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知識點總結
經濟學原理名詞解釋
第一章
1.?稀缺性:社會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產人們希望用油的所有物品與勞務
2.?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3.?效率:社會能從稀缺資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4.?平等:講這些資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給社會成員
5.?機會成本: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6.?理性人:能系統(tǒng)而由母的的盡最大努力去實現(xiàn)目標
7.?編輯變動:對現(xiàn)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
8.?激勵: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
9.?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10.?外部性: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11.?市場勢力:單個人或者一小群人不適當?shù)赜绊懯袌鰞r格的能力
12.?生產率:每一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動數(shù)量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舍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5、?毛衣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fā)行了過多的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事業(yè)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第二章
要點
1.?循環(huán)流向圖,見書20。在這個模型中,經濟由兩類覺得這,家庭和企業(yè)組成,
2.?物品與勞務市場上,家庭是買者,生產要素市場上,家庭是賣者
3.?生產可能性邊界:一個圖形,標明在生產要素和生產技術既定時,一個經濟所能生產的產出。大炮與黃油
4.?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yè)如何做出決策,以及他們如何在特定市場上相互影響
5.?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現(xiàn)象
6.?關于世界的表述有兩種類型:一,實證表述:描述性的,關于世界是什么樣子的表述;二,規(guī)范表述:關于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表述
第四章 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力量
1.某種物品與勞務的買者與賣者組成的一個群體
2、競爭市場:有許多買者與賣者,以至于一個人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微乎其微的市場
3、完全競爭的市場具有的兩個特征:可供銷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買者與賣者眾多以至于任何一個買者或賣者無法影響市場價格,此時他們被稱為價格接受者
4、?壟斷者:一些市場只有一個賣者,由他決定價格
5.需求量:買者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該種物品的數(shù)量
6.需求定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上升,該物品的需求量減少,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7.?需求曲線:把價格與需求量聯(lián)系一起的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8.?市場需求:所有個人對某種特定物品或勞務的需求的總和
9.?需求變動:需求曲線向右移動為去求增加,向左移動為需求減少
10.?影響需求量的因素:價格
11.?影響需求的因素:收入,相關物品的價格,嗜好,預期,買者數(shù)量
12.?供給量:賣者愿意并且能夠出售的該種物品的數(shù)量
13.?供給定理: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的供給量增加,一種物品價格下降,該物品供給量減少
14.?供給變動:供給曲線向右移動,為供給增加,供給曲線向左移動,為供給減少
15.?影響供給 的因素:投入品的價格,技術,預期,賣者數(shù)量
16.?分析均衡變動的三個步驟:一,確定該事件是使供給曲線移動還是使需求曲線移動,還是兩者都移動;二,確定曲線移動方向;三。用供求圖說明這種移動如何改變均衡價格和均衡數(shù)量 ???分析實例:66—69
17.?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是引導經濟決策,從而配置稀缺資源的信號。對于經濟中的每一種物品來說,價格確保供給與需求達到平衡,因此,均衡價格決定了買者選擇購買多少這種物品,以及買者選擇生產多少這種物品
第五章 ?彈性及其應用
1.?需求價格彈性:衡量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很大,就說這種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彈性的,反之~~~~
2.?決定需求價格彈性的一般規(guī)律: ???????????????????????????????????????一,相近替代品的可獲得性: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的需求往往比較富有彈性 ??二,必需品與奢侈品:必需品的需求往往缺乏彈性,而奢侈品的需求往往富有彈性 ???????????????????????????????????????????????????????????????????????????????????????
三,市場定義:任何一個市場上的需求彈性都取決于我們所劃定的市場范圍。范圍小的市場的需求彈性往往大于范圍大的市場的需求彈性,因為范圍小的市場上的物品更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比如冰激凌是一個較狹義的范疇,它的需求富有彈性,因為容易找到其他甜點代替。 ????????????????????????????????????
???????????三,時間框架:物品的需求往往在長期內更富有彈性。
3.?需求價格彈性=需求量變動百分比÷價格變動百分比
4.?中點法計算兩點間需求價格彈性:77頁
5.?各種需求曲線:
6.?總收益與需求價格彈性:如果需求是缺乏彈性的,價格上升將引起總收益增加;如果需求富有彈性,價格上升引起總收益減少。圖79
一般規(guī)律:
一:當需求缺乏彈性,價格彈性小于1,價格和總收益同方向變動
二:當需求富有彈性,價格彈性大于1,價格和總收益反方向變動
三:如果需求是單位彈性,價格彈性為1,價格變動,總收益不變。
?
