求助的可能都沒有。
那種迷茫的感覺,讓她想到了初到北京的時候,恍惚間10多年過去,張靜初想著想著忍不住發(fā)笑,她說“我特別欣賞當年那個背上包就來了北京的我,那個是最可愛的我”。
離開了女演員的光鮮,她重拾了生活的瑣碎,自己處理賬單和稅務,自己管理信用卡,自己照顧一日三餐……直面現(xiàn)實時,有很多的崩潰和焦慮,但她很享受這個,她覺得生活又重新回到了自己手中。
紐約的休整,不過短短1年,但影壇的格局卻已不同以往,新人涌進來了,資本涌進來了,劇本參差不齊。
從2012年到2018年,張靜初接拍了不少爛片,明明劇本中的角色很打動人,但成片的效果卻是另一個樣子。
有時拍著拍著發(fā)現(xiàn)不對勁,但一旦簽約,就沒有反悔的余地。
她把拍爛片形容成上了一艘有個大洞的船,盡管你知道船要沉,但也得拼命把水往外舀,就希望能救多少是多少。
剛出道那幾年,張靜初形容自己是個“控制狂”,但在不斷歷練中,她終于接受了生命中的不可控。
生活不是勵志劇,不是拼盡全力就一定能獲得回報,放過自己,盡力了,就好。
“敢不敢去跟未知共舞,去跟危險共舞,這是一個演員最重要的東西?!?/p>
她不怕輸了,只在乎是不是輸?shù)脹]有遺憾,是不是輸?shù)眯姆诜?/p>
用積極的心態(tài),度過人生漫長的低潮,這姿態(tài)很酷,不是嗎?

最近這段日子,張靜初頻繁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
2021年,她終于鼓起勇氣將造謠者告上法庭,并取得了勝訴。

今年年初,她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了一則視頻,分享了自己在長達10多年被網(wǎng)暴的心路歷程,她希望給有著相似經歷的女性帶來一點反抗的勇氣。
決定發(fā)聲的那一刻,她原諒了自己多年來的窩囊和懦弱。

前幾天,她又曬出了被美國電影學院導演系錄取的通知書,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興奮。
“消失”的這些年里,總會有聲音,說糊了的張靜初如何如何落魄。
如今,已找回力量的她親自辟謠:“我從沒有浪費時間,一直在不斷學習和生活,我過得并沒有外界想象的那樣凄慘?!?/p>
固定去上編劇課、導演課;堅持運動、靜坐,保持最佳體態(tài);一個人去旅行,去西藏轉山,6點鐘起床看日照金山。
她花了5年時間,把北京郊區(qū)那幾十年樓齡的兩層老破房,打造成了無數(shù)人理想的家,屋里的二手物件,全是她從世界各地淘來的。
生活磨煉人,也滋養(yǎng)人,張靜初喜歡這種貼著地面行走的感覺。
毫無疑問,她又要放下一切,走向遠方了。作為一個40多歲的姐姐,一切都不晚。

“你不怕被忘記嗎?”這是張靜初始終都在面對的疑問。
怕,當然怕。
但她更怕的,是一個人總在吃著老本原地踏步,直至被觀眾拋棄。
唯有不斷成長,才有創(chuàng)造經典,被觀眾永遠銘記的可能。

參考資料:
《非常靜距離》張靜初專訪
《張靜初:當一名女性直面黃謠》新周刊
《張靜初:“控制狂”終于被馴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