?
?
?
其他需求彈性
1.?需求收入彈性:衡量消費者收入變動時需求量如何變動。
公式:需求收入彈性:需求量變動百分比÷收入變動百分比
?
2.?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衡量一種物品需求量對于另一種武林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公式: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物品1的需求量變動百分比÷物品2的價格變動百分比
p.s.替代品的交叉價格彈性是整數(shù),互補品的交叉價格彈性是負數(shù)
供給彈性
1.?供給價格彈性:衡量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2.?公式:供給價格彈性=供給量變動百分比÷價格變動百分比
3.?各種供給曲線
4.?供求工具的運動,見書85----89
第六章 ??供給,需求與政府政策
1.?價格上(下)限:法定最高(低)價格
2.?價格上限:
一:均衡價格低于上限,價格上限是非限制性的
二:均衡價格高于上限,價格上限對市場有一種限制性約束。當政府對競爭市場實行限制性價格上限,就產生了物品的短缺,而且賣者必須在大量潛在的買者中配給稀缺物品。
3.?價格下限:
一:均衡價格高于下限,價格下限是非限制性的
二:均衡價格低于下限,價格下限是限制性的,限制性價格下限引起了過剩
4.?勞動供給與勞動需求平衡的市場,限制性最低工資高于均衡工資,引起過剩,勞動供給量大于需求量,結果是出現(xiàn)失業(yè)。見書97頁
5.?稅收總是由買者與賣者共同分攤。稅收一直了市場活動。見書101頁
6.?彈性與稅收歸宿:稅收負擔更多地落在缺乏彈性的市場一方身上。圖示見書104
第七章 ?消費者,生產者與市場效率
1.?支付意愿:每一個買者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
2.?消費者剩余:買者愿意為一種物品支付的量減去其為此實際支付的量
3.?用需求曲線衡量消費者剩余:需求曲線以下,和價格以上的面積衡量一個市場上的消費者剩余。圖示見書114---115
4.?生產者剩余:賣者得到的量減去其生產成本。生產者剩余衡量賣者參與市場中得到的利益。
5.?用攻擊曲線衡量生產者剩余:價格之下攻擊曲線以上的面積衡量一個市場上的生產者剩余。圖示見書118
6.?總剩余=買者的評價—賣者的成本
7.?如果資源配置使總剩余最大化,我們說,這種高配置表現(xiàn)出效率。如果一種物品不是由成本最低的賣者生產的,配置就是無效率的。
8.?除了效率之外,社會計劃者還應該關心平等,即市場上的各個買者與賣者是否有相似的經濟福利水平。
9.?三個市場結果的觀點
一:自由市場把物品的攻擊分配給對這些物品評價最高的買者,這種評價用買者的支付意愿衡量
二:自由市場將物品的需求分配給能夠以最低成本生產這些物品的賣者
三:自由市場生產處使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總和最大化的物品量。
10.?為了使總剩余最大化,社會計劃者應該選擇攻擊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時的產量。圖示見書120—121
第十章 ?外部性
1.?外部性:當一個人從事一種影響旁觀者福利,而對這種影響不付報酬又得不到報酬的活動時,就產生了外部性。(外部性的內在化:得到了報酬或者支付了報酬)
2.?正(負)外部性:對旁觀者的影響有利(不利)。
3.?總之,負外部性使市場生產的數(shù)量大于社會合意的數(shù)量,正外部性使市場生產的數(shù)量小于社會合意的數(shù)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可以通過對有負外部性的物品征稅并給予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補貼來使外部性內在化。
4.?針對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一,?命令與控制政策直接對行為進行管制
二,?以市場為基礎的政策提供激勵,以促使私人決策者自己來解決問題
矯正稅改變了激勵,使其考慮到外部性的存在,從而使資源配置向社會最適水平移動。因此,矯正稅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提高了經濟效率。
案例分析詳見168—171
5.?科斯定理:在嗎某些情況下,私人市場在解決外部性方面非常有效。
6.?根據(jù)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進行協(xié)商,那么,私人市場就總能解決外部性問題,并有效地配置資源。
7.?科斯定理說明,死人經濟主體可以解決他們之間的外部性問題。無論最初的權利如何分配,有關各方總可以達成一種協(xié)議,在這種協(xié)議中,每個人的狀況都刻意變好,而且結果是有效率的。
8.?交易成本:各方在達成協(xié)議及遵守協(xié)議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成本。
9.?許多情況下,在許多利益各方間達成協(xié)議是很困難的,從而科斯定理并不適用。
?
第十一章 ?
1.?私人物品:在消費中既有排他性又有競爭性
2.?公共物品:在消費中既無排他性又無競爭性
3.?公共資源:在消費中有競爭性但沒排他性
4.?自然壟斷的物品:在消費中有排他性但無競爭性
5.?搭便車者:得到一種物品的利益但避開為此付費的人
6.?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國防,基礎研究即一般性知識(無專利),反貧困
7.?一些重要的公共資源:清潔的水和空氣,擁擠的道路,一些野生動物。
8.?公地悲劇的理解
第15章 一國收入的衡量
名詞解釋:
1、?國內生產總值(GDP):在某一既定詩琪一個國家內生產的最終物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
2、?國民生產總值(GNP):一國永久居民稱為國民,,其所賺到的總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不同之處在于,它包括本國公民在國外賺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國人在本國賺到的收入。
3、?國民生產凈值(NNP):是一國居民總收入(GNP)減折舊。折舊是經濟中設備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損或損耗。
4、?國民收入:一國居民在物品與勞務生產中賺到的總收入。與國民生產凈值不同之處在于,它不包括間接的企業(yè)稅,但包括企業(yè)補貼,兩者不同還源于由數(shù)據(jù)收集問題引起的統(tǒng)計誤差。
5、?個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業(yè)得到的收入。
6、?個人可支配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業(yè)在完成它們對政府的義務后剩下的收入。
7、?GDP(Y)的組成,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NX)
Y=C+I+G+NX
8、?消費:是家庭除購買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和勞務的支出。物品包括家庭購買的汽車與家電等耐用品以及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品,勞務包括理發(fā)醫(yī)療等無形的東西,也包括教育。
9、?投資:是用于對未來生產更多物品和勞務的物品的購買,它是資本設備,存貨,建筑物購買的總和。包括新住房支出。
10、?政府購買:包括地方,州,和聯(lián)邦政府用于物品與勞務的支出。包括政府員工的薪水和用于公務的支出。
11、?凈出口:等于外國對國內生產的物品的購買(出口)減國內對外國物品的購買(出口)。
12、?名義GDP:按現(xiàn)期價格評價的物品與勞務的生產
13、?真實GDP:按不變價格評價的物品與勞務的生產,計算真實GDP時首先指定一年作為基年。
14、?GDP平減指數(shù)=(名義GDP/真實GDP)*100
衡量的是相對于基年價格的現(xiàn)期物價水平,反應了價格的變動。
15、?通貨膨脹率:從一個時期到下一個時期某個物價水平衡量指標變動的百分比。如果用GDP平減指數(shù)兩個相連年份的通貨膨脹率用如下方法計算;
(第二年的GDP平減指數(shù)-第一年的GDP平減指數(shù))/第一年的GDP平減指數(shù)*100%
第16章 生活費用的衡量
1、?消費物價指數(shù)(CPI):普通消費者所購買的物品與勞務總費用的衡量標準。
2、?消費物價指數(shù)的計算:
(1)?固定籃子:固定種類的物品及對應的數(shù)量
(2)?找出價格:找出每個時點上籃子中每種物品與勞務的價格
(3)?計算這一籃子東西的費用:用價格數(shù)據(jù)計算不同時期一籃子物品與勞務的費用。
(4)?選擇基年并計算指數(shù):
消費物價指數(shù)=當年一籃子物品與勞務的價格/基年一籃子物品與勞務的價格*100%
(5)?計算通貨膨脹率
(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100%
3、?生產物價指數(shù)(PPI):衡量企業(yè)而不是消費者購買的一籃子物品與勞務的費用
4、?兩個重要差別使GDP平減指數(shù)與CPI不一致
(1)?GDP平減指數(shù)反映國內生產的所有物品與勞務的價格,而消費物價指數(shù)反映消費者購買的所有物品與勞務的價格。
(2)?更微妙的差別設計如何對各種價格進行加權以得出一個物價總水平的數(shù)字。消費物價水平指數(shù)比較的是固定的一個籃子物品與勞務的價格與基年這一籃子物品與勞務的價格,而這一籃子物品的構成不經常變動。GDP平減指數(shù)比較的是現(xiàn)期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價格與基年同樣物品和勞務的價格。因此用來計算GDP平減指數(shù)的物品與勞務的組合自動地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動。如果所有價格變動的比例不同,對于各種價格加權的方法對于整個通貨膨脹率就是至關重要的。(P279頁)
5、?今天美元的數(shù)量=T年美元的數(shù)量*(今天的物價水平/T年的物價水平)
6、?通貨膨脹的指數(shù)化:根據(jù)法律或合同自動地按物價水平的變動校正的美元量
7、?名義利率和真實利率:
名義利率:衡量美元數(shù)量變動的利率
真實利率:根據(jù)通貨膨脹校正的利率
真實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利率
第17章 生產與增長
1、?生產率的決定因素:
(1)?人均物質資本:用于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設備和建筑物存量稱為物質資本。
(2)?人均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經濟學家用來指工人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而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的一個術語。人力資本包括在早期兒童教育、小學、中學、大學和成人勞動力在職培訓中所積累的技能。
(3)?人均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自然界提供的生產投入,如土地,河流,礦藏。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兩種形式。
(4)?技術知識:對生產物品和勞務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2、?收益遞減:隨著資本存量的增加,由增加的一單位資本生產的額外產量減少。
3、?追趕效應:資本的收益遞減還有一層更重要的意義,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一國開始時比較窮,它就更容易實現(xiàn)迅速增長。
4、?經濟增長和公共政策:P297-305了解
第20章 ??失業(yè)
1、?就業(yè)者:這類人包括作為得到報酬的員工而工作的人,在自己的企業(yè)里工作且得到報酬的人,以及在家族企業(yè)里工作但拿不到報酬的人。
2、?失業(yè)者:這類人包括能夠工作且在之前十周內努力找工作但沒有找到工作的人,還包括被解雇正在等待重新被找回工作崗位的人。
3、?非勞動力:這類人包括不屬于前兩類的人,如全日制的學生,家務勞動者和退休人員。
4、?勞動力:就業(yè)者與失業(yè)者之和。
5、?失業(yè)率:失業(yè)者占勞動力的百分比。
6、?勞動力參工率:總成年人口中勞動力所占百分比
7、?摩擦性失業(yè):公認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時間,由使工人與工作相匹配的過程所引起的失業(yè)有時稱為摩擦性失業(yè)。通常認為這種失業(yè)可以解釋較短的失業(yè)持續(xù)時間。
8、?結構性失業(yè):在某些勞動市場上課提供的工作崗位數(shù)量可能不足以為每個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當勞動的供給量大于需要量時就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出現(xiàn)這種類型的失業(yè),通常認為這種失業(yè)可以解釋較長的失業(yè)持續(xù)時間。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當工資由于某些原因高于使供求均衡的水平時,就產生了這種失業(yè)。
9、?工會:是一個就工資、津貼和工作條件與雇主進行談判的工人協(xié)會。工會是一種卡特爾(壟斷組織)。
10、?工會與企業(yè)就就業(yè)條件達成一致的過程稱為集體談判。
11、?罷工:如果工會和企業(yè)沒有達成協(xié)議,工會就會組織工人從企業(yè)撤出勞動。
12、?三種使工資高于均衡水平的原因:最低工資發(fā)、工會、效率工資P345-355
13、?幾種效率工資理論:工人健康、工人流動率、工人素質、工人努力程度
第21章 ?貨幣制度
1、?貨幣:是經濟中人們經常用于相互購買物品與勞務的一組資產。在經濟中有三種職能:交換媒介,計價單位,價值儲藏手段
2、?貨幣的種類:
(1)?商品貨幣:貨幣采取有內在價值的商品形式,如黃金
(2)?法定貨幣:沒有內在價值的貨幣。
3、?流動性:用來說明一種資產兌換為經濟中的交換媒介的容易程度。
4、?貨幣存量:經濟中流通的貨幣量。
5、?通貨:公眾受眾的紙幣鈔票和鑄幣。
6、?活期存款:儲戶可以簡單地通過開支票而隨時支取的銀行賬戶余額